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想培养自己对华语文学的兴趣,先从这10部纪录片开始

在天气渐凉,秋冬交替之际,有一部温暖的电影在院线上映,那就是关于叶嘉莹先生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本片导演陈传兴一直对诗人感兴趣。
他曾以总监制身份参与了《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文学纪录片的拍摄,并亲自指导了其中的两部《化城再来人》(关于诗人周梦蝶)和《如雾起时》(关于诗人郑愁予)。

周梦蝶,纪录片《化城再来人》剧照

同时,陈传兴还有一些关于影像的著作出版。最近几年,有大陆的出版机构,如理想国出品的《银盐热:21世纪影像启示录》,还有中信出版社今年(2020年)出版的《岸萤》

大约在七八年前,还有淘碟习惯的我,收藏了《他们在岛屿写作》第一季的全部DVD影碟。但后来因为借给朋友,朋友出国搬家后就没有再要回。

今天推荐10部关于文学的纪录片,希望各位在没有时间阅读作品的时候,可以先通过这些影像了解到一些作家或作品,从而在精神层面有所收获。

01 《三生三世聂华苓》

看这部片子的时候,我和妻子还住在北京东城区天坛路金鱼池小区,那里正是老舍笔下的“龙须沟”,街道某处还有老舍的雕像,下面写着“金鱼池小区中街”。

最初,经常听友人黄小邪提起这部纪录片(她本人也亲自拜访过聂华苓),而且手边也有刚买了不久的图书《三生影像》,正好有机会好好了解一下那段历史。


聂华苓和丈夫保罗·安格尔(Paul Engle)一起创办的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爱荷华大学“国际写作计划”,同时也促进了华语两岸三地作家的交流,更是华语文学与世界接轨的重要文化盛事。

在这部纪录片中,你除了能看到大陆知名作家如莫言、余华、萧乾、王安忆等等,还能看到台湾作家白先勇、林怀民(同时也是舞蹈家)、蒋勋、香港作家董启章、钟玲等。

《三生三世·聂华苓》,文字选自聂华苓小说《桑青与桃红》

对于大陆的观众来说,这个纪录片算是开了眼界,因为大部分人对爱荷华大学的写作计划都知之甚少,对聂华苓本人也比较陌生。

在纪录片中,我们还能看到来自全世界各国,持有不同政见的作家碰面吵架的趣事,在这背后,可以看到这项文学活动背后更深层的意义和价值。

02 “他们在岛屿写作”系列

再继续开篇的话题,这套纪录片的意义也非同小可。如果不是拍摄这样的纪录片,恐怕大陆的文学爱好者们很难有机会看到这么鲜活的人物,比如带着仙气的周梦蝶。

第一季里,《化城再来人》是我最喜欢的一部。其次是关于余光中和杨牧的两部纪录片。

第二季里,我个人最喜欢关于作家林文月的《读中文系的人》,现在书架上还有台版她翻译的一套日本文学作品《源氏物语》。此外,因为从事出版行业,差点儿亲自成为中文版作品的责任编辑。

《读中文系的人》剧照,图为林文月手稿
近日,又得知这个系列正在筹拍第三部,也是很特别的一部:关于朱天文和她文学世家的故事。

对朱家有了解的朋友,都早已了解到朱天文的父亲朱西宁和妹妹也是著名的小说家,母亲是日本文学翻译家刘慕沙;而朱天心的丈夫唐诺也是台湾作家。

这一家人真的是有太多可说的内容了。希望能早日看到这个系列新一季的纪录片。

03 《书店里的影像诗》

属于同类影像里的小清新,40集,但每集只有三分钟。

说实话,并不是全都能看进去,毕竟有些类似和同质化的书店,更何况不是几个,而是几十个,会有一点审美疲劳。

看这样的纪录片,可以分时间来看,今天看个一两集,之后想起来,打发时间再看一两集。


十年前,该片导演侯季然曾拍摄过电影《有一天》,是“高雄城市映像系列”中的一部,其监制也是台湾的前辈导演侯孝贤。

做出版,做书相关的事情真的是越来越难,疫情期间倒闭的书店,除了像方所这样知名的,还有类似天津学海书店这样的小书店。

后者是我从中学到大学,到离开天津去外地工作后还会返回来光顾的精神家园,《看电影》《非音乐》《城市画报》这样的杂志都是在那里买的。这样的书店倒闭,的确是非常令人惋惜。

