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奎高 | 闲聊李渔(连载八 :文化巨匠,集三十八家于一身⑥)

闲聊李渔

文/张奎高

李渔先生像

一、李渔是什么人?

(上接连载七)

(六)
文化巨匠,集三十八家于一身
31、生态学家

李渔对生态环境的研究、对人与的和谐相处有着独特的见解和论述。这在四百年前是十分难得的。在《闲情偶寄》中,尤其是种植篇、饮馔、养生篇中、李渔顺其自然、保护生态、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思想表现得十分强烈,这在古人著作中极为罕见。

“是根也者,万物短长之数也,欲丰其得,先固其根。”李渔认为,根是决定万物寿命长短的因素,如果想收获更多,就要先稳固它的根。我在农耕和园艺的劳动中,悟出了养生和处世的方法。如果凡事人都能在考虑以后,从长计议,事事都像木本一样,就不会因为看见雨露而欣喜,因为看见霜雪就惊恐。

《种植部》中,李渔对各种花草树朩的特性和生长环境都有详细的分析和描述,同时,还在因人种植、因地制宜上各有建议。如海棠树,他说,春海棠颜色很美,有园亭的人家不能不种。然而贫穷的人家,不是非种不可,可以用秋海棠来弥补。秋海棠对于贫穷的人来说有两种便利的地方:一是把根移栽过来就可以了,不需要用钱买;二是占地不多,墙头屋角,都可以种。因为秋海棠喜欢阴凉的地方,它占用的地,都是其他的花不能用的地。

在《饮馔部》中,他说,音乐上,弦乐不如管乐,管乐不如声乐,这是贴近自然的原因。我觉得在饮食上,制作精细的肉不如普通肉,普通肉不如蔬菜,也是因为逐渐贴近自然。穿着草衣吃素食, 是上古时代的民风,人们都远离肥腻的东西而喜欢吃蔬菜。肚里装的都是蔬菜,不去吃鲜美的肉食,还跟上古的人一样,保持这样的饮食习惯,这与崇尚古玩是同一个道理。奇怪的是世人抛弃尊古的美名,把这种做法当作异端的教条,说是佛法这么说的,这就大错特错了。我编这一卷《饮馔》,提倡蔬菜而贬斥肉食,一是因为崇尚节俭,一是为了复古。对于屠宰这种事极其慎重以及珍惜生命的信条,更是时刻念念在心,一刻也不会忘记。

“野兽的死是因为人,而野禽的死是因为它们自己。吃野味的人,常常这样想,就该比珍惜野禽更珍惜野兽,因为它们死去的原因是可以谅解的。”

返璞归真,崇尚自然。保护动物、珍惜生命。李渔一生倡导并力行。李渔,四百年前的生物学家、环保专家。

32、美食家

李渔的美食家名号举世公认。

“爱食”可以“养身”,反之,“怕食者少食”,不喜欢的食物就不吃。

其实从医学角度来看,这未必正确,然而这是李渔不希望“不可须臾离也”的饮食问题给人的情感带来不愉快的主张,同样是他的人生选择。

李渔是个快乐主义者。所谓“快乐主义”,就是把追求快乐看做人生第一需求,甚至把它摆在生存的物质需求之上。李渔曾质问造物主:眼耳鼻舌,手足躯体,各有其用,然而“其尽可不设而必欲赋之,遂为万古生人之累者,独是口腹二物”。他认为,正因为有了“口腹之需”才制造出无数问题,从而影响了人生的快乐:“口腹具而生计繁矣,生计繁而诈伪奸险之事出矣,诈伪奸险之事出, 而五刑不得不设。……乃既生以口腹,又复多其嗜欲,使如溪壑之不可厌;多其嗜欲,又复洞其底里,使如江海之不可填”。

“口腹”既然给人们带来如此多的麻烦与痛苦,那么,李渔认为在为口腹提供食物的时候就没有必要制造新的不愉快了。因此,李渔在饮食生活上是力主放任和自然的,不赞成一些所谓养生教条对个人饮食生活的干扰。他主张“爱食者多食”。“生平爱食之物, 即可养身,不必再查《本草》。”

