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篇质性研究论文的分析

近日想在开学之前,修改一下自己的硕士论文。但是每次想要下笔,都会陷入一种思路不清晰的状态中。而且现在再看自己的硕士论文,感觉不仅有错别字有漏字,还有自己的写作逻辑思路还是不够清晰,停留在分析归纳资料的边缘。我以前读林老师的文章的时候,就总觉得林老师写得好。但是每次读完也是那样草草了事,没有什么进步。我觉得我欠缺一种精读文献的本领,那种粗粗阅读的方式,我完全无法吸收学术论文的精髓。所以,目前初步打算阅读3-5篇质性论文,再开始着手论文框架的搭建。本文通过阅读林晓珊老师这一篇《“香烟”弥漫的青春:作为一种“过渡期仪式”的青少年香烟消费》,以提升自己阅读文献的能力。(这篇文章,和我的研究主题有相似之处,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

这篇论文主要有六部分组成:问题和视角,视角转向,研究方法,结果分析,两点讨论,结论(感觉讨论和结论可以放在一起)。

问题和视角

其中问题和视角部分,主要是从阐述研究背景(主要以数据支撑:群体对象逐渐聚焦,从30周岁以下中国男性--青少年--男女比例,聚焦青少年男性群体),文献梳理(主要从其他研究者的理论视角去阐述与青少年香烟消费的相关研究,具体到每一个理论,先介绍这个理论是什么,再交代这个理论对主题的解释),交代一下新的视角(这是新的切入点,与以往研究所不同的,同时提出研究问题:从日常行为仪式化的视角探究他们如何采取行动以应对过渡期的认同危机)

视角转向

第二部分是视角转向:对上述新的视角(仪式化视角)进行理论分析。

这个理论的重要性是什么?我为什么要采用这个理论视角?(是研究人类社会行为与社会结构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析视角)

这个理论是什么?(仪式是被界定为象征性的、表演性的、由文化传统所规定的一整套行为方式)

早期研究是如何使用它的,(仪式经验限制在宗教或者神秘的内容上)我现在要怎么使用它?(日常生活中的仪式化行为对个体渡过不同阶段有意义)

再次聚焦理论概念:从仪式到过渡性仪式(解析概念);别人都用它分析;和本文的关系(青春期);因此进行界定。

认同危机的产生,过渡期仪式对其自我认同有相当大的作用,和本研究主题(青少年吸烟行为的关系);阐明本研究的自足点和可能被批判的点。

提出分析框架:仪式理论性维度:仪式道具或仪式物品;仪式剧本;仪式表演角色;仪式观众----和本研究的关系:香烟,性别规范,青少年男性,家长等。

根据以上理论框架,提出本研究的基本理论假设:也就是将以上要素与本主题融合。提出具体的研究如何展开(理想型分析框架):

“仪式道具”(香烟)的使用和其象征意义的结构,青少年如何学会吸烟?“仪式剧本”的规范,如何按照男性性别规范进行仪式实践?“仪式表演角色”的扮演如何在同辈群体中构建社会认同的?“仪式观众”的反应,如何在更大的社会网络系统进行互动并作出自己的行为选择。

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是研究方法:

1量化分析解释了哪些问题,以及他们的贡献。

2提出量化研究存在的问题,因此需要转换视角--走向深度

质性研究(深度访谈)是什么,本文是如何进行深度访谈的,访谈提纲包括什么。

3本研究的研究对象是?调查对象是?【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个不一样的思路,研究青春期的青少年(10-22)但调查大学生,过渡期的仪式在大学讲述会有更加深刻的体验,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研究思路,即在研究校园欺凌等问题时,其实是可以转换视角的】

4目的性抽样(按照研究目的和研究设计的理论指导最能为研究问题提供信息的研究对象)【但是你如何知道这个研究对象能够为你提供最多的信息呢?】

5具体操作:nvivo,,扎根理论,分析性归纳

结果分析

第四部分是结果分析

遵循以上的研究框架进行标题的拟定分别是:

1.青春期的道具:香烟及其隐喻

分析社会学习理论,然后进行访谈资料的解读(好奇心驱动,对长辈或同辈群体的观察与模仿获得)

(概括以上,提出新的东西:除了吸烟姿势和方法,还有对香烟隐含的意义进行解码:成熟;好奇)

(解释为什么会产生好奇心)(与仪式道具的关系,和研究主题相关:儿童到成人角色转换的压力)

(提出解决措施,社会文化建构的产物,要破除这一神话

2.仪式剧本:吸烟的性别范式

香烟与性别的关联分析这一个现象

3.仪式角色:吸烟者的社会认同(本通过吸烟建构的社会认同却被污名化,由此他们在同辈群体中建构社会认同)【“这一类、就不是这一类的样子、不合群”等访谈中的词语用来和理论相关联,在我做毕业论文的时候还是停留在一种分析归纳的状态,并没有和理论进行有效的链接。另外消费和认同之间的关系也为我提供了新的思路】

4.仪式观众:互动的行为选择(父母是观众,反对,交际,仪式化的空间)

两点讨论、结论

这个部分emmm,大概就是对这一主题的深化、概括和理论提升。希望林老师不要怪我粗浅的解读……

林老师的几乎每一篇文章都有分析的理论框架,如果在诸多的访谈资料中能够找到与之相连接的理论或者视角的框架,那就不会存在生硬的套理论的痕迹了。

当然,除了去读别人的文献,我还要再把与我的研究相关的理论再次好好研读一下。

另外,文献综述不要再从个人家庭社会角度去解读了,而应该注重理论的提炼,从视角来看似乎更加高大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网络身份认同:谁知道网络背后是不是一条狗? 丨论文狗
论文提纲如何写?经济管理类学术论文提纲范文
郑萱:国内外跨文化外语教师研究述评与展望
第203期:如何区分研究主题和研究问题?
C刊论文最常用100个理论资源
“某某理论视角下……”这类论文的三种高质量写作框架:已刊C刊论文分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