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在南京,从年入百万到纯粹公益,我的人生很有意义

这是我们讲述的第3418位真人故事
我是赵大乾,是南京某文化馆非遗全科类目公益课讲师。
高考的时候,一心想要进艺术殿堂的我,拒绝了知名航空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选择复读。经过一年的苦读,我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国美院,成为1000名学生中的一员。
大学期间,我跟同学创立了自己的艺术工作室,实现了小小的财富自由,但毕业后,工作室却一路走下坡,最后被迫关停。
创业失败后,我来到上海打拼,创立了两家上海本地少儿创意美术手工培训工作室,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我为家庭选择辞职。
揣着仅有的500块钱,我来到连云港,三年开了三家少儿创意美术培训工作室,年流水达百万元。
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了很多年迈的非遗老师,他们手里的非遗技艺濒临失传,这让我深刻思考自己从艺的价值所在。
我选择成为一名非遗全类目公益课讲师,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实现“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的目标做出自己的贡献。

(感受自然之美)
01
1988年,我出生于江苏盐城的农村,父母都是老实本分的农村人。父亲为人忠厚善良,在村里的威望很高,经常给村里人出谋划策。母亲任劳任怨,为我和弟弟操劳一生,他们从小教育我们要勤劳善良。
我有一个幸福快乐的童年,那时候爸妈忙着农田里的活,没有时间管我。我经常跟小伙伴一起下河摸鱼虾,去稻田抓青蛙,往往是干干净净出门,邋里邋遢回家。

(我和孩子们在一起)
除了跟小伙伴一起野,我也喜欢帮父母干活。三年级的时候,个子还没有推车高,父母割完一片地稻田,我就推着家里的独轮推车,东扭西歪地把稻子运回稻场,汗水浸透了衣服,最后把自己累趴下了,在稻子堆里睡着了。
醒来的时候已经是晚上,看着满天的繁星,听着稻场里蟋蟀的叫声、稻田里的哇叫声,闻着稻香,这些看似平常而又美好的生活场景,让我内心对艺术产生了兴趣。
三年级以前,我对学习没什么概念,上课不听讲,下课不写作业,经常被老师拿戒尺打手心。结果,我在三年级留级了。

(学员完成作品后开心的笑容)
这次留级,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我的新班主任才十七岁,她也是初中刚毕业。我们成绩不好的时候,老师会不高兴,为了讨好老师,我们都很努力、很用功的学习。
现在想想,当时的学习是为了让老师每天脸上都有笑容和鼓励,但长大以后才知道,那时老师的笑容和鼓励,对我们的人生轨迹是多么重要。
后来,我的成绩突飞猛进,凭着优异的成绩一直念到高中。
因为对艺术有着天生的喜好,我在高中成为一名艺术高考生,学习绘画。说起绘画,不得不提我大伯。

(学员的作品)
我大伯是个书法老师,我五年级的时候,他们一家要搬去苏南,留给了我几麻袋书。里面有古典名著小说,也有很多书法类的专业书籍,还有连环画和小人书。就是从这些书里,我接触到了真正的艺术。
不可思议的是,从来没学过绘画的我,竟然能将连环画里的图歪歪扭扭地临摹下来。
后来,我把这些临摹下来的连环画拿到学校,还赚了一笔小钱。同学每次看我的临摹连环画都需要付给我一毛钱。

(非遗技艺——泥塑)
高考的那一年,母亲为了我有一个安心的学习环境,在县城租了一套房子陪读。那时候我虽很努力,结果却不理想,我接到了江西某航空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但选择了放弃。
家人都劝我接受这个结果,但当时自己心气很高,要上就一定上中国美术界的最高学府——中国美院,要么就不上。
高考录取还没结束,我就去了复读学校。经过一年的努力,我终于如愿以偿,拿到了中国美院的录取通知书,学习雕塑专业。
那一年,中国美院在全国只招收1000名学生,而报名人数达到了9万多人。同一年,在苏南快六十岁的大伯也考取了中国美院的研究生,主修书法艺术。我们俩就成了校友。

(非遗技艺——蜡染)
艺术生在大学期间的花费是很大的,单纯的艺术创作所需要的各种材料费就是一部分很大的支出。我从大二开始就在学校周围的画室勤工俭学,主要是代课。
到了大三,我跟几个同学一起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利用假期时间去甘肃等地招生。
记得第一次招生,我们就招了13个高中生。除了教课,我们还进行一些雕塑作品的创作。
大学期间就有了自己的画室,本来以为自己的人生会顺风顺水,没想到大学一毕业,就栽了个大跟头。
02
走向社会以后,才能体会到校园的美好和社会的残酷。毕业以后,我们开始面临巨大的生活压力,虽然画室也能招到学生,但入不敷出,没过多久我们就关门大吉了。

