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旗渠故事】秋之功 昌之业 / 郝顺才

秋之功  昌之业

——乙等劳模郝秋昌参加红旗渠建设琐记

郝顺才

蜿蜒起伏的太行山,险峰入云。间或有密匝的沟岭,交错绵延。在那东麓一叠皱折里,折出一个山貌齐全的有点干旱也有点贫穷的县城,她叫林县。

《重修林县志》记载:“林县山多水少,居民苦汲,土薄石厚,凿井无泉,致远汲深,人畜疲极,每遇亢旱,居民悬釜待炊,欲救瓶壘之罄,不择溲渤之污,暍既为灾,秽亦生疾,南乡尤甚,山后类然。”

为了改变这种惨绝人寰困境,林县县委提出“重新安排林县河山”,彻底改变林县缺水的干旱面貌,修建“引漳入林”工程——红旗渠,10万工民登上太行山,展开了一场与自然拼争的战斗,湧现出了无数的英雄模范。

洞中岁月 险情横生

引水上山已成为太行人的主色调。它不只是求生存,其中关键是水。渴求的是青山绿水,曼妙的风景,还是一种信仰,一种无形的价值观。人们把它记在脑中,装在心里,践诺在行动上。

1962年,刚过春节,生产队派人去修红旗渠,郝秋昌请求参加。

队长说:“你还小!”

他说:“我已17岁了!

但队长最终还是没让他去。

到了2月,又上第二批民工,他再次向队长请求,队长终于同意了。

这次一同去的有郝福拴,是他本族大哥,已经50岁了,还有郝富全,和他是同龄人。

他们三人推了一辆小推车,是生产队里的,因工地需要,让他们带去。这样正好把行李捆在小推车上,一个人推,一个人拉,一路上替换着推车和拉车。

太阳快落山时,他们到了姚村。这时,年龄最大的福拴说:“前面村里没有店房,咱们在这里住一宿吧,明天再往前走。”

第二天下午3点,他们终于到了任村公社杓铺村,这里是他们下庄连的驻地,伙房只有炊事员一人,其余人都上工地劳动去了。

天黑后,连长程玉林从工地回来了,安排他们吃饭住下。

天还未亮,就响起了起床号声,炊事员也早已将早饭做好,吃过饭后扛着铁锨随上工的队伍,沿着人踏出来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向工地急行,穿过露水河滩爬上东山的工地,天还未亮。当时的任务是凿通半山腰的一个双孔隧洞,单孔有4米多宽,3米多高,隧洞的外面已经砌好了渠墙,在洞外面留有十几米还没砌,是作为凿洞出渣的通道。

连长对郝秋昌说:“你还小,就帮他们出渣吧。”

出渣是用小推车往外推,。因他年龄小,装满车子后就管拉车?后来,他说在修英雄南分干渠时打过炮,从地上拿起锤一连打了几十锤,连长看他行,就让他负责打炮眼。

为了凿洞工程进度快,打好五六个炮眼就装药放炮,点炮用的是快捻,一个人点一至二个炮,需要四五个胆大利索的年轻人点炮。有时人手少,郝秋昌就给连长说:“我在修英雄南分干渠时也点过炮。”连长就让他试试。由于第一次派他点炮,其他人都是点两个,只让他点一个。虽说他点过炮,但那是慢捻,这次却是快捻。所以,他的心里很紧张,生怕别人点着了自己还没点着,既怕丢人又心慌,拿香的手都浸出了汗。

把炮捻点燃后,炮捻“吱——吱——”燃烧着。此时,组长喊一声“跑”,大家同时往洞外跑,刚躲好,炮就响了,震得两耳欲聋。

炮炸过的洞里有很多险石,在动工前必须除掉,他就同作业组长一起去除险。

有一次,他正在除险时,突然从头顶上掉下来一块大石头。这时,组长急忙拉了他一把,大石头擦着他的身子落在了地上,胳膊上的衣裳却被挂出了一个40多公分长的大口子,一只袖子全裂开了。

