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结缘《淄博声屏报》 难忘那片青青草
8月11日上午,应张刚荣老师邀请,我和众多文学爱好者一起,来到广电演播大厅,参加淄博广电文学苑成立暨“青青草”文学副刊复刊仪式。
在入口签到处不远,站着一位中等个头的老者。我快步走上前,问:您是杨玉泰杨老师吧?他微笑着点点头。我恳切地说:杨老师,多年来一直想当面对您说一声谢谢,1997年《淄博声屏报》联合寿山大酒店举办了一个家庭征文,我也参加了,我记得就是您帮我发表的。
我从包里取出纸笔,请杨老师签名留言。杨老师欣然写下了:祝你好,杨玉泰。

活动结束后,骑车回家的路上,回想着刚刚结束的复刊仪式,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通过《淄博声屏报》与诸多编辑结缘的一桩桩往事,清晰地浮现在眼前……
先说一说杨玉泰老师。我和爱人是相亲认识的,俩人一见钟情,认识几个月就登记结婚了。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新婚伊始,和很多小夫妻一样,因为年轻气盛,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儿,时常吵得面红耳赤,互不理睬。次数多了,父母不放心,苦口婆心劝我俩:天上下雨地上流,小两口打架不记仇,哪像你俩非要争个高低?
从那之后,哥哥就会经常有事没事的到我俩的小家来看看,说是路过。我心知肚明:这一定是父母不放心,担心女儿女婿又吵嘴拌架,特意打发哥哥过来探探情况。我都已经结婚成家了,还让父母这么牵肠挂肚。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雨季奉献给大地,岁月奉献给季节,我拿什么奉献给你,我的爹娘?
恰好《淄博声屏报》和寿山大酒店联合举办了一个家庭征文,我就把自己的所感所悟写成一篇《春晖》投给了淄博声屏报社。不久,文章就发表在97年第12期的《淄博声屏报》上。又过了几天,报社给我寄来了一张寿山大酒店提供的奖券作为奖品。我把这张奖券送给了父母,表达我的拳拳之心。

说来有趣,这篇文章发表后,我和爱人慢慢地不再吵架了。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茫茫人海,两人走在一起已经是难得的缘分,又何必争个谁败谁胜呢?就算是胜了,又有什么可得意的呢?于是,各自退一步,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小日子从此过得风生水起。
还有热心的王学明老师。2002年夏天,我意外地收到了一封自北京寄来的信,是从我市走出去的、著名摄影家焦波老师写的。随信寄来的,还有一本他编纂的书《俺爹俺娘》。书里,收录着我的一篇文章《饺子》。

