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欧洲炎症性肠病组织病理学共识(2013年版)--完结篇
userphoto

2023.09.30 福建

关注
   欧洲炎症性肠病病理共识(2013年版)第四部分(完结篇)主要内容是与炎症性肠病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以及“显微镜下结肠炎”的诊断要点,欢迎大家阅读学习!

欧洲炎症性肠病组织病理学共识

(2013年版)

—— part 4——

文献题目:

European consensus on the histopathology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本中文版由邵逸夫医院肠病病理团队及肠病病理亚专科进修人员翻译)

译校:毛洁、苏晓路(兰州大学附属二院)、黄征(武汉市中心医院)



与IBD相关的未定型、未分类和感染性结肠炎

ECCO-ESP声明25
虽然“未定型结肠炎”(IC)可能是最常用的术语,但文献中对该术语没有统一的定义,并且该诊断的形态学或病理学特征仅限于手术标本[EL1]。

    

    未定型结肠炎”、“不确定结肠炎”、“炎症性肠病未分类(IBDU)”、“CIBD-未分类”和“慢性特发性炎症性肠病NOS(未另作说明)”等术语在文献中用于未明确诊断的慢性结肠炎患者。
    1970年,在一项对222例暴发性(n=12)和慢性结肠炎症患者的临床和病理(结肠切除术)材料的回顾性研究中,首次引入了“未定型结肠炎”这一术语。目的是观察经典的形态学标准是否能可靠地区分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14个病例被归类为“未定型”,因为“重叠特征”和“数据,不足以做出决定”。1978年,Price等人证实手术标本中出现“未定型病例”。30例中27例行急诊手术。组织学特征包括没有结构扭曲的区域,提示长期疾病,深部裂隙性溃疡,常深达(有时穿过)固有肌层,伴有透壁性炎症,但通常不伴有与CD相关的典型淋巴增生,也没有明显的肉芽肿。到1980年,很明显有一部分切除标本很难分类,主要为临床表现严重的患者。随后,由于回肠末端粘膜“储袋”手术的发展,对有严重结肠炎的CD患者作出正确诊断变得非常重要。
    内窥镜检查的引入,以及获得内窥镜活检的可能性,导致了术语向基于临床特征和内窥镜活检的综合诊断的演变。因此,术语“IC”也用于具有慢性CIBD临床特征的患者,炎症局限于结肠和没有小肠受累。在排除感染性结肠炎和其他原因引起的结肠炎的情况下,当内窥镜检查不确定,且活检中缺乏CD或UC的诊断特征时,使用该术语。在儿科胃肠病学文献中,对似乎患有炎症性肠病(IBD)但不容易明确UC或CD的患者,使用术语IC的倾向变得普遍,因为4%至23%的儿童新发病例诊断不明确。这种情况在年轻人(12岁)中更为普遍。60%的此类病例最终被重新分类为UC或CD。诊断是基于全面的检查,包括结肠镜检查和回肠插管,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和小肠随访。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是否能解决诊断问题尚不清楚。局灶性增强性胃炎可能不是一个合适的标志,因为它可以发生在CD和UC中,甚至在儿童中,尽管它在CD中更常见。视频胶囊内镜对于小肠病理可能会有所帮助。流行病学家还将术语IC用于具有明确IBD证据,但根据可用的临床、内镜和组织学数据不足以明确诊断UC或CD的患者。
    目前尚无文献报道组织学特征可以在内镜活检中做出IC的诊断。3名经验丰富的胃肠道病理学家对结肠的9段内镜活检进行了盲法组织学研究,但未能确定明确的特征。在随后的一项涉及25名病理学家的60例确诊结肠炎病例的研究中,获得了相同的结果。此外,内窥镜样本的显微镜检查无法评估存在于肠壁深层的特征,这与未定型结肠炎的原始描述相反。然而,这一点很重要,因为CD的特征是透壁性炎症。
ECCO-ESP声明26