这次,郝秋昌算是捡回了一条命。

险峰就是纸老虎,你越怕它,它就越欺负你;你不怕它,身上就有劲了,腰板也就硬了。

一个月后,终于把洞凿通了,也把洞外的那段渠墙砌好了,提前完成了任务。但从家来时穿在脚上的一双双脸新鞋却露出了脚指头,那么厚的鞋底也被磨透了。

驸马坟前  挖基砌墙

在皇亲国戚陵前,一代新中国的山民,身上传承着固执的秉性,发扬着奋不顾身的干劲,干出了彰明较著的业绩,使得历代显赫功臣们汗颜。

第二年春天,郝秋昌第二次去参加红旗渠建设,这次住在任村公社杨耳庄村,工地就在杨春元驸马的坟前。

开始上工时还冻着,以后天气逐渐变暖,工程进展就快多了。他们边清理渠墙的基础,把石渣杂土运到渠外,好土留下来垒砌渠墙时和破灰泥用。

垒砌渠墙有两个后缀,一个是砌石,一个是供水,两项工作缺一不可。

在垒砌渠墙时劳力分工不同,技术人员管垒砌,上点年纪的管和破灰泥及灌浆,年轻人从山沟里往渠上担水,或抬石头,都在连长的指挥下分工合作。

有一天,连长分配郝秋昌负责担水,就是把水担到工地倒进浆池里,半天要完成十几担水的任务。

从家里来了一位负责垒砌渠墙的壮年石匠,他的力气大,技术精湛,砌得又好又快。结果,垒砌了好长一段渠墙,因没有水桶,担不上水来,不能及时灌浆。

此时,分指挥部指挥长孙勇沿渠过来,问:“你们连是怎么搞的,砌了这么长也不赶紧灌浆?”

连长说明情况后,孙勇当即就写了个纸条,连长派人到分指挥部去领水桶。

但是,由于山高路远,还是不能及时灌浆。孙勇一看不行,为确保质量,达到百年大计质量第一,干脆留了下来,现场指挥。

负责供水任务的郝秋昌,看着工地上写着:

红军不怕远征难,我们不怕风雪寒。

饥了想想过草地,冷了想想爬雪山。

渴了想想上甘岭,千难万险只等闲。

为了渠道早通水,争分夺秒抢时间。

他心一横,拳一握,当场宣誓,保证质量要求,坚决完成任务。

郝秋昌对几个担水的同伴说:“今天下午,无论担几担水,完不成这段灌浆任务,咱就不下工。就是累死了,也要变成一滴水,把灌浆任务完成。”大家听到秋昌的话后,人人倍受鼓舞,一齐说保证完成任务,争当五好民工。

原来,从山下到山上,担一担水需要20分钟,现在仅用5分钟。

这时,分指挥长孙勇也很受感动,挽起裤腿,一边指挥,一边同民工一起和泥灌浆,使得满头大汗。

结果当天下午就完成了三天的任务。

孙勇说:“下庄连的民工真能干,尤其是这帮小青年,晚上召开连长会,让东姚营全体民工都向下庄连学习。”

全东姚分指挥部的担水任务都增加了,分指挥部提出了向下庄连学习的号召。

参建水库  奋力拼搏

1965年春天,因南谷洞水库是1958年大跃进时的产物,乱石堆坝,工程质量很差,渗水漏水很严重,溢洪道又浅又窄,为确保下游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县委决定从红旗渠工地抽调城关、东姚两个公社的民工参加对南谷洞水库维修施工。

下庄大队党支部在报送的民工名单时,把郝秋昌定为事务长。

其实,郝秋昌在别人都还没往工地之前,他就动工了。用了整整一天时间,把参加修渠民工自带的口粮和干菜收齐,随着往工地送粮菜的汽马车就启程了,赶到了任村公社白家庄村。

这次施工共有三项任务:一是挖深溢洪道,因全部是花岗岩红沙石,需要打炮眼用炸药炸;二是对大坝的背水面垒砌护坡,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到不停往下滚着石头的溢洪道下去抬石头;三是对大坝内的迎水面进行治漏,主要是把原来的沙质土挖出来再换上破灰土,迎水面再加水泥防渗墙。土是从六里外的黄路峧用小推车运来,由于通往大坝下边的坡度太陡,就得民工用荆筐背到坝下。下庄连的任务分两部分:一是负责运土;二是负责垒砌大坝。

