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宋应星:明朝著名农学家,如何跨越三百年与袁隆平先生共赏稻香?

《天工开物》首篇《乃粒》: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距离袁隆平先生去世早已有一年有余,我却仍如同昨日。那日长沙的天空间断放晴了一阵子,又下起了细雨。他耗尽一生研发的“杂交水稻”让千万人不再挨饿,功标青史,他的离去,老天都在感到惋惜。
人已离去,青山尚在,禾下乘凉的梦终有一日会实现。重要的是继往开来,袁隆平先生又何尝不是“继往”者呢?让我们来看看三百年前的宋应星是如何成为“领航人”的!

宋应星是明代著名科学家,农学家。像袁隆平先生一样,他的一生多是奉献给了农学研究,著有“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的《天工开物》。
书中对农民研究水稻大麦的事例多有记载,对土壤天气等因素对农作物的影响,得出了“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的科学见解,为研究农学的认识推进了一大步,更为人工培育新品种提出了理论根据。

宋应星著作《天工开物》

宋应星自小爱好读书,更是有过目不忘之能,尤其喜爱农学工艺学,熟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立志学神农氏做田地里的圣贤,让天下人有饭吃。
在六战六败,名落孙山后,宋应星不再重于名禄,回到家乡,打算去做实事,做能让百姓过得更好,能够让百姓丰衣足食的实事。
他将自己放在田地里,痴迷地钻研各类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方面的知识。最终在最短的时间内,著作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开工开物》。
以《天工开物》传承科技传统的明代科学家宋应星和用一粒种子造福世界的现代科学家袁隆平都有一个让天下人不受饥饿的梦,一个禾下乘凉的梦。

袁隆平读《天工开物》

袁隆平少年时,曾读过宋应星《天工开物》,最喜欢里面的《乃粒篇》,“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
意思是:人类自身并不能长久生存下去,人能生活下去是因为人能依靠五谷养活自己;可是五谷并不能自己生长,而需要靠人类去种植。
《乃粒》被宋应星放在了《天工开物》的第一篇,表明了宋应星“贵五谷而贱金玉”的思想,这个思想被宋应星和袁隆平用了一生去践行,高山流水遇知音,若是宋应星知道三百年后,有人与他志同道合,并且认同他,一定会激动到热泪盈眶吧。
袁隆平继承了先贤的梦想和思想,我们继承了袁隆平的梦想和精神,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走好长征路的每一步,归途总是让我们衣食无忧。

何为“天工”“开物”

“开工”出自《尚书·皋陶谟》:“天工人其代之”
“开物”出自《易经·系辞上》“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
天工指的自然力,开物则指的人工,“天工开物”的意思就是“自然和人工共同开创万物”。
宋应星从官场毅然决然回到田地,回归自然,走出来不一样的道路,道不孤,必有邻。
北魏贾思勰作《齐民要术》,南宋陈作《农书》,元朝王祯作《农书》。在以仕途为重的古代,还有那么多专研“奇技淫巧”的农学家,他们都是继往开来者,致知力行给了后辈莫大的勇气。

结尾

“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三百年前这句话出于宋应星豁达的自我性情和时代思辨,三百年后,这句话燃感依旧,让我不得不佩服这位伟大的科学家。
宋应星与袁隆平跨越多个朝代,注定无法相见,但是传承是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来年,“稻子长得有高粱那么高,穗子有扫帚那么长,籽粒有花生米那么大,每个人都可以在稻穗下乘凉”时,我们相约,共赏稻香吧!

此文缅怀追思袁隆平先生!国士无双,彪炳千秋!

喜欢不要忘记点赞关注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笔记类《天工开物》[明]宋应星著卷上乃粒第一
看哭了!袁隆平、宋应星跨越300多年的握手
典籍里的中国 1《天工开物》
我被袁隆平与宋应星的跨世纪握手感动了
恋稻
宋应星《天工开物》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