切除标本上“未定型结肠炎”的病理诊断依赖于“重叠特征”的存在或“明确诊断特征”的缺乏;这不是真正的“阳性”诊断[EL1]。

     因此,IC的一般定义是基于诊断的不确定性,即患者是否患有UC或CD,但组织学检查可能不同。2005年蒙特利尔世界胃肠病学大会工作组建议澄清术语IC的定义,以解决术语IC含义不明确的问题。该提议得到了国际炎症性肠病组织病理学工作组(IOIBD)的支持。ECCO/ESP工作组对于IBD病理结果的欧洲共识同样赞成在术语上达成一致,以便在不同类型的研究之间进行比较。
    宏观上,IC的特征是广泛的溃疡,累及横结肠和右半结肠,通常为弥漫性病变(远端结肠较轻)。显微镜检查证实广泛溃疡,伴有向正常邻近粘膜的突然过渡,以及多发性V形溃疡,周围无炎症。重叠的特征是“严重的粘膜和肠壁受累”,非聚集性透壁性炎症,深达固有肌层的裂隙和不连续的分布。在不严重的慢性疾病病例中,报告了具有正常回肠的弥漫性粘膜病、深部淋巴聚集和神经肥大、淋巴结中的非坏死性肉芽肿和肛瘘。
ECCO-ESP声明27

n病理学家应避免根据内窥镜术前活检的评估来诊断未定型结肠炎,因为诊断错误的可能性很高[EL5]。

n相反,术语“未分类的炎症性肠病”可用于慢性结肠炎患者,这些患者根据临床病史明确患有炎症性肠病,但宏观检查和/或内窥镜活检未显示溃疡性结肠炎或克罗恩病的明确特征[EL5]。

    这一提议的理由是:1)术语IC最初是针对结肠切除标本提出的;2)不是所有的显微镜特征都可以在内窥镜活检样本上进行评估;3)在内窥镜样本上没有普遍接受的用于诊断IC的阳性显微镜特征;4)这类病例切除后的术后检查通常提供UC或CD的明确证据。
    IC和IBDU都是“临时诊断”。诊断不确定性更多地发生在儿童身上。然而,溃疡性结肠炎病程发展的早期阶段或治疗之后,在成人中也可以观察到非弥漫性急性和慢性炎症的组织学模式,其结构变化局限于结肠,不可能进行明确的分类。应对这些患者进行1年和5年的定期随访,以再次确认诊断和疾病活动,并对既往活检进行修正。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多数诊断不明确的病例表现为UC。
ECCO-ESP声明28
感染可能与炎症性肠病的发病有关。肠道重感染可能引发疾病发作,并使临床表现复杂化[EL1]。

  

    感染和IBD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在鉴别诊断中必须考虑到感染性结肠炎。微生物被认为是IBD的可能病原体。它们可能导致并发症,如脓肿,并与疾病的发作和症状的复发有关。因此,在发病时和随访期间,应用适当的诊断程序来鉴定IBD患者的微生物是至关重要的。    

ECCO-ESP声明29
组织学不是鉴别小肠或大肠细菌感染的好方法(EL5),尤其见于艰难梭菌感染[EL1]。

    艰难梭菌相关性结肠炎可以有多种形态表现,从水肿、无结构异常的明显的活动性结肠炎到伪膜性结肠炎。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IBD患者中,难辨梭菌相关性腹泻的伪膜缺失是显而易见的。总的来说,50%的艰难梭菌感染患者报告了内镜下发现的伪膜,而在艰难梭菌感染的IBD患者中较少见(13%)。同样,伪膜性结肠炎的典型组织学表现通常不存在。
ECCO-ESP声明30
在活动性IBD中,可使用苏木精和伊红(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IHC)和定量PCR方法检测CMV[EL1]

    在CMV感染中,H&E通常显示增大的(巨细胞)细胞,具有大的嗜酸性核包涵体,通常被清晰的晕圈包围,以及较小的胞质包涵体。然而,间质细胞通常较少有特征性表现,神经节和变性细胞可能与CMV包涵体极其相似。据报道,H&E的特异性为92%至100%,敏感性为10%至87%。IHC提高了组织学敏感性和特异性。它包括使用单克隆抗体鉴定CMV早期抗原,从而鉴定结肠中更多的感染细胞。灵敏度范围为78%至93%。结肠组织的定性PCR也可用于检测结肠中的病毒DNA,尽管在没有其他感染组织学体征的情况下,阳性结果的意义尚不清楚。定量PCR可能更准确,区别于感染和疾病,然而,还没有确定临界值。怀疑有巨细胞病毒感染的器官中需要进行检测。半定量免疫组织化学,报告感染细胞的数量和/或CMV阳性片段的数量,可能具有预测价值。