我平时喜欢吃饺子,但是包饺子很麻烦,所以,就一直没有学。再说了,超市里卖的应有尽有,又何必费这个力气呢?但是母亲却不同意,她说,卖的哪有自己做的放心好吃?知道我俩都爱吃饺子,就经常趁我们上班时,拿着提前备好的肉馅来到我家,为我俩包上满满的一盖垫饺子后,再锁门悄悄地离开。
记不清有多少次,我俩下班回到家,惊喜地看见厨房里静静地躺着一盖垫饺子。有一次,当我大快朵颐时,爱人意味深长地说:什么时候,咱妈也能吃上你包的饺子呢?
我听了自责不已。娘家离我的小家并不近,坐公交车要半个小时的车程。母亲腿脚还不好,为了给我们包这一顿饺子,来回要花费半天时间。
可怜天下父母心。于是,我提笔写下了饱含深情的《饺子》一文,寄给了淄博声屏报社。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王老师不但采用了这篇文章,而且还把这篇文章推荐给了焦波老师。
后来,王学明老师又多次发表了我的文章,可惜我却一直无缘认识他。20年了,这份感激始终存在心底,不曾消失。
还有为我“特事特办”的王哲老师。一本好书是永远都读不完的,一篇好的文章也同样如此。1999年12月24日的晚报上刊登了我市某作者的一篇文章。作者回忆说,他小时候与母亲和外祖母住在上海的一个弄堂里,有一年自己得了大病,借了很多钱。为了还债,母亲就去卖血,外祖母到南京路上去捡拾橘子皮,洗净晒干,再卖给中药铺换钱。在文章结尾,作者是这样写的:亲人啊,你们的恩情我无以回报,但是在通往明天的路上,我要为你们好好地活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而对于一篇文章来说,文不在长,贵在有情。
这篇短短的五六百字的文章是如此地朴实无华,真挚有情,深深地打动了我。我把它工工整整地贴在剪报里,每次翻开心底都会禁不住热泪盈眶。
2012年夏天,我再一次重读这篇文章时,忽然萌发了一个念头:这个作者是否知道他十多年前写过的一篇文章会被另一个读者深深地喜欢呢?于是我开始寻找这个作者。辗转打了多个电话后,终于找到了他。在电话里,我还把他这篇文章的结尾完整地背诵了下来,他听了感动不已,连声道谢。是啊,对于一个作者来说,还有什么能比陌生的读者喜欢自己的文章更高兴的事呢?这是给予一个作者的至高褒奖。
我把这件事如实写下来,寄给了淄博声屏报社。过了一个多月,文章如石沉大海。我在心里想了又想,这篇文章我自认为有情节,有真情,怎么会不采用呢?写了这么多年,我从没有因为一篇文章不能发表而给报社打电话问询。没有采用,肯定是写的不好;写的好,编辑还能不采用吗?但是这篇文章我还是有几分把握的,不打个电话问问,实在是不甘心。
我按照报眉上的电话打过去。接电话的编辑客气地问我找谁?我说找王哲老师。编辑问我找王哲有什么事?我实话实说:我大约一个月前写了一篇文章,投给了副刊。但一直没有见报,就想问问王哲老师,要是不能发表得话,我就做其他处理,另投他处。编辑又问我,你写的题目是什么?我回答说,一声朋友你会懂。对方说:那我找一找看看。
仅仅一个星期后,新一期的《淄博声屏报》出版了。我急急忙忙打开一看,副刊赫然刊登着我写的《一声朋友你会懂》。
我猜测,那天接听我电话的,十有八九就是王哲老师。也许他每天收到的稿件太多了,来不及在有限的时间内一一阅览,但是当接到我的电话问询后,立刻特意找出来看的。
忘不了放下身段、诚恳谦虚的田茂海总编。作为《淄博声屏报》的一名老读者,多年来每周与她不见不散的相约已经习以为常,更从心底里希望她能够永葆青春,赢得新读者,留住老读者。
多年来,我家除了《淄博声屏报》,还订阅了淄博晚报和鲁中晨报。有一段时间,我发现我市有的作者一稿多投,甚至有时候同一篇文章出现在多家报纸的副刊。
于是,我或打电话或写信给这几家报社反映。让我至今回忆起来还心意难平地是:有的报社轻描淡写地说:这没什么,只要不是抄袭的就行。也有的竟然劝我:那你可以少订几份报纸。
唯独《淄博声屏报》,不止给我来信表示感谢,并且田茂海总编还亲自打电话给我,诚恳地代表报社向我道歉,对报社编辑把关不严表示自责,并且感谢我这个老读者20年如一日地喜欢并支持报社的发展。

知错认错,难得可贵。我为《淄博声屏报》总编能有这样坦荡的胸怀而肃然起敬。《淄博声屏报》如此严肃认真地对待一个普通读者提出的意见,我相信未来一定会走得更远更稳。
我在《淄博声屏报》上发表过不少文章,这份创刊于1988年的报纸,陪伴我相携相伴走过了30多年的岁月,从少年到白头。
与她结缘时,我还在读中学,不知不觉间,我的孩子都已经读研了,真有种时光飞逝的感觉,在这飞逝的时光里,好多事情都在变化。唯独不变的,是我对这份报纸的关爱和眷恋。
对于《淄博声屏报》,我会永远怀揣着一份感激。我感激她,忠实的记录下我的喜怒哀乐以及我家的欢声笑语;她三十多年的发展史,其实也是我个人的成长史;我更感激采用过我文章的多名编辑老师。虽然我与他们素不相识,也许今生今世都不会相见。虽然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是我却知道你为了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生办报
我是弱小智
聞鍾記郵 | 《集邮报》2017版明信片报
大众媒体由品牌传播到效果营销的成功案例 -市场营销广告设计文库 - 文章详细内容 - 最新...
周末散文五人行|李培禹 |“报事”多多
南京1937:一个报人的抗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