(非遗制作活动现场)
创业的失败意味着我的失业。画室关门以后,我沉下心来,认真思考未来的路,决定到大城市开阔一下自己的视野,同时学习别人的经验。
我先是在上海的一个画室做教务,后来慢慢做到了副校长的职位。老板看我能力强也能干,便给了我几十万,让我在上海选取两个地方,做两个针对小学阶段学生的艺术培训班。
在老板给我钱之前,我把自己关进一个办公室,整整三个月,心无旁骛地进行课程研发,最后形成了一整套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创意手工培训课程。

(非遗技艺——文创葫芦)
拿着这套课程,我开始在上海的杨浦地区找合适的门店,三天走了100多公里,看到稍微合适的门店我就停下来,分析它的位置,周边的生源情况等,最后把第一家店定在了中原城市广场。
第一家店从选址到店面装修再到学科建设,几乎是我一个人扛下来的。开业后的第一年,我们就招到了100多个学生,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起的。
那时候上海的少儿创意美术才刚刚起步,我研发的课程非常先进,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创意能力、想象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得到了很多家长的认可。

(我的作品)
第二年开始,招生呈指数性增长,可场地最多能容纳200多个孩子,我们着手在浦东开了第二家店。
人生就是这样,鱼和熊掌永远不可兼得。事业辉煌之时,我却选择了离开。为了爱人,我离开上海,来到她所在的城市,这是我人生中第二次“被失业”。
03
2012年,我揣着仅剩的500元钱来到了连云港。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除了我的爱人,一切都需要重新开始。
那段时间自己很迷茫,想过开广告公司但没有启动资金,想过搞装修设计但没有人脉,最后我决定还是从事自己擅长的儿童创意美术。

(学生的作品)
因为没有钱,我找了一处很偏僻的小房子,离学校非常远,房租是13000元一年,加上后期的装修,购买教学设施等,一共花了两万元,就这样我在连云港的第一家儿童创意美术画室开业了。
但因为位置太偏,加上装修、设施非常简陋,很多家长并不相信我。开业的前两个月,一个学生都没有招到。
凭着对自己课程的信心和对艺术的热爱,我没有放弃。我知道自己的短板,所以我将培训费降得很低,别的培训机构一年3000元,我只收1500元,可还是招不到学生。

(80多岁的老奶奶来参加我的非遗课程)
我干脆带上画具,在学校放学的时候,坐在学校旁边的马路上画画。这样的方式为我打开了局面,很多小朋友和家长都来围观,有的看我画工非常好,询问培训费等事项,这才招到了第一个学生。后来陆陆续续又招了七八个孩子,创意美术培训事业也算是走上了正轨。
因为我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深受喜爱,学生和学生家长也口口相传,我的创意美术画室第一年就招到了50个学生。
这对我来说是莫大的肯定,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最重要的是为我的生源打开了局面。

(画宝们户外写生)
第二年的时候,40平米的小画室里挤满了100多人,这个时候我开始筹备自己的第二家店。由于前期的积累,第二家店非常顺利,并且在当年就招了100多个学生,按照这样的模式,到2014年我一共开了3家店,最多的时候一个人带300多个学生,流水达到了100多万。
那段时间虽然很累,但整个人很充实。
做自己喜欢的事,并且能教会小朋友很多艺术上的东西,还能赚钱,我想这就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吧。
手里攒了一些钱以后,我们决定在南京买房安家,我也就成了一个新南京人。

(我的课堂)
04
南京是一个很有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也是一个很有烟火气的城市。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你都能感受到艺术的气息,走在南京的古巷,你会感觉自己穿越到了那个“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的年代。
如果没有疫情的出现,我的人生轨迹可能会沿着儿童创意美术的道路一直走下去。
但2019年突如其来的疫情将一切打乱,我把自己一家一家开起来的门店又一家一家关掉了
居家期间,我没有浪费时间。因为大学接触过非遗,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情有独钟,我开始在家钻研非遗文化。从关于非遗的书籍,到各类非遗手工艺品,我开始摸索着去做一些简单的非遗创意产品。

(疫情期间做志愿者)
后来,为了孩子的教育,我们搬到了南京,爱人在南京找了一份工作,我也就随着过来了。
想想自己热爱的艺术事业,想想那些对艺术渴望的孩子们的眼睛,我决定继续从事艺术这个行业,这一次我的选择是非遗公益课程教学。
能够到南京某文化馆开展非遗传承的公益讲座,是一个非常偶然的机会。
刚到南京的时候,我做了很多葫芦工艺品,拿到文化市集售卖,正好南京某文化馆五一劳动节也组织了一个文化市集,其中的一个工作人员看到我的葫芦工艺品,非常欣赏,就拉我到他们的摊位去卖葫芦。

