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乡村见闻 | 若干年后,我们如何面对自己的原生家庭

《回归故里》这本书是写作者的父亲去世之后,他回忆这个从小生活的土地和曾经的家庭而从社会统治的角度,去看待自己,看待自己的家庭,最终试图从仇恨走出来达成和解。我还没读完,只读了一部分。但是这个话题却还是很值得深思。

作者提到阶级差距这个词,其实就是说当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实现了阶级的流动,当我们再次回到我们曾经的家庭,面对这样的阶级差距,我们又如何自处?

我突然想到若干年前认识的姐姐,她博士毕业后随老公移居加拿大。在国内她给父母买了房子,也曾接着父母在加拿大过去住过一段时间。后来可能她的父母回国,我同她的母亲曾经在qq上聊过一次,她母亲告诉我:女孩子不要读那么多书,不好。我当时很诧异,因为我想到我读高中那会,阿姨给我看她闺女去四处旅行的照片,告诉我「我现在在努力跟上女儿的脚步,你也一定要努力学习,才能有更好的未来」。我突然觉得,这句话似乎和曾经告诉我的话不太一致。而后我曾看到姐姐发表在空间中的一篇文章,是在埋怨家里人如何指责她不孝,她又如何从买房、出钱等角度阐明自己是如何为这个家着想的,以及指责家里人是怎样不知道理财,把她买的房子及早卖掉又没有赚到钱的……诸如此类……

是阶级差距导致了姐姐无法面对原生家庭的一切。这并不是为不孝找的借口,而是当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不同,在这个熟悉的原生家庭中便产生了无法弥补的裂痕。

我妈说,「我刚嫁过来的时候,你两个姐姐和现在的你差不多大,就是如此“指责”你大妈」。

伴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我所习得的新的「惯习」的增加,每一次归家,我开始『嫌弃』我的原生家庭。比如,这里不够干净、这里太乱、为什么吃饭会有这么大的声音、为什么这个东西坏了还要用、为什么这个东西还不扔……

这是我们家的常态,而母亲时常说「在农村,我们家这样已经很好了,你看看……」或者「每天都很忙,没有时间整理」。

《回归故里》的作者引用了某个作者的故事(记不得了),最后他说,人们不愿意和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的原因是:他知道,如果有一天他停止仇恨他的家庭,他便会陷入自己深深的自责中。我觉得中国人,无论通过阶层流动流动多远,都不至于仇恨家庭。

中国人始终有『家』的概念,春节等传统节日以及道德的约束,将会要求他们对于家庭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无论是对于男性还是女性。所以,即便是再无法面对原生家庭,也依然是一种『爱恨交织』的复杂心态。

我想,不仅是我,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我们始终在成长的间隙中,衍生着我们的原生家庭的反省。我们究竟如何看待我们的原生家庭?阶级差距是否可以成为我们指责原生家庭的借口?

我们又如何与自己向上流动的过程中获得的一切同自己过去的家庭握手言和?好吧,我想尽快读完《回归故里》同大家分享,作者是如何从社会学的角度解释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回归故里》:真的回的去吗?
原生家庭欠你的,你要自己找回来
回应我的敲门声:嘘!安抚被忽略小孩的内心悲泣
《我的姐姐》热映:“我做错什么了吗,我没错,可是弟弟也没有”
白手起家
原生家庭唯一能给孩子留下的是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