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表达之无绪
最近这段时间,我总是喜欢在启明篮球场跑跑步或者是走走。如果太晚的话,就会多走几圈,再回去。如果早的话,会跑几圈。

走来走去,总是若有所思。我现在终于理解了:博士,从事的确实是高智力的活动。

这两天开始试着精读文献。才发现,自己之前读文章就是在去满足自己的一种阅读的欲望,或者是说只是期待从局部去看某一句话,或者是一段话,能够带给自己启发。自己就觉得这个阅读任务完成了。所以,知识是碎片化的,
尤其和老师交流的时候,会格外感觉到这一点,表达之无绪,概念之经验。

这样阅读,对写作的帮助很少。我们之所以提起笔来,却无法下笔以至于写不下去。我觉得其最根本的原因还是我们并没有养成一个去研究甚至研读他人如何写作的。框架也好,成文也罢。

虽然这样子读文献,做研究,有八股文的嫌疑。但是在每一个作者写作的背后其实都是对于文字资料的高度归纳总结,提炼概括,是对下位概念和上位概念的一种理解,甚至是抽象出理论。

我现在在看我的硕士论文。我觉得真的无法入眼。我感觉可能就是包装的比别人稍微好一点点,然后各个资料的堆砌看起来有点框架的样子。但实质上,关于社会认同的理论,我那个时候可能根本就没有读懂。诸如支配群体和附属群体,这两个概念的意涵直接被我生硬的套在了我想要解释的现象之上。

但是,从这一步再上一步的过程,又需要一些时间去打磨、去思考。

在我写硕士论文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记录一些自己的所思所想,甚至是非常负面的情绪,以及一些不切实际的规划。今天打开硬盘的时候又看到了当时的一些记录。比如自己哪一天情绪崩溃,哪一天框架是这样的,过了一个月之后,框架又重新推翻。甚至对于研究问题的每一次记录,每一次都不一样。

我想无论是哪一方面的成长大概都是这样吧。每一次的提高,都伴随着痛苦。而最终我们都会突破。但还是需要时间。

这就像一场马拉松比赛,每个人的体力不一样,每个人的素质不一样,那一天的具体的身体状态不一样,因此到达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就算半程马拉松,我们在关门的时间到达,那也是完成了这项任务。

所以不要太着急,也不要太焦虑。

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的反思自己的方法,自己的阅读。

去琢磨别人是如何去写作的?别人的研究问题是怎么提出的?别人是如何拓展理论的?又是如何去解释研究问题的。

好吧,反反复复,翻来覆去,望有所突破和提升。

又收拾了一下桌子,明天花和花瓶就到了。看来,愉悦心情,稳定情绪。


另外,我发现听钢琴曲可以缓解疲惫和情绪。这个分享给大家,伴着它入梦。晚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教学策略和教学模式
佳文速递 | 王篪 构建分类理论综合框架——基于文化社会学的视角
【论文学习】案例研究的理论化:三种可行途径
《博士论文》第51期 肖文明:没有理想主义的学术生活不值一过
在编制量表的过程中,是否一定要使用理论框架作为基础?操作性定义呢?
学术观点 | 胡显耀. 翻译社会认知研究的概念、问题和方法——译者行为研究的新途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