《闲情偶寄》中还对一二十种素食做了描述与礼赞。这里仅以“笋”为例:论蔬食之美者,日清,日洁,日芳馥,日松脆而已矣。不知其至美所在,能居肉食之上者,只在一字之鲜。……至于笋之一物,则断宜在山林,城市所产者,任尔芳鲜,终是笋之剩义。此蔬簧食中第一品也,肥羊嫩豕,何足比肩。但将笋肉齐烹,合成一簋,人止食笋而遗肉,则肉为鱼而笋为熊掌可知矣。……菜中之笋与药中之甘草,同是必需之物,有此则诸味皆鲜,但不当用其渣滓,而用其精液。庖人之善治具者,凡有焯笋之汤,悉留不去,每作一馔, 必以和之,食者但知他物之鲜,而不知有所以鲜之者在也。《本草》中所载诸食物,益人者不尽可口,可口者未必益人,求能两擅其长者,莫过于此。

笋之外,李渔特别看重的还有“蕈”、“莼”和叶类型蔬菜。所谓“蕈”就是菌类,或说蘑菇之类。《闲情偶寄》中说:“求至鲜至美之物于笋之外,其惟蕈乎?蕈之为物也,无根无蒂,忽然而生,盖山川草木之气,结而成形者也,然有形而无体。凡物有体者必有渣滓,既无渣滓,是无体也。无体之物,犹未离乎气也。食此物者,犹吸山川草木之气,未有无益于人者也。……盖蕈之清香有限,而汁之鲜味无穷。”

道家认为“食气者寿”,李渔认为蘑菇是清虚之物,来源于天地之气,因此吃蘑菇等于食气。这种理解虽然有些穿凿,但它的确符合现代营养学对于菌类食物的评价。

李渔对于大白菜特别欣赏。他说叶子类的菜很多,“其杰出者则数黄芽。此菜萃于京师,而产于安肃。此第一品也。每株大者可数斤,食之可忘肉味。”李渔注重本味、淡味、鲜味,不主张肥厚甘浓。这便是从他重视素食引申出来的。

33、养生家

李渔的“颐养部”所谈养生之道,充分体现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生命哲学。

不要整天与人攀比,要知足常乐。“善行乐者,必先知足。”多想想世上还有比自己境遇更差的人,烦恼忧愁就少一些。“以不如己者视己,则日见可乐;以胜于己者视己,则时觉可忧。”

财富是生活必需,多了也会成为思想累赘。“财为行乐之资,然势不宜多,多则反为累人之具。”所以要“分财”,也即多资助别人,从中自己也获得一份快乐。

李渔指出,世人把家庭这一“第一乐地”视为受苦之地,究其原因,“总由一念之恶旧喜新、厌常趋异所致”,即世人都有喜新厌旧之心。李渔认为,“孺子离家,即生哭泣,岂无至乐之境十倍其家者哉?性在此而不在彼也。人能以孩提之乐境为乐境,则去圣人不远矣”。小孩离开家,哪怕外面的世界再美好,他也哭泣,因为其本性恋家。我们要有童心,乐在家庭,乐有亲人,这样,我们就离圣人乐境不远了。

旅游还可以“益闻广见”:“过一地,即览一地之人情,经一方,则睹一方之胜概,而且食所未食,尝所欲尝。”所以旅游是“人生最乐之事也”。

李渔认为,我们养生也要遵四时。春天“花可熟观,鸟可聆听,山川云雾之胜可以纵游”。夏天“或祼处乱荷之中,妻孥觅之不得;或偃卧长松之下,猿鹤过而不知。洗砚石于飞泉,试茗奴以积雪;欲食瓜而瓜生户外,思啖果而果落树头,可谓极人世之奇闻,擅有生之至乐者矣”。秋天抓紧游山玩水、走亲访友:“有山水之胜者,乘此时蜡屐而游”“有金石之交者,及此时朝夕过从”。冬天“设身处地,幻为路上行人,备受风雪之苦,然后回想在家”,“有胜人百倍之乐矣”。

李渔特别重视睡眠的养生功能。“养生之诀,当以善睡居先。睡能还精,睡能养气,睡能健脾益胃,睡能坚骨壮筋。”“由戌至卯,睡之时也。”即晚上9 点到早上5 点,也即要早睡早起。