胶原性结肠炎、淋巴细胞性结肠炎及变异型

ECCO-ESP声明31
术语“显微镜下结肠炎”描述了以三个要素为特征的临床病理实体:A)慢性水样(非血性)腹泻的临床病史;B)正常或几乎正常的结肠内窥镜外观;C)独特的组织学模式。后者可以是胶原性结肠炎或淋巴细胞性结肠炎[EL1]。

    

    大约1%的慢性腹泻患者需要进行专门检查,包括结肠镜检查。对于这些患者,必须考虑全面的诊断。慢性非血性腹泻可能由感染引起(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螺旋体病、艰难梭菌等其他感染和弯曲杆菌属)、药物、变态反应相关(嗜酸性)结肠炎和所谓的“显微镜下结肠炎”(MC)。术语MC是在1980年引入的,用于描述一种以慢性腹泻和结肠粘膜中炎症细胞轻度增加为特征的疾病,其肉眼观察是正常的。由于其组织学特征,该疾病随后被重新命名为“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C)。几年前,一种具有类似特征的相关疾病被描述并命名为“胶原性结肠炎”(CC),但另外发现了增厚的上皮下胶原带。20世纪80年代,几项研究证实了这些观察结果。1993年,一个法国研究小组和一个美国研究小组建议使用MC作为一个总括术语,以涵盖任何形式的结肠炎,其中有组织学异常,但没有内镜或放射学异常。后来,它成为LC和CC这两个主要疾病的总称。这些疾病的临床特征均为慢性水样腹泻,而其他内镜检查正常,且组织学异常的疾病可能具有其他临床特征。因此,MC是一种独特的临床病理实体,对于病理学家来说,最好使用与病情相关的特定术语:LC或CC。其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可能是多因素的。这被认为是易感个体对肠腔内有害因子的一种特殊的粘膜反应,可能是药物、感染或其他


ECCO-ESP声明32
在常规苏木精和伊红染色的切片上,胶原性结肠炎的诊断是基于在粘膜表面上皮下存在一条厚的无定形透明嗜酸性带。该层的下边缘具有不规则的锯齿状外观。厚度为10μm。它的存在与炎症有关[EL2]。

    评估胶原带有两个重要因素:厚度和不规则性。没有真正的共识是胶原带应该有多厚。建议的各种值包括7μm或更大;10μm以上;10至15微米;12μm或更大,以及大于15μm。已经有厚度为70μm的报道。正常上皮下胶原板的平均厚度约为3μm。病理学家之间也没有就胶原带厚度评估的“理想方法”达成一致:组织学评估,常规测量使用校准的千分尺或半自动千分尺测量。虽然胶原带通常是无定形的,但在胶原带中可以发现毛细血管和梭形细胞。梭形细胞具有与活化的隐窝周肌成纤维细胞一致的超微结构特征。胶原沉积在分布上可以是斑片状的,并且沿着结肠的长度其厚度是可变的。在一项研究中,只有66%的直肠乙状结肠活检是具有诊断性的。

    一个常见的诊断误区是,在定向不良的切向切片活检中,基底膜被误解为胶沉积。三色染色是一种有用的辅助技术,因为它可以鉴定胶原。使用抗肌腱蛋白(Tenascin)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是一种替代方法。后一种分子在正常成人结肠中不存在。几项研究表明,胶原带主要由VI型胶原和肌腱蛋白组成,与由IV型胶原组成的正常基底膜不同,I型和III型胶原含量较少。胶原带增厚可见于其他疾病,如缺血、憩室病、粘膜脱垂、糖尿病和增生性息肉。然而,在这些情况下,不存在诊断CC所必需的炎症变化。淀粉样变也可以见到表面上皮下增厚的嗜酸性物质。这可以通过特定的染色剂(如刚果红)来识别。固有层内细胞浸润的密度及其组成可以是非常多变的。值得注意的是,CC(和LC)的组织学特征在治疗后可以消退。

ECCO-ESP声明33
在胶原性结肠炎中,上皮和固有层中的炎症细胞密度增加,细胞成分也发生了变化。嗜酸性粒细胞可显著增加,有时可见浸润隐窝和表面上皮细胞以及淋巴细胞。肥大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数量也可能增加。中性粒细胞常存在,偶尔可导致隐窝脓肿[EL1]。

