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方哲学在探讨什么?
userphoto

2022.11.21 江苏

关注

​西方哲学在探讨什么呢?从表面上来看,这个问题极其好回答,他是有一个标准答案的,西方哲学在探讨“存在”。

可是,什么是存在?或者说存在是什么?这就不好回答,因为有一个哲学家,就有一种对于存在的见解。

但是,这并不代表哲学家探讨的中心无章可循,恰恰相反,无论形式如何变化,他们所探讨的本质,并没有变化,仅仅是外在形式的变化而已。

什么是存在?概言之,同一性而已。

什么叫做同一性?英语写做,identity。他又被译作是身份,本体等等。其中“iden”来自于拉丁文,指的是same,相同。

也就是说,存在就是探讨事物何以显现为同一性,显现为同一性的原因和本质的学问。

因此实际上他有两个基本的探讨维度,

1、同一性得以成立的原因,也就是传统哲学探讨的那个本体,本质。

2、同一性如何被呈现出来,着重这个呈现的过程,这就是海德格尔探讨的基础本体论

但是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同一性既是探讨的对象,也是探讨得以成立的原因(这一点在康德被揭示出来)。

实际上,广义来说,这个问题的探讨,绝不止步于西方哲学,凡是一个具有思辨能力的哲学家,往往会涉及到这一部分,而这一部分就是形而上学。

比如说,庄子就曾经说:

然于然,不然于不然;然不然,不然然

这个跟绕口令一样的话,他的意思是,一个事物之所以成立,有自己的原因,之所以不成立,也有自己的的原因。

而印度哲学是以探讨“我”呈现出来的,比如说在《奥义书》中,有一段故事。

“彼'自我’者,罪恶弗撄,无有老死,无有忧悲,无有饥渴;——所欲者,真理,所志者, 真理。是所当审辩,所当知解者也。其有求得彼'自我’而知之者,则得一切世界,一切欲望焉。” ——造物主所说如是。

意思是,天神和阿修罗听说造物主有一个奥义,就是世界上存在一个“我”。只要把握了这个东西,一切痛苦都不存在了。于是两个人相约去造物主那里学习这个“我”。

两个人来到造物主那里,对造物主说,要找到“我”。

造物主说,这简单,穿好衣服,打盆水,看一下,你就知道什么叫做“我”。两人照做,看到了自己,于是造物主说,

彼曰:“此'自我也!是永生者,是无畏者,是即大梵也。”

这就是我,是永生者。于是两个人心满意足离开了,造物主看着他们,说,没有明白什么叫做我啊。

走到一半,天神一想,这恐怕不对吧,我这么容易就得到了?我也没有感到快乐啊。况且,我衰亡了,水里的那个影像也衰亡了啊,换言之物质肉身不能是我,于是又回去了。(物质肉身不是我)

造物主一看他回来了,你想要什么?

天神说:我想要“我”

造物主说,你在梦里做梦,梦里那个意识就是我

天神一听,心满意足回去了,走到半途,越想越不对,做梦也未必总是做好梦啊,那还是有痛苦,因此又回去了。(意识中的经验自我不是我)

回去以后,造物主问,你想要什么?

天神说:我

造物主说:你做梦,不知道梦境,无梦睡眠,这就是自我。

这个意思是说,无梦睡眠之中,没有美梦,也没有噩梦,不再受到意识的束缚,这就是我。(先验自我不是我)

天神一想,这倒是符合我,但是得到了这个我又有多大意义呢?什么感觉都没有,得到了也没有用。

于是又向造物主询问,最后,造物主终于公布了这个奥义,什么是我?

他要具备两个基本特征,

其一、他要具备同一性

其二、他要承担思维属性

两者同时具备,这就是“我”。

讲这个故事的意义在何处呢?就是来探讨,存在到底是什么?

我们可以看到,其实“我”也是存在的一种存在者,任何一种存在需要具备两个特征,也就是自身要保有同一性,另一方面要承担着一定的属性。

我们回溯一下,西方哲学探讨“存在”的历史,

首先,巴门尼德首先提出存在一词,他怎么描述存在呢?

存在者存在,不存在者不存在

也就是说,存在者必须保持同一性。只有这样,才能称之为存在。

只不过,巴门尼德把存在和现象分离开来,存在者并不领有属性,换言之他已经看到了属性和同一性之间的矛盾。

到了柏拉图,柏拉图划分了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理念世界统统是存在,统统保持同一性,但是他把属性放到了现象世界,整个理念论的致命弱点就在于,同一性怎么分有给属性,属性和同一性到底什么关系?但是,我们需要注意,柏拉图的虽然把同一性上升到本体论高度,但是他的同一性是不纯粹的,还参杂了内容,比如说美、善等等。

最终到了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最著名就是划分了实体和属性,把实体未来就成为同一性的代名词。在人类的意识中,按照逻辑,首先要识别出,存在,然后再去探讨他怎么存在。

换言之,从这一刻开始,存在的探讨走向了相反的路径。按道理,你应该探讨的是,如何存在,然后再去探讨,存在是什么?