坐,要顺从自然,随意适性:“勿务端庄而必正襟危坐,勿同束缚而为胶柱难以。”李渔主张多步行:“有足而不用,与无足等耳。”步行有许多妙处:“或经山水之胜,或逢花柳之妍,或遇戴笠之贫交,或见负薪之高士, 欣然止驭,徒步为欢。”事缓则“安步当车”,事急则“疾行当马”,都有益身心。人不能久站:“亭亭独立之事,但可偶一为之,旦旦如是,则筋骨皆悬,而脚跟如砥,有血脉胶凝之患矣。”沐浴要“必至痛快其身而后已”。李渔讲的起居养生方法,是很有科学道理的。

综合其意思,宴饮重在情感交流,酒量适可而止。要是“家庭小饮”或“独酌”,则“全在天机逗露之中、形迹消忘之内”,“何必做客常满,樽酒不空,日藉豪举以为乐哉”。饮酒以舒心适性为要。

李渔故事
李渔喝酒:“五贵五不、五好五不”

李渔对饮酒有他独特的规矩,这就是“五贵五好”原则,对今人犹有启迪。所谓“五贵”,他说:“宴集之事,其可贵者有五:饮量无论宽窄,贵在能好;饮伴无论多寡,贵在善谈;饮具无论丰吝,贵在可继;饮政无论宽猛,贵在可行;饮候无论短长,贵在能止。”

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一是酒量无论大小,贵在能喝到恰到好处,要不然会有遗憾;二是酒伴不在多少,贵在善谈,要不然宴会沉闷;三是酒具无论粗雅,贵在洁净,要不然见之倒胃;四是饮宴的规矩无论宽严,贵在切实可行,要不然止放无从;五是时间不在长短,贵在尽兴愉悦,要不然兴尽致失。

根据这五贵,李渔又有“五好”(此处读hào),他说:“予平生有五好,又有五不好:不好酒而好客;不好食而好谈;不好长夜之饮,而好与明月相随而不忍别;不好为苛刻之令,而好受罚者欲辩无辞;不好使酒骂坐之人,而好其于酒后尽露肝膈。”

李渔不好长夜之饮,而好与明月相随而不忍别;不好使酒骂坐之人,而好其于酒后尽露肝膈。追求的是一种文人情怀,雅士品味,一种知己相伴、肝胆相照的真情,一种境界,一种品味。

李渔说:“饮酒之乐,备于五贵、五好之中,此皆为宴集宾朋而设。”如此“五贵五不、五好五不”真言乃炊事之真典,可以奉为行业标准。所以李渔虽自称“予不善饮”,酒量不大,但他却是善应酬且好客,“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

李渔长年带着他的家庭昆班游走天下,因声明远播,所到之处,宴饮不绝:“混迹公卿大夫之间,日食五侯之鳍,夜宴三公之府。”

而他在金陵芥子园的居所,也是冠盖云集,门庭若市,故而异常是“笙箫歌舞绕梁飞,酒虎诗龙各自豪。”为检验新交之客是酒中仙还是茶博士,以特立独行著称的李渔还研究出一个奇妙而又可行的验方,即“果茶检验法”。

他说:“果者酒之仇,茶者酒之敌,嗜酒之人必不嗜茶与果,此定数也。凡有新客入座,平时未经共饮,不知其酒量浅深者,但以果饼及糖食验之。取到即食,食而似有踊跃之情者,此即茗客,非酒客也;取而不食,及食不数四而即有倦色者,此必巨量之客,以酒为生者也。以此法验嘉宾,百不失一。”

李渔认为,真要喝酒,其实也未必要餐餐客满,顿顿豪饮,山珍海味,奢侈华贵,还不如与妻儿在家中小酌,一杯老酒,三五个家常小菜,没有客人之间的拘泥约束,没有应酬中的虚情假意。睹儿女笑啼,穿斑斓之衣,跳童趣舞蹈,让父母快乐;听妻孥相劝,那喁细语,似环佩叮铛,如闻金缕之曲,一切都是自然而然,乐在其中,不管外面发生什么,那种天伦之乐都是别人无法窃取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当今逢事必饮、逢饮必醉的酒风,想起那些“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喝酒喝得好,说明有头脑;喝酒喝得精,说明很专心;喝酒喝得细,说明懂经济。醉了不撤退,说明品质对。醉了不投降,说明意识强。”的行酒令;想起那些满面红光、走路扶墙,在晨曦中从酒店、酒吧、KTV中走出来的酒仙们,迷茫地叹问:“这个社会到底怎么了?”