郝秋昌是事务长,他的任务也有两项,一是每天帮助炊事员做好早上和中午饭;二是下午在工地干活。

因离工地远,中午必须把饭送到工地。送饭时从工地回去一个民工,俩人一个担汤,一个担饭,在下工号吹响前必须把饭送到工地,找一个比较安全的地方。吃过中午饭后,秋昌下午就在工地干活,同民工一起抬石头,或者推土和背土。

饭后,不等吹响上工号,就跑去抬城关公社从溢洪道里挖出的石头。这活是很危险的,因上面在不停地往下倒石头,乱石翻着跟头往下直冲,在下面抢石头的民工随时都有生命危险,可谁都为了完任务,并不怕危险,冒险往前冲,就是在这时秋昌却学会了拴石头。别看拴石头,这活还特别讲究技术,要在几步外就观察好石头的形状,考虑好需要横拴、竖拴、顺拴、挂角拴,还是拦腰拴。遇到圆石头就用罗锅套。在走到石头前就把铁绳准备好,左手握铁绳的圆环,右手拉住铁绳勾,看准石头,一摔铁绳就把石头套住了,迅速穿上抬杠抬起来就走,一路小跑,报过号后抬到坝上。如果石头大,两个人抬有困难,就拴住一头拖着往前走,再大点的就四个人抬,再大的加小炮,就是六个人抬,一头四个人用小炮抬大头,一头两个人用铁绳拴往抬小头。总之,在抬着走时不能叫掉下来。

推土这活也不容易,从坝上到黄路峧三公里多,每天往返六次,一天要跑80里路程,推的土像一座小山头,要一路小跑,还不能让推的土掉下来,下坡时两个人在前边用木杆顶住小推车,好像三个人抬着一座小山头。后边推车的人直不起腰,前边的人被压得肩膀生疼,真是累得腰酸腿疼脖子歪,汗水不干,路被滴湿。

有时,郝秋昌就去背土回填,就是把推来的土用荆筐背到坝下,再加石灰夯实治漏。因坝坡陡,小推车只能运到坝顶,坝高近80米,背土下坡时必须走“之”字便道,下陡坡怕滑倒必须小心谨慎,所以上下坡都是大汗淋漓,筐里的土掉到脖子里,被汗水浸泡成了泥浆。为了保证汛期前完成治漏任务,指挥部决定回填工程日夜两班干,下庄连抽出20位民工,是当天下午至半夜和半夜至第二天中午两个班。

有一天晚上,秋昌刚从工地回到驻地,连长就说:“今天有人病了,为了保证人数,秋昌你去顶替一下,明天再调整人。”

秋昌赶紧吃过饭,去追赶已经去上工的民工。这时天阴沉沉地,他怕下雨,就拿了个做饭用的大围裙上路了,天黑路远,又都是山间羊肠小道。他一路小跑,一直到坝顶上才赶上。这时,上工号声已经吹响,工地上的电灯也已亮了,秋昌装上一筐土就往坝下走去,为了赶时间,他没有走那条“之”字路,而是直接下到了坝底,领到背一筐土的凭证。虽是空人往上走,但比下坡还要累。他为了节省时间,还是直线往上攀。

郝秋昌已累得满身大汗,又背了几筐,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但并没影响人们干活,因当时提的口号就是:

抢阴天,战晴天,扑淋小雨当好天。

鼓干劲,争上游,建库工程提前完。

他又背了两筐后,雨越下越大了,有的背土民工就站在坝上。他又装了一筐往下走,这时不能直下了,他只好走“之”字路,虽然路很滑,但总算又背了一筐。在往上走时,他爬着又上到了坝顶,装好土准备走时,他发现民工们都提着空筐在那里站着。便他犹豫了一下,还是背着筐继续往坝下走去。这时雨点更密了,路上也有了水坑,他只好小心地往前走,生怕被摔倒,也怕筐里的土少了。走到一个陡坡处,两手紧紧搂着土筐往下滑,一不小心差点摔倒,幸亏路边有人把他拉住。