他是一种生成论的思路。可是亚里士多德把逻辑调整为,存在已然存在,然后再去说存在怎么存在。

于是这就形成了西方哲学最著名的主客二元论思维,并且在实体和属性中,实体是一种高位的存在,是基础存在,而属性只不过是依附于实体的。

如果说,西方哲学着重探讨那个在场的“同一性”,那么中国哲学就特别热衷探讨那个不在场的“无”。《道德经》有云,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所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这里的“有名”就是一个现成的存在,中国人绝不探讨这个有名的本质规定性。恰恰,他要探讨那个无名,探讨无名怎么有名了?因此这当然是玄之又玄。

显然这里出现一个偏移,也就是同一性如何成就属性?属性如何维护同一性?自亚里士多德以后,哲学家可以不探讨这个最基本的问题,反而截然分立,认为实体和属性的分立是合法的。

到了新柏拉图主义,普罗提诺干脆把那个“同一性”设置为太一,他被神秘化了,他不可言,不可观。

而基督教哲学中,上帝就扮演着这个同一性的角色。这个同一性角色的特点是什么?

从安瑟伦和阿奎那的上帝论证中可见一般,我们需要注意两个证明,

1、安瑟伦的证明

安瑟伦证明的要点就在于,上帝的存在根据在他自身职责,也就是他是同一性的表达。同一性的表达必然是,同一性的根据在自身之中,假如在他者之中,他就不同一了。

2、阿奎那的证明

阿奎那的证明看似与安瑟伦不同,其实殊途同归,他的论证核心仍然是上帝的存在根据在自身之中。因此阿奎那的证明自己就把自己给证伪了,因为他自己都不同意安瑟伦的证明

其中第三路证明最需要重视,

假设一切有事物都是可能的或者说偶然存在,那么可能在某个时刻所有的事物都不存在。而当一切都不存在的时候,没有事物可以开始存在,直到现在也万无一物,与现实不符。故假设不成立,有必然存在的事物,我们称之为上帝。

首先我们可以看到,在依存性的事物中,是生生灭灭的,因此他有可能会变成一片虚无。而无不能生有,因此可以视为无。而上帝的存在根据在自身之中,因此它是必然存在。

可以看到,属性的生灭变化,被阿奎那视为“无”。

因此这种主客二元思维发展下去,必然导致属性和实体的脱节。要么,你承认属性的存在,那么就会丧失实体,要么你承认实体的存在,你又无法解释属性和实体之间的关系。

到了笛卡尔以后,开创了西方认识论哲学,认识论的核心问题就是,你怎么证明外部世界(实体)的存在?

从常识来说,这实在是一个无需探讨的问题,面前真真切切就有世界,怎么能说世界不存在呢?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尔从我思导出我在,但是对于思之外的存在,承认一个悬疑的态度了。因为思之外的存在,都可以被认为是属性,而属性自身是没有同一性的,也就无法确证他是存在的。尽管他通过上帝,把外部世界证明出来。

但是外部世界存在以物质实体领有,精神世界领有精神,而实体必须保持同一性,也就是两大实体不能交互,这就是身心割裂。

到了贝克莱,贝克莱第一次提出,属性就是观念,也就是说,什么叫做属性?他的核心特征就是可被纳入到精神之中。否则你怎么知道就存在一个东西?

这里暗含的是,首先他确立了精神实体的存在,然后精神实体是领有精神属性的,而外部世界的同一性无法确证,因为你对于外部世界所有知识是从精神活动中来的,这里并不是说,精神活动生出了外部世界,而是说在逻辑先在上,没有精神活动,一定没有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也就不能确证外部世界的存在。有了精神活动,你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又仅限于精神,因此仍然没有外部世界的存在。

最后到了休谟,休谟提出因果律的怀疑。

问题在于,什么叫做因果律?其实因果律就是同一性的表达,这一点被康德揭示出来。

康德的哲学核心在于那个先验统觉。

他的逻辑在于,既然要确认一个事物是否存在,必须证明这个事物能够保持同一性,那么我们就要去探讨,这个同一性从何而来?

