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东姚民间文艺第293期】散文·三套马车

点个在看你最好看


□淇上田园 

        眼下,走共同富裕道路成了全社会的热门话题,乡村振兴成为农村发展的主旋律。由此,我联想起了小时候我们生产队三套马车的故事。

                     三套马车

        我小时候喜欢二伯(方言:二大爷),喜欢他手中挥动着的马鞭,喜欢那马脖子上系着红缨的铜铃,更喜欢坐上他赶的马车,哪怕是爬上去坐一坐,走上几步也好。就这,在许多小伙伴们的眼里,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二伯是赶马车起家的。他一生中最出彩最有价值的事情莫过于赶马车了。

        二伯赶马车是建国后的事情,大约是家乡发展经历了初级社到高级社再过渡到生产队、生产大队的时候。那个时候,建国后时间不长,国家底子很薄,家乡也是穷乡僻壤,生产队和社员们都还是一穷二白。尽管乡亲们仍在为吃饱穿暖而艰苦奋斗,但翻身解放、爱党爱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空前高涨,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之路、过上幸福时光是人们的共同追求。

        为了发展集体经济,生产队砸锅卖铁买了一个骡子一驾马车,成为当时村上最值钱、最先进的交通工具,也是队里的重要财产。二伯很幸运,经社员大会一致推举成为村上第一个赶车的人。

  二伯那时也就刚过不惑之年。他中等个头,紫膛色的脸上布满了绉纹,脸廓清瘦,硕大的鼻头下长了张大嘴巴,说话声音浑厚、响亮,这大概是赶车吆喝牲口吆喝出来的。他夏天穿着白粗布衫,时常不扣扣子,厰着个怀;冬天习惯穿个着绒毛朝里的羊皮外衣,腰间用黑色的毡带紧紧的系着,棉裤裤腿也用黑色带子绑着。这样,赶车在野外可避风寒。二伯烟瘾很大,他脖子上时常挂着一挂旱烟袋,一头是尺余长的烟袋杆,一头是巴掌大小的烟袋子。他的烟杆被磨擦得油光水滑,黄铜吸嘴和烟锅也磨得起明发亮。可能是烟末很呛,二伯猛抽两口就咳嗽一阵子,有时咳得舌头伸出来,两眼噙着泪水,一脸痛苦状,咳罢了接着吸。我搞不明白,那么痛苦,为何还要一袋接着一袋的抽。

        据说,祖上丁啟贤在清末的时候家景是不错的,曾为国子监监生。不幸的是他的三个儿子一人一把烟枪,把家当吸光卖尽,家族从此由盛而衰了。到了祖父这一代,就沦为了长工,为富人家干活儿扛长工了。二伯尽管不是在抽大烟,却也是时刻离不开烟袋的。