    诊断淋巴细胞性结肠炎(LC)所需的上皮内淋巴细胞(IEL)的确切数量尚未确定。所需数量在每100个表面上皮细胞10至20个之间变化(正常数量=4至10)。在Lazenby等人的研究中,平均每100个表面上皮细胞中有24个淋巴细胞。活检样本的数量可以在10到65之间变化(中位数为30)。尽管左半结肠的炎症不太明显,但也没有在结肠的特定部位显著增加的趋势。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显示,增加的上皮内淋巴细胞保留了正常的CD3/CD8阳性T细胞表型。虽然浆细胞数量众多,但T淋巴细胞是固有层中的主要细胞类型。


ECCO-ESP声明34
淋巴细胞性结肠炎的诊断是基于表面上皮内淋巴细胞(IEL)的弥漫性增加(每100个上皮细胞中有20个IEL),而不伴有上皮下胶原的增厚,并伴有固有层炎症细胞的增加[EL2]。

   LC的诊断应结合临床、内镜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感染和药物反应也会导致类似的变化。虽然结肠的典型感染显示固有层中有显著的中性粒细胞浸润,并伴有隐窝脓肿,但由于IEL的轻度增加,可能类似于LC。然而,感染性腹泻通常是自限性的。此外,还可伴有血性腹泻、内镜异常和粪便培养阳性。CC和LC与UC或CD的区别,即使变化很小,也是基于不同的临床和内镜表现。然而,小系列研究已经确定了在不同时间点同时具有MC和典型IBD组织学诊断的患者。

ECCO-ESP声明35
胶原性结肠炎和淋巴细胞性结肠炎两者均可见变性和/或上皮脱离[EL1]。

    乳糜泻与LC或CC之间存在密切联系。LC的关联性更强。大约三分之一的乳糜泻患者在活检中可能表现出LC的组织学特征,而多达四分之一的LC患者可能患有乳糜泻。

ECCO-ESP声明36

显微镜下结肠炎可能会累及回肠末端[EL3]

    一些研究表明MC会累及回肠末端。14例CC患者中有7例回肠末端IELs计数增加,18例LC患者中有14例回肠末端IELs计数增加。此外,上皮下胶原部分CC患者的回肠末端活检中发现沉积物,14例CC患者中有3例,18例LC患者中有1例出现原发性回肠绒毛萎缩。CC偶尔也与胶原性胃炎和十二指肠炎有关。

ECCO-ESP声明37

考虑到早期发现麸质敏感性的重要性,要注意排除乳糜泻,尤其是淋巴细胞性结肠炎患者[EL1]。


    据一些研究报道,高达30%的患者具有重叠特征。此外,已经描述了MC的几种变异型或不典型形式。临床表现通常与典型的MC相似,但组织学不同。Rubio和Lindholm报道了6例患者,其症状与LC相似,并且IEL计数增加仅限于隐窝上皮。IEL的平均数为46/100个隐窝上皮细胞, 表面的平均数目为7个IEL/100个上皮细胞。CD3和CD8抗体的免疫组织化学显示了典型的表型。特殊染色显示表面上皮下有正常的基底膜。在内窥镜检查中,结肠基本正常。没有证据表明这些患者患有乳糜泻、炎症性肠病或感染性结肠炎。作者提出了 “隐匿性淋巴细胞性结肠炎”这一名词。将“少细胞性淋巴细胞性结肠炎”与典型淋巴细胞性结肠炎区分出来的组织学特征是病变片状分布以及表面IELs密度较低。结肠活检显示固有层细胞数局灶性轻度增加,伴上皮内淋巴细胞增多。受累区域被正常粘膜分隔。平均表面IEL数为 11.1个/每100个上皮细胞。一些作者称这种情况为“结肠上皮淋巴细胞增多症”或“显微镜下结肠炎,非特殊类型(NOS)”。一项研究提出,少细胞LC可能是CD25和Foxp3表达缺失的独立疾病。伴有巨细胞的MC是一种罕见的非典型形式,其特征是在其他典型LC或CC中存在多核巨细胞。也有报道CC可以伴随伪膜形成。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典型CC患者相似。这些变异型的临床意义有待确定。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鲜为人知的显微镜结肠炎
EMBO Mol Med:非洲防己碱靶向FPR2增强巨噬细胞中LC3相关的胞葬作用缓解肠道炎症
上交医学院今日Nature重大宣告:发现肠道新细胞
浙江大学柯越海和曹倩团队发现肠道免疫平衡调节新机制
小儿炎症性肠病
詹丽杏研究组发现炎症性肠病中影响肠道干细胞功能的新机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