酒能娱人,守住李渔地“五贵五好”即能愉悦身心,饮出品味,喝出快乐。

就亦伤人,当宴饮成为“交易行为”,酒香会溢满铜臭,杯中会暗藏玄机,如不警惕,你会渐入陷阱。正如所言:“几顿饭,几杯酒,几张卡,温水煮青蛙,不知不觉,一失足成千古恨。”

这种提醒,这种警示,当铭肺腑!

34、反盗版先驱

说起中国的“反盗版”,在常人的印象中是近些年来的事情。事实上,反盗版这事儿要回溯到三四百年前,李渔因因其小说和传奇十分畅销,畅销刲什么程度呢?李渔的新书一出,在交通虽然不便的当时,却只要数日,三千多里外的地方也同样能见李渔新作。还有些没节操的书商更是随便找一本粗制滥造的小说,印上“湖上笠翁”的名字,便大量发行,欺骗喜爱李渔的读者们。所以,李渔的虽然十分畅销,书也卖得经常断货。但他反而在杭州几乎生活不下去了。面对这种情况,李渔很生气,在他的《闲情偶寄》中就曾写道:“至于倚富恃强,翻刻湖上笠翁之书者,六合以内,不知凡几。我耕彼食,情何以堪?誓当决一死战,布告当事,即以是集为先声。总之天地生人,各赋以心,即宜各生其智,我未尝塞彼心胸, 使之勿生智巧,彼焉能夺吾生计,使不得自食其力哉!”

他四处奔走,查找盗版源头,并通过关系找到苏松道台孙丕承, 状告不良书商。孙丕承也是个读书人,对此嫉恶如仇,因此很重视李渔的事情,天天派人到市场上去暗调查,还真让他查获了一起严重的盗版案件。

但是,惩罚的力度不强,再加上盗版的成本实在太低,只要买本书,再找几个刻书匠,就能大批量生产了,因此盗版的问题还是层出不穷。李渔既要出新作品,又要维权,哪里有分身术呢?

当时金陵一带的盗版书商最多,李渔为了交涉,干脆把杭州的房子卖掉,举家迁往金陵,经过在市场上走访,他发现市面上的盗版书装帧粗陋,于是他找到了一个规避盗版的办法——建一个自己的书屋。

这就是“芥子园书屋”。他后期写的小说,大部分都是在这里印刷出版。由于他改良了印刷术,同时特别注重装帧的审美,他的小说投入市场后,辨识度很高,一般书商没有办法印刷出他这样的效果。因此,聪明的读者们认准了他在“芥子园”出的一系列小说,基本杜绝了无良书商的盗版现象。

李渔的事业越做越大,他不光印刷自己的小说,他还根据读者的口味,编辑出版了大量通俗小说,比如有“四大奇书”之称的《西游记》、《金瓶梅》、《三国演义》、《水浒传》。这些装帧精美的书籍,由于价廉物美,一经投放市场,便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盗版书商的生意也随之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不再猖狂。

所以,李渔反盗版反出个名扬天下的“芥子园书屋”,李渔也成为中国历史上反盗版斗士的先驱。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张奎高,1950年生,江苏如皋人。笔名路楠、圭圭、雉水大圭等。从事军旅文化19年后,从事地方文化至退休,被誉为“一身戎装的文人”。

上演、发表过文艺作品数百篇,出版专著六部。作词、作曲的大型组歌《永远高歌东方红》获1976文艺汇演一等奖;传记文学《李渔大传》(上、下卷)获南通市2018“五个一工程奖”。

现为如皋红楼梦研究会副会长、南通江淮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复旦大学李渔研究会会员,国际汉学研究会终身会员。

特邀顾问:张奎高  

顾      问:曹桂明  

策       划:心源清波

总       编:岸芷汀兰

编辑制作:岸芷汀兰

图源:网络

本文作者已授权锦绣文萃平台发布

"锦绣文萃"欢迎您赐稿交流合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渔谈行乐】酒桌上的五贵五好
乱弹李渔饮酒"五贵”"五好""五不好" 顺口溜
李渔防盗版
李渔的维权之路
清人刻了几本画谱,盗版无数
古代也有盗版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