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理解黑格尔?

​首先,这个人可以肯定的,的确是”精神“不太正常。但这不是糟点,他的的确确是位伟人。

从他的历史上的行为表现来看,有”自闭症“的倾向。不明白的,可以查一下他的生平事迹,与自闭症病人是极为相似的。

马克思说,黑格尔的秘密在于《精神现象学》中。Ps:邓晓芒老师评价到:”他(马)大概是懂黑格尔的“。

而精神现象学中,有着巨量的内容,是儿童心理的内容,是意识如何蓬勃发展的过程。

在“自我意识”过度到“万物有灵”的章节中,在解释欲望起到的作用时,我认为邓老师举的“性欲”,大致应该是错误的。因为这很明显的,是2岁小孩的心理发展的过程。不需要套用到大人的欲望上,来“有意”的使它更具”普遍性“。

当然,即是儿童的,当然的也是人的意识的发展过程。

我不清楚19世纪,儿童心理学发展到了什么样的高度,黑格尔是否从中受益。但这些“意识的二分”,“我看到我在看”的理念。很明显的是现代精神病学的理论依据。

如果都是从他而来,那黑格尔的脑子可不是普通的历害。当然,黑格尔哲学受老子影响是非常大的。处处可以看到老子哲学的影子,老子对“婴儿”的重视,在《道德经》中多次申明“婴儿”是最有“求道之心”的人。如果“道”是朴素的“绝对精神”的话。那就不奇怪了。

有别于康德,黑格尔更注重以人为本。在一位,我心向往的知呼大神看来,康德的缺陷,在于他所使用的是“形势逻辑”。我恰恰认为。。。康德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儿子”。题外话,黑格尔有个私生子。。。

黑格尔即批判康德也是个“套套逻辑”,为了防止出现“套套逻辑”,强行掐头去尾。他又大方的承认,套套逻辑才是真理。跟我念“存在的本质是套套”。

而我们“人”天生的就是以“正反合”为工具,不停认识矛盾,不停的犯错的过程中,壮大自己的精神和意识。

道德经16章

致虚极,守静笃(dǔ),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wàng),王(wàng)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mò)身不殆。

这是道德经首次出现“常”的概念。此时,你还看不懂。

【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chài)虺(huǐ)蛇不螫(shì),猛兽不据,攫(jué)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全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shà),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先不要提赤子的“科学性”,老子统统是反话。且开始正式定义“常“。什么是常?知“正反和”日常。

这一日常,这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哪来的?

【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mò)身不殆。塞(sè)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见(jiàn)小曰明,守柔曰强。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习常。

这一“常”,黑格尔认为,来自于“作用力=反作用力”,或者他本身就是“作用力=反作用力”。他批评牛顿的点,在于牛顿拿着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做了个“解释”,而且这一解释貌似是没有必要的,然而意识在不停的解释中不停壮大。当然,在外人看来,有点像是“你牛顿不是牛顿了,我才是牛顿”,作用力=反作用力是我哲学的事,你只负责了解释。。。

老子52章,开头也在说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母子和子母关系。然而其实吧。。。老子更进一步,“用力”是要“手脚能动”为先的,这玩意儿。。。其实。。。躺床上的时候,就能于“用其光,复归其明”中体会。省去了动手环节,便至少将这“练习”的时间,向前推进了个把月。

常即逻辑,是这个世界的物理法则就这“鸟样”,你要站起来就必需向下发力,所以没有办法,从小见怪不怪并习以为常。不是也是了。注意,我说的是辩证逻辑,形势逻辑是“大人们”有意规定的。

不要认为我在瞎扯,怎么能用老子解释黑格尔呢?

然而,海德格尔这另一老子大家,说了句老实话:“西方哲学是爱智慧,中国哲学是智慧”。

我估计着,因为我们当中没有系词,没有being。所以他们论证起来麻烦,处处要算计“合法”性问题。

存在的本质是套套。

“万物有灵”其实就是老子的“万物欲作”。是学龄前儿童意识发展过程的一环。这一理念(照理)并不贯穿黑格尔的整体(存疑)。在现实的锤炼殴打中,一定会慢慢扬弃自身。带着一部分东西(比如说乐趣吧),进入下一个套套环节中去。

我研究黑格尔,是在因为我是自闭症儿童的家长。精神病、心理学,当然的要看《精神现象学》,:)手动滑稽。然而在看的当中,寻找到了乐趣。也即是在犯错中进步。现在我发现,他神tm像自闭症者的忏悔录。暂时逻辑学第一遍,精神现象学第二遍的程度。属于业余之业余,欢迎大神斧正。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作用力反作用力定律
想哪儿说哪儿---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刘晓林:解老子《道德经》(71,72)
黑格尔哲学系列:《精神现象学》主观精神,客观精神和绝对精神
答哲友,精神现象和现象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