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琴的“正声”,该是什么样的呢?

在古琴可考的近3000余年的历史当中,不论是作为颂琴,还是作为雅琴,其雅正的特性应该是历朝历代的共识,而在古琴音乐的审美中,我们也常以“正声”和“间声”来区分琴之雅俗。

平沙落雁 音乐: 管平湖 - 管平湖古琴曲集(增订版)

比如,在《乐志》中就曾提及,“琴有正声,有间声。其声正直和雅,合于律吕,谓之正声,此雅、颂之音,古乐之作也;其声间杂繁促,不协律吕,谓之间声,此郑卫之音,俗乐之作也。”

(宋 高宗书马和之画 《鲁颂三篇图》局部)

那么,到底什么是“正声”呢?如何才能算得是《乐志》中所说的“合于律吕”呢?

《古乐经传》中对“正声”的解释,也许可以帮我们找到答案。


《古乐经传》从“高”、“正”、“下”三个角度来解释古之正声,认为这三者便是“声之正”。

第一,高

根据《古乐经传》的记载,“高,谓声高也,高则铿锵。”

第二,正

根据《古乐经传》的记载,“正,谓声平正也,正则和缓。”

第三,下

根据《古乐经传》的记载,“下,谓声下也,下则弘肆。”(注:所谓弘肆,弘其中,方可肆其外。)

如果只看上面记载的内容,感觉《古乐经传》好像解释了,又好像什么都没解释。

且不论其他的乐器,单就古琴而言,琴音的音高,除了合奏的需要,大多数情况下,琴弦各音的音高是一个相对音高的概念,即以某弦音高为基准,调整其他各弦的音高即可,不必非得达到某某赫兹。

唐 佚名《仕女图》局部)

那么,在古人看来,这个“高”、“正”、“下”三正声究竟是相对于什么而言的?

答案很明显,即《乐志》所说的“合于律吕”,也是当下几乎被我们忽略的了十二律。

《古乐经传》中提及,“乐器金石之类,造乐器必本于律也”。

这句话很容易理解,在我们中国传统音乐审美当中,金石之音几乎是音乐的最高追求。甚至于到现在,我们判断一张古琴的好坏,都以其是否可以发出“金石韵”来作为标准。

那么,这里所提及的“本于律”该如何理解?

简单来讲,比如某一首琴曲是黄钟调,那么,这首琴曲起调、毕曲均以黄钟律的音来定,过高、过低都为不正。可以说,《古乐经传》将合于律吕的“高、正、下”作为“声之正”的标准。

(五代南唐 周文矩 《合乐图》局部)

如果从正面来理解,还有一些困难的话,那么从反面来看,或许会更清晰。

《古乐经传》列举了一些不符合正声的“声之病”,比如“陂声”、“险声”、“薄声”、“暴声”、……等等,而这些病声就是自“高、正、下”这三者推及而来。


比如,过于薄和过于厚的声,是相对于“高”而言。

《古乐经传》言,“高而薄,则至于掉而不收;下而厚,则至于如石而无韵,二者几于不成声矣。”

过薄,音则不能收敛,过厚音则无韵,这在古琴上的表现也非常明显。我们在练琴、弹琴时都有体会,琴音过薄则轻浮,过厚则暗浊,这些都属于《古乐经传》中所言之“太高而四达,其过则盈溢”的情况。

比如,陂声、险声,都属于不平顺、不通顺的声音,就是相对于“正”而言。

《古乐经传》言,“陂、险皆正之反。陂者,声不正也,险者,声不平也。不正,则气不根于内而散,不平,则气不达于外而敛。此二者,正声所以失之原也。”

比如,暴疾声、暗昧声,属于过于沉微纡回的声音,就是相对于“下”而言的。

《古乐经传》言,“太下沉微或纡回,其失则暗昧而衍余,达之甚而侈放,则暴疾而不蓄,回之甚而弇掩,则郁抑而不舒。”

(南宋 马和之 《小雅南有嘉鱼篇》局部)

至此,究竟什么才是古人所说的“正声”?

不妨小结一下:

依古人之言,合其律吕,去其病声,清浊适均,可与正声相宣而谐和也,古琴之“正声”亦如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音律”“琴律”
古琴定弦及调弦
古琴之古
逐字逐句学琴论《溪山琴况》之“古”
乾隆品鉴善本题诗(下)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