大雨还在不停地下着,秋昌再次装上土又往坝下走,却发现背土的民工都不见了,但他在想:既装上了筐,就加快速度背下去。走在路上却担心被摔倒,还想着赶快完成任务后还得回去帮炊事员装笼蒸玉米面馍呢。

这时,他觉得有粘糊糊的东西直往脖子里钻。我用手一摸,原来是雨水冲着筐里的土流到了背上。但他继续往下走,又来到了陡坡处,怕滑倒就蹲下身子一步一步往前挪。由于坡太陡了,一下子滑了很远,幸亏有人一把将他拉往。

当他上到坝顶时,已经成盆泼大雨了,指挥部通知暂时停止运土。当他找到避雨的地方时,他头上身上满是泥浆,冻得浑身直打颤,已经感冒了。

连长说:“看来今夜干不成活了。秋昌,你赶紧回去吧,别让冻病了。”

秋昌一只手提着筐,一只手把围裙盖在头上,弯着腰摸黑顺着崎岖的山路往驻地赶。由于天黑看不清路,又用围裙盖着头,脚下一滑便倒在了河滩上,手被磕破了,血流不止,头上也碰了几个大圪塔,他只好摸爬着回到了驻地。

炊事员开门一看他这模样,赶紧帮他脱掉衣服,端了一盆热水让他洗了洗,帮他擦干身子,催促躺下后,他才觉得整个身子像散了架一样,火辣辣地疼,虽躺在被窝里,还冷得不停地打颤。

炊事员见他成这样子,就说:“今天为了你,我得提前打开火炉,给你弄点煤渣水,不然你一病倒就得好几天。”秋昌喝过炊事员端来的煤渣水后,身上才感到热呼呼的不冷了。炊事员又把他的湿衣服搭在锅台旁边烤着。

那时,民工就是穿着一身衣服,不烤干第二天就没啥穿。

第二天,当他被炊事员叫醒后,并拿来了已经烤干的衣服。秋昌用手揉了揉衣服上的泥土,就急忙穿在身上,围上已经洗净腾干的围裙忙着去给民工们开饭。

后来,下庄连的任务改成开挖溢洪道,秋昌到工地后,从保管室领了一辆小推车,就开始往外推渣。

当郝秋昌往崖下倒渣时,把小推车把往上一搊,由于没把握好,小推车一翻掉到了崖下。幸亏没有搭绊,如果郝秋昌要搭着绊,就被小推车带下山崖粉身碎骨了。

这次,郝秋昌又捡回了一条性命。

推车时必须把稳车,不准搭车绊,因为倒渣时一旦刹不住车,就会出危险,甚至连人带车摔下悬崖,后果将是粉身碎骨。再就是在倒渣时,先将车停稳,再将车把抬高,要拉住车后梁上的绳子,正好车把落在崖边横着的钢丝绳上。倒完渣后,再用绳子把车把拉回来。

如果要感觉不行,就得让在崖边负责清理石渣的民工帮忙。

在大峡谷里是顺着河道的山风,天气还是比较凉快的,但他们的脸上却都流着汗,因为上工就要抢着完任务,推着小推车去抢装被炮炸出的活渣,活渣推完后就得用铁镐和钢钎去撬有石缝的石头,这样装一车就需要很长时间,但指挥部规定如完不成任务,没有补助粮款和工分。所以,当天任务必须当天完成。因此,一上工就都是抢着推渣。太阳升高以后就热得很难受,但还是快装快跑。到了11点多,就有人完成了任务,没完成任务的还要继续干。12点下工号响了,没有完成任务的只好下午再补。他们把小推车放到安全的地方,来到大坝东头的安全区,这时已把饭菜汤送来了。当吃饭时放炮号就吹响了,紧接着“轰隆隆”的开山炮声就响彻整个山谷,接着只见从溢洪道里炸飞的石渣和浓烟遮住了半边天空,时而有石块落在眼前,人们就会急忙躲到山崖下。安全号刚一吹响,就迫不及待地向溢洪道跑去,几个人一组,先把炸活的石渣圈起来,等记号员一到,就开始推起了石渣。