        冬天夜长,祖父母晚饭后,总要等二伯赶车回来,听他说说在县城、在东姚集或鹤壁大胡集上听说的或发生的事儿。

       “合金,今儿个去哪了?”爷爷坐在煤火台上的马爪上问二伯。

       “去县城了”。二伯边说边从脖子上摘下旱烟袋,将烟锅伸进烟袋里装着烟草末。

       “都听说啥啦?”爷爷问。

       “听说各户叫养鸡养猪了”,二伯说。

       “那干是好,叫养鸡养猪,生活就活便了。”爷爷很高兴。

       “去南关了吗?眼下的猪市上还有卖小猪崽儿的吗?”爷爷又问。

       “冬天猪崽儿少,况且也不是捉猪崽儿的时候”。二伯抽了口烟,顺嘴答话。

       “让农户养鸡养猪了,大牲畜还不让养,咱先养个小猪试试吧!”爷爷给二伯商量说。

       “先瞧瞧吧,人家先养了咱再养也不迟”。二伯说。

  二伯每次赶车回来,先卸了套,侍弄好牲口,让骡子吃好喝好。然后会去祖父母屋里走走,坐坐;再然后,从后坡树林小路爬上去回家。

        二大娘也总来祖父母这里找二伯,顺便和奶奶、母亲凑合到一块说说话,东拉西扯的家长理短的儿女情长的;祖父和二伯挂话大都是问外面世界的新鲜事儿和新政策,特别关心县里的音讯;二伯和祖父说得最多的事儿是马车上的事。马车是村队集体重要的资产,现在由二伯掌管着,他生怕管理得不好队里社员们有意见。他每次赶车回来,头一件事儿,就是先把社员们委托买的用品逐户送到家里,再途经祖父母院子里,闲坐坐,说说话。二伯的父母死得早,打小时候他就养成了有事跟祖父商议的习惯,大事上他很在意祖父的意见。二伯说:“四叔,我赶车三四年了,一直是一套牲口拉车,想给队上说说,再添加一套牲口。再说,一套牲口,往集上走,到鞍儿岭五里地一溜上坡,石头圪塔路,一套牲口拉空车都吃力,拉上货物了,非得牲口拉人推不行。” 祖父说:“想添加一套牲口啊,少说也得二三百块钱的,去哪儿弄这钱?等开个党员会商量一下,让队会计看看还能不能拿出钱。”那个时候,刚散大食堂不久,生产队里没有什么积累,穷山穷沟里头有驾马车的队也算是凤毛麟角了。二伯提出一套马车增配到两套马车,已经是很大胆很冒进的想法了。

  二伯要把一套马车配成两套马车的心愿如愿以偿。社员大会上,多数社员表达了支持,这主要还是社员群众感觉到了马车的方便和益处,送缴公粮、拉烧火煤、买生活用品都是靠马车的。生产队上还作出决定,本队社员娶媳妇可以使用集体马车,这一来为队里的男小伙找媳妇加了分,二来使队里社员办喜事更显隆重热烈,脸上有光。

        社员群众大力支持,使二伯像上了法条的闹钟,每天五更就赶车上路,多拉快跑。除了完成生产队安排的运输任务,满足社员群众的服务需求,他还常常在外承揽些拉货的活儿,为的是给生产队多挣一些钱。

  几年后,二伯的两套马车为生产队赚了不少钱。生产队用马车赚来的钱,买化肥,建粮仓,提高社员工分工值,社员群众分享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当二伯提出要配套成三套马车的时候,党小组和全体社员全力支持。不但标配到三套马车,而且更换了新车架,换上了小型拖拉机轮胎,又买回一匹骡子作为备用,还配备了专门饲养员协助二伯。这样一来,二伯信心倍增,劲头更足。在外面的运输业务进一步扩大,集体收入逐年增长。

  到了七十年代初,党号召大力发展社队集体经济时,二伯的三套马车已经配套整齐完备,人强马壮。生产队顺势把三套马车当作发展工副业生产的主要门路,以车促农,以车促林,全力扶持发展。二伯在林县钢铁厂矿山找到了长期运输铁矿的业务,索性在矿山周围租下民房,长zhu矿山,起早贪黑,往返于矿山与林钢之间运送矿石。为生产队集体经济发展出力流汗,积累资金,带动了农业、林业和畜牧业生产。粮食丰收,除上缴国家公粮实现自给有余;生产队建起了林业专业队,专门绿化荒山发展林业生产,养驴养牛等牧畜业也达到了快速发展。小小马车,在发展集体经济中派上了大用场。

  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农村改革一阵风,一刀切。社员群众历经土地改革、互助组合作社、初级社高级社、人民公社,艰难困苦渡过三年极度困难时期,大力开展深翻改土,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大力发展工副业,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在大伙铆足了劲,勒紧腰带,心无旁骛地发展集体经济,在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出现起色时,农村体制改革一刀切下来,撤销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三十年艰苦奋斗的成果化为乌有。生产队散了,土地分了,社员单干了,二伯赶的三套马车连车带牲口拆解卖掉了,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半途而废了。二伯对此心灰意冷。他想不明白,这发展集体经济,走共同富裕的路子走得好好的,怎么说散就散了呢?他就是到死,思想也没有转过这个弯儿来。

        从此,生产队没了,集体经济归零了,人心也散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七十年代生产队的那些事儿
来稿照登|收麦子:繁闹的都市生活中,你还有这样的记忆吗?
(长篇连载)大山深处——存放灵魂的所在(第七章) | 张学武
高宗义 || 言传身教(大伯父6)
旧关村传奇人物张廷林
《往事并非如烟》之5     拾粪(修订稿)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