康德发现,这个同一性不是事物本身存在的,而是来自于我们先验的逻辑范畴,整个先验演绎的核心就是证明,现象界的对象、判断,怎么具备同一性?

首先是对象具备同一性,感性素材被感性初步整理以后,再由知性范畴应用于感性杂多,让感性杂多具备同一性。

接着是判断的同一性,所谓判断,就是把两个表象由“是”统合起来,他其实是同一性的另一种表达。这是知性的作用。

而理性其实沿着知性的这种同一性,把命题再进行综合,让他具备最高的同一性,这就是上帝、灵魂和宇宙。

换言之,同一性是一切认识、知识的先验最高法则。

那么,因果律呢?因果律其实也是一种同一。

所谓因果关系,本身是两个表象,因果律的目的就是把两个表象同一起来进行把握。我们可以试想一下,如果没有因果律,世界会怎么样?整个世界都是孤立的表象,我们根本没法把握世界。

因此因果律是有一种冲动的,就是进行无限追问,要找到那个涵盖一切现象的终极因,就是上帝。上帝的同一和经验世界中苹果的同一本出于一源。换言之,因果律在客观世界并不存在,他是人类先验的形式。

黑格尔在此之上,他发现,同一并不是无差异的同一,而是含有差异,含有自我否定的同一。于是形成了他的辩证法思维。

但是,康德也好,黑格尔也好,他们都没有回答一个基本问题,就是为什么要同一?为什么同一会出现自我否定的趋势?

我们回溯一下人类追溯同一性的最初动因,同一性这个原本很平常的东西,却被不断解释。

首先,他是知识的最高原理,

我们可以设想,当我们把人类一切知识都同一为一个原理,这是一个局面?同一性内涵着两个基本特征,

1、在时间上,涵盖一切时间流变。比如说,奥古斯丁认为,上帝是超越于世界的,他总是在场的。

2、在空间上,涵盖一切共存事物。

其次,他是美学的来源,

同一性何以为美呢?因为同一性具备一个基本特征,就是简洁。理性那种掌握一切的同一与复杂多变的世界有着一种强烈的冲突,这种冲突让人产生极大的美感。

最后,他是善的来源。

善的最基本特征就是自我的肯定,而同一性来自于对自身的肯定。并且,掌握一切,则是绝对自由的代名词。因此《奥义书》说:

诸天之在大梵世界中者,敬拜此'自我’,是故一切世界皆属焉,一切欲望皆归焉。彼乃获得一切世界,一切欲望,则已得此'自我’,且如是证知者也。

那么,最终走到了海德格尔,海德格尔区分了本真状态和非本真状态。

他试图通过此在来揭示出存在,他认为此在是一个无法保持同一的存在者,他是向未来筹划的存在者。

换言之,海德格尔揭示出来,人类是一个无法保持同一的存在者,正是由于人类无法保持同一,才使得人类如此渴望那个同一,不啻于让一代代哲学家为他殚精竭虑。

我们来看此在的特征

1、此在的本质在于它的生存,他是一种去存在的可能性,而非如此现存的属性。

2、此在一定是以这种方式或那种方式在世界中存在

3、在此在的周围总有其他存在者,自我和他我是共存的

4、此在是具体的,总是存在于不断变化的时空

5、此在是活生生的存在,此一刻不同于彼一刻,能亲身感受到这种活生生的存在,也能亲自参与这种活生生的存在

我们来对比实体的特征,这个特征最著名就是斯宾诺莎的定义,

实体不被他物所产生或创造;实体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存在

实体是“自因”的

实体是无限的

实体是惟一的

实体具有不可分割性

实体的存在是有规律的

我们可以发现,两者刚好是对立的。

而再看此在的状态,

1、烦-烦忙(与其他物打交道)-烦神(与其他此在打交道)

2、本真状态:此在去存在,面向未来不断筹划自身超越自身,不把自己作为现成的存在物。非本真状态:此在丧失自己,把自己视之为一个现成、凝固化的存在者,丧失了各种可能性,人消融于众人之中,消融于大众的生存活动,丧失掉自己的个性

3、向死而生

通过回归到此在的同一性,来找寻死亡的意义。

我们可以发现,此在是一个无法保持同一性的存在者,此在所处于那种烦和畏,就是在无法保持同一和追求同一的冲突中彰显出来。这就是人类的宿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代唯物主义:物质和运动的同一性研究》
45-4《真境昭微》
教学一得:“统一”与“同一”,这两种说法有何不同?
【每日哲学辞典】生成同一性
高考政治哲学常识:哲学上的矛盾和生活矛盾有关系吗
世界所发生的一起是巧合还是定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