初夏的天气太热了,太阳当空照射,溢洪道又是一道沟,没有一点荫凉,真是如在蒸笼里,别说推车出渣了,只要动一动,满身热汗犹如泉涌。每个人只穿着一个裤叉,脖子上搭一条毛巾,连草帽都戴不住,因倒渣时会被山风刮掉,但每个人都是争先恐后,推着小推车一溜小跑。

因山崖高,风力大,倒渣时被大风卷起的沙土落在脸上和身上,被汗水浸湿逐渐成了稀泥,又被汗水冲着从身上往下流。秋昌虽年轻,还是经常被热得恶心头晕,就急忙到荫凉处,吃些人丹和清凉药,休息一会儿好了,就又接着干。

郝秋昌什么困难都不怕,手脚碰破了抹点红汞水,衣服磨破了补块补丁,脚上的鞋破了再钉个鞋掌,根本不讲究穿戴。

参战干渠  统揽生活

1965年麦收后,大队党支部又派秋昌去修渠,还是任事务长,这次是在河顺公社庞村。郝秋昌在往庞村走时,支书说:“秋昌,你要做好长期在修渠工地的准备,因为一干渠马上就要动工了,要求各村的连长、事务长和技术员三人必须长期坚持在工地,啥时候完成一干渠的任务,啥时才能离开工地。”

郝秋昌随着大队的汽马车拉着粮食和蔬菜到庞村后,因正是炎夏,天气很热,每天都必须往工地送开水。只要把开水往工地一放,就去抬石头垒砌渠墙。等开水喝完了,再担着空桶回到驻地,去帮助炊事员做饭。

一干渠开工后,东姚公社社长侯喜林任东姚分指挥部指挥长,各连由大队长任连长。各连要先派一部分人去把驻地、伙房安排好。

因为任务紧,下庄大队要上到二百多民工,工地在姚村公社太平大队白草坡村。

连长和秋昌商议后,就先带了一部分人赶往一干渠,让秋昌在庞村完成任务后再过去。

连长带人走后,秋昌在庞村既得往工地跑,还得与分指挥部的人员联系。因为,他是第一次负责指挥全连队,心里很紧张。经过十多天的苦干,这段任务总算完成了。

当他们到达白草坡村时,民工把车上的东西搬到了伙房。

晚上,连长从工地回来,见面后说:“分指挥部催得很紧,要求各大队增加民工,明天要来300多人。

郝秋昌的工作任务是:每天统计吃饭人数,炊事员按统计的人数做饭。早起帮助开饭,上午把开水送到工地,下午和炊事员从村子下边的临时一干渠内往伙房担水,往返一公里,把盛水的缸全部担满需要50多担,担水的路是上坡,为了赶时间,他一口气就到了伙房。

每隔两天就去姚村粮店推一次补助粮,他和炊事员俩人各推一辆小推车,每车要推300多斤。虽说秋昌是事务长,可他的工作量比在工地干活还要累。

每个月都要公布一次伙食账,以供大家进行监督。

1965年大旱,下庄大队都是旱地,连菜都没种上,工地的民工就没菜吃。为了搞好民工生活,郝秋昌经常到姚村公社周围村里买菜,想方设法搞好民工的生活,增加民工的干劲。

第二年正月初七,等消冻以后,就开始垒砌渠墙,各生产队都增加了技术员,石匠、水泥匠,一个多月后就基本完成了任务。

尾声

几十年苦干与拼搏,几十年的探索与奋进、红旗渠水流进了林县的村寨田园。几十年的治理与嬗变,环境改变了,生活改善了。

1966年420日,林县召开庆祝红旗渠一、二、三干渠竣工通水典礼大会,对在红旗渠建设和支援红旗渠建设中评出的模范单位和个人进行表彰,郝秋昌也被评为红旗渠建设乙等劳模,受到了林县县委、政府的表彰。


本期编辑:任建昌  郝菊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洈水记忆31】奇 迹|吴林红
红旗渠的廉洁魅力
烹饪巧手郝贵明【王来宝】
《红旗渠日志》品读
【征文】李周龙丨 情牵渠水 无悔人生——记修渠人宋林吉
老照片: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红旗渠,究竟是怎样建成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