(学生作品)
活动结束以后,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招募公益文化课的老师,我报名参加。因为是公益课,所以没有多少费用,只是象征性给点课时费。
也是这一次经历,让我开启了非遗公益讲座事业。我发现好多非遗老师年龄都非常大,他们在手艺上没问题,但在讲课上却是门外汉。
于是,我就承担起了讲课的重任,自己联系非遗老师,然后去钻研他们的手艺,回来再开发成非遗课程。
传承人的技艺都是几十年沉淀下来的,如何让体验者通过一节课的时间吸收到一项非遗技艺最精华的部分,是课程研发最核心的问题,也是最难的一部分。

(非遗技艺——金箔贴金)
有时候为了一项非遗技艺课程,我连续好几天跟非遗老师待在一起,听他细细介绍自己的手艺,回来以后还要翻阅大量的传统文化书籍和非遗书籍,最后再根据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喜好的听众进行不同的课程研发。
还有一点,很多非遗技艺在手工制作环节需要大量的材料,这些材料必须提前给学员准备好。有的非遗技艺所需要的工具是特制的,我就自己买来原始材料进行加工制作,最后形成可用的材料。
最开始时,只有五六个小学生参加,但大家兴致都特别高。不过后来人越来越多,因为是免费的讲座,体验感还不错,大家口耳相传,慢慢在南京的文化圈里小有名气,大家都知道南京某文化馆有免费的非遗讲座和体验课。

(我的户外写生)
后来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学生将我的作品传到了自媒体上,很多人就开始问这些活动的时间、地点,整个局面一下子打开了。
2023年9月末,离十一放假还有十天,几乎是一夜之间,我个人的自媒体账号突然有3000多条未读留言,所有的留言都是在询问十一期间南京某文化馆非遗公益讲座的开课时间。
我第一次真正感受到人们对文化、对艺术、对非遗的热爱之情。当时我有点慌,因为南京某文化馆十一期间的排课,加上我本人的时间安排,根本满足不了这3000多文化爱好者的需求,但大家的热情我又不知道怎么去拒绝。

(自制香皂)
后来,在相关领导的协调和帮助下,十一期间我们为1000多名非遗爱好者提供了免费的课程,但同时拒绝掉了2000多为文化爱好者的请求,我心里很难受。
十一结束后,我们重新对公益课程进行了调整,不断丰富课程内容,增加了公益课时,满足人们的需求。
现在,越来越多的大学生、白领、老年人群体等,都加入到我们的公益课程,我想这是一个非遗对公众普及的好机会。
现在我的课程每天都排得满满的,虽然赚不到什么钱,但我感觉非常有意义。

(非遗技艺——胭脂口红)
除了国人喜欢非遗,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对中国传统文化里的这些小手艺、小工艺感兴趣。
在非遗公益课堂上,经常会出现成群结队来参与非遗制作的外国友人,从他们的眼神中,我能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我接触的非遗传承人中,有年龄已经七十多岁的老人,他们一辈子执着于自己精湛的手艺,虽然他们的手工制品卖不到多少钱,靠自己的手艺可能生存都是问题,但他们依然很用心地保护着这古老的传统文化。
还有一些残疾人,他们是二代、三代的非遗传承人,他们的生活都非常艰苦,身体的残疾给他们带来的痛苦让他们很难,但他们依然坚持着,靠自己的手艺带来的微薄的收益,支撑着自己。

(传承非遗文化)
当今社会是一个经济为王,金钱至上的时代。非遗技艺的失传令人痛心,这不仅仅是一项技艺的消失,更是我们中国传统文化的衰退,我们年轻的一代,怎能容许这样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
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如何传承好传统文化,是我们这代人必须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我愿意为此奉献自己毕生的精力。
我想我还年轻,还有时间和精力去做一些事情,国人的文化自信越来越强,很多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重燃,这正是传播非遗文化最好的时机,我要抓住这个时机,让世界了解中国非遗,让中国非遗走向世界。
即将到来的寒假和春节,我的课程已经排满。南京的春节是非常热闹的,南京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我更加相信自己的选择,也更加坚定地走下去。
未来,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在非遗传承与经济收入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但至少我能把这件事做下去,在这个过程中,能为一项非遗技艺找到未来的传承人,这件事就是值得的。

(搜索“南京非遗文化关注主人公)

真实人物采访我们无法体验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不一样的生命轨迹,这里的每一张照片都是生命的点滴,每一个故事都是真实的人生,如果你也喜欢,请点击关注哦!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真实人物采访”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

— END —

口述 | 赵大乾

编辑 | 行者刚子

截至目前,我们已采访3400+

所有文章均为当事人口述

所有文章均出自我们真采作者之手

目前,真采作者已近200人

盲人妈妈、退休老人、全职宝妈

他们在真采实现价值,获得稳定收入

如果你也想学习人物故事、写作变现

在真采开启人生第二曲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艺品画室公益课程——动漫
暑假公益课堂学“非遗”
巧手剪纸 美丽传承
只将翰墨染葫天
记当代著名画家刘和璧先生之二“电影美工路永宁出清荷”
走进盆景大师王恒亮的艺术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