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路标(柏拉图的真理学说)1
userphoto

2024.03.25 江苏

关注

​按柏拉图的看法,倘若人没有看见这些理念,也即关于事物、生物、人类、 数字、诸神的各种“外观”,那么,他就绝不能把各种东西感知为一座房子、一棵树、一位神等等。通常人们以为,他们是径直地看到这座房子,那棵树,以及所有的存在者。人们首先而且多半不知道,他始终只是在“理念”之光中才看得到他在那里完全熟悉地视之为“现实事物”的那一切东西。而依柏拉图之见,那种被认为是唯一的和真正的现实事物,那种立即可见、可听、可触、可算的东西,始终只是理念的投影 (Abschattung),因而只是一个阴影。

执迷于其“观点”(Ansicht) 的洞穴中人甚至不能猜度这样一种可能性,即:他的现实事物或许根本上只可能是虚幻的阴影。如若他甚至不愿去认识洞穴之火及其光亮,而这种火又只是“人工的”,因而必定是人所熟悉的,那他又如何也能够知道阴影呢? 与之相反,洞穴之外的太阳光并不是由人制作的。在太阳光中,生长物和在场着的事物直接显示出自身,而无需通过某种投影的表现。在这个“比喻”中,自行显示的事物乃是“理念”的比喻。而太阳在这个“比喻”中则被看作那种使一切理念变得可见的东西的“比喻”。太阳乃是一切理念之理念的“比喻”。按柏拉图的说法,一切理念之理念就是 人们“在字面上”把后者译为“善的理念”(die Idee des Guten),这种译法其实是十足的误解。

从而,火与太阳的关系,就被理解为人工与自然的关系。

从洞穴向日光、又从日光到洞穴的过渡,总是要求人们的眼睛适应从暗到亮、从亮到暗的改变。这时候,而且由于一些往往相反的原因,眼睛常常被弄迷乱了: aaa a (518,2)。“眼睛产生了双重的迷乱,而且是由于双重的原因”。① 这就是说:人或者可能由于某种几乎没有受过注意的无知状态而达到那个地方,即存在者更为本质性地向他显示出来的地方,而在那里,他起初又不能应付这种本质性的东西;或者,人也可能从某种本质性的知识的态度中掉下来,并且被驱使到普通现实性的优势区域之中,但又不能把在此习见的和习惯的东西认作现实事物。

这里依然关注于对于某种技术的显白的批判。

柏拉图在洞穴比喻中描述的适应过程之所以是持续而缓慢的,是因为它涉及到人之存在的根本改变。这种改变不仅仅是知识层面的,更是存在层面的。它要求个体从根本上重新审视和理解自己与世界的关系,这是一个深刻的心灵转变过程。

这种倒转(或转变)是人之本质的根基中完成的,因为它要求个体从内在的、根本的层面上进行改变。这种改变不是简单的知识积累或技能提升,而是涉及到个体如何看待自己、世界以及他们在世界中的位置。柏拉图用“metamorphosis”(变形、转变)这个词来描述这个过程,它意味着从一种形态到另一种形态的根本变化。这个过程是缓慢的,因为它需要个体逐渐放弃旧的信仰和习惯,建立起新的认知框架和价值观。这种适应要求个体在心灵上进行深刻的反思和内省,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需要时间和经验的积累。

在这个过程中,“Bildung”(造形、教育)是一个关键概念。它不仅仅是指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而是指个体在道德、审美和哲学上的全面发展。这种发展是根据某个决定性的样子或榜样来进行的,它要求个体不断地向这个榜样靠拢,通过模仿和实践来塑造自己的性格和行为。

真正的“造形”涉及到个体存在的根基,它要求个体首先被置于其本质的位置,然后适应这个位置。这意味着教育和个人发展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个体对自己存在意义的理解和实现。通过这种适应,个体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参与到世界中,形成一种与真理相符合的生活方式。因此,“造形”与“真理”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关联。真理的理解和实现是个体发展的基础,而“造形”则是个体在理解真理的基础上实现自我超越和完善的过程。

"造形"(metamorphosis)与"真理"(aletheia)被联合为一个源始的本质统一体,这是因为两者都涉及到个体对存在和理念世界的认识过程。"造形"不仅仅是个体的内在转变,而是个体在认识真理的过程中实现的自我超越和完善。"真理"则是这一过程中的目标和基础,是理念世界的永恒不变的本质。"无蔽"在柏拉图的哲学中意味着事物的真实本质被揭示出来,不再隐藏。长期以来,对于西方思想来说,“真理”意味着思想表象与事实的符合一致

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不仅是对个体认知过程的描述,也是对真理本质的阐释。通过这个过程,柏拉图展示了真理是如何从感官经验的局限中被逐步揭示出来,以及个体是如何来接近真理的。

而在这里,囚徒对火光的理解仍然停留在表面现象上,他们无法把握火光与事物显现之间的关系。他们看到的是火光下的物体和影子,而不是火光本身。因此,尽管他们现在看到的是不同于阴影的其他东西,但他们仍然处于一种迷乱状态,无法完全理解这些新事物的真实本质。即囚徒还困于人工物之中。

在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中,第三个段落描述了被解放者从洞穴的内部走向外部的经历,这一过程象征着个体从感官经验的局限中走向理性和真理的光明。在这个过程中,被解放者首次接触到了“自由域”(das Freie),这是一个比喻中的概念,代表了真理和现实的领域,其中事物以其真实的形态存在,不再受到洞穴内部人工火光的扭曲。在这个自由域中,事物的存在不再依赖于洞穴内的火光,而是直接在太阳的光线下显现。太阳在比喻中象征着善的理念,是所有理念中最崇高的原则,是知识和真理的源泉。在这个光明中,事物的真实本质——即它们的理念——得以显现,个体能够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而不是它们在洞穴中的投影。本真的解放乃是持续不断地专注于在其外观中显现出来、并且在这种显现中存在的最无蔽者。自由仅只作为如此这般地形成的专注 (Zu-wend- ung) 而存在。但这种专注也首先体现着作为一种倒转的 ata [造形]之本质。

“造形”的本质在于它与“无造形状态”的根本性逆向关联,它代表着从一种未成熟的认知状态向成熟和完善的转变。这个过程要求个体不断地超越自己,不断地适应和理解更高层次的真理。柏拉图通过洞穴比喻强调了这一点,指出真正的“造形”不仅仅是个体自身的解放,也包括对他人的引导和帮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柏拉图的三个隐喻与理念世界
穿越理念的迷雾,探寻柏拉图的三个比喻
柏拉图的洞喻是什么?
你对柏拉图洞穴理论如何认识的?
智慧笔记:柏拉图的“3个比喻”,如何照亮了“两个世界”?
萨利斯:柏拉图的另一个开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