特别是,你会想到,起码台湾的书店还有侯季然来拍一拍,留下影像,而这些倒闭的小书店却没有人替他们记录下来,唯有留存在读者的内心深处。

04 《但是还有书籍》

这部B站出品的五集纪录片严格来说不是都关于文学的,从片名就可以看出,它是关于书籍的方方面面。作为从出版行业起步的一员,我对这个纪录片有特殊的感情。

有一些人就在身边,比如第一集里后浪出版公司的代表人物朱岳,我第五集里出现的杨早

最早关注后浪,也是因为电影学院系列图书,包括摄影方面的图书。渐渐地,后浪名声在外,公司规模也逐渐壮大,甚至“罗胖”都在他的重要电视节目里隆重地推荐了后浪的图书。

《但是还有书籍》第一集剧照,图中人物朱岳

而朱岳呢,我本人并没有见过面,但是我身边的作家朋友,或者和严肃文学相关的出版界同仁都与他相熟。比如作家陆源、黎幺、赵志明等。

还有一直想做严肃文学的朋友也有些嫉妒他,本来这类图书的市场很有限,基本上看重的是品牌和口碑。

而很多有限的新作者的作品在后浪出版了,文学这么难,后浪给了这些人机会,他们也会对后浪的品牌更信服。这也是令一个出版人感到欣慰的事情。

而和杨早兄的相识要推到八年前,那时候,在新星出版社做书时,杨早出版了《民国了》,我就是这第一版的责任编辑。

05 《文学的故乡》
这个选题是跟随六位作家回到他们的故乡,回到他们写作灵感的现场。从影片海报里可以看到他们是:莫言、阿来、迟子建、刘震云、毕飞宇和贾平凹。

莫言和贾平凹的小说读得不算多,要不就是读完忘记了,要不就是啃不下去。我印象中开始喜欢文学后,就开始读一些比较先锋的作品。


时代不同,定位不同,那时候的作家余华,也被定义为先锋文学作家。但什么是先锋,这个标准从哪里出发,其实是模糊甚至无意义的。

高中时,一口气读下去的小说,除了余华的“经典三部曲”外,还有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相比于莫言和贾平凹,我可能是更容易接受以上两位作家的文字感觉。
当然,作为想要了解大陆文学的读者们,自然不能忽略掉像莫言这样获得过诺贝尔文学家的大家。

06 《文学的日常》

相比于以上的传统文学作者之外,优酷和海峡卫视联合出品的这五集纪录片,其人物要更多元一些。

说它多元,是因为它和文学相关,没有停留在作家这个范围,以及出现了之前对我来说并不熟悉的人物,比如吴啸海和高翊峰。

马家辉就不用多做介绍了,看过圆桌派,或者关注理想国出版公司的人,对他都不会陌生。


史航呢,更是各种出版和影视活动的座上嘉宾,成为文化领域的职业代言人和背书人,属于那种会出现在图书腰封和各种文化项目推广文案上的名字。

而这个节目里,让我感兴趣的作家是小白,他和麦家有些相似,既不能完全算做传统意义上的严肃文学作者,也不是完全的类型小说家,他定位本身的暧昧性,就是件有趣的事情。

之前,做影视版权经纪这块业务,对小白的《租借》和《封锁》就很感兴趣。他的文字表达方式可能会让一些影视策划人有些犹豫,但故事本身的确又有影视开发的潜质。

07 《摇摇晃晃的人间》

又一部和诗人相关的纪录片,而且故事性很强,话题是当年因为一首诗而火爆起来的作家余秀华。

今年,我也在订阅号里专门写了一期关于这部纪录片的文章:在诗歌上获得的荣誉,给了她摆脱婚姻束缚的能力


关注余秀华有两个原因,一个是看到她诗歌,让我想起自己高中和大学时对诗歌的迷恋。另一方面,则是对这个人物的生活处境很感兴趣。
导演范俭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把握很到位,“摇摇晃晃”这四个字的双重含义也值得玩味,既是具象的,又是抽象的。而纪录片本身的逻辑推演,也让它更具有了剧情片的质感。

08 《小说》

这部影片有些特殊,虽然里面大部分内容是包括王朔、阿城、方方、棉棉、陈村、马原、赵玫等作家的对谈,但也有王志文和王彤两位演员参与剧情部分的演出。

王彤扮演的角色就是给这个虚拟的其实真实存在的一个研讨会沏茶倒水,创作者们用这种虚虚实实的效果来打造一个有些偷懒的伪纪录片和伪剧情片效果。

演员王彤,电影《小说》剧照

这个文本可以说是中国电影里的异类,打着电影的外衣,其实内核是纪录片的形态,这种定义的不确定性正是它的特点和价值所在。

影片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诗意的年代”,也正是这些作家讨论的主题,一个很奢侈,显得有些虚无的话题。

本片导演就是之后拍过《找到你》《13棵泡桐》的吕乐。摄影师出身的他,恰恰有着不同于那个时代导演的特殊趣味。

09 《木心物语》

关于木心的纪录片一定会有,从书的出版,到引起文学界的热议,陈丹青真的打造了一位从无到有的“文学大师”。

很多人提出质疑,也许是火候旺了,也许是树大招风。但至少,我们可以放下这个层面,只关心内容,静下心来读读木心的作品。


想想阿城先生说的“素读”,先抛开主观的判断读进去,应该也有不同的收获。而且不同时间,随着人的成长变化,读书的趣味和感觉也许也会有所改变。

刚毕业那个时候,也崇拜过陈丹青,读他的著作之后发现,喜欢他其实是因为他替你说出憋在年轻人心里的话,特别能击中那些反叛的文艺青年的内心。

但仔细想想,这跟你在网上看一篇格调不高的爽文,可能收获同样的感觉。所以,跟随陈丹青的指引,当初也迷恋过木心先生的文字。
现在的感觉不一样了,至少心境不同。每个人在何时何地读到木心的感受也不同。至少我还记得,当时看《素履之往》时,正是在医院陪护住院的祖父。

这样一来,木心的文字之于我,就如冬日暖阳照进被灰暗笼罩的医院病房,那些文字已经因为这样只属于我的场景而变得特别起来。

10 《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片名与文学的气质很搭,像一句诗。这是一部大多数人还看不到的影像作品,导演贾樟柯,最近因为平遥影展事件而受到多方关注。

通过预告片和片单里的人物介绍,我们可以看到,除了今天这篇文章经常提到的那些文学大家的名字之外,还有非虚构写作的代表人物梁鸿


如果你看过贾樟柯的电影,也看过梁鸿的作品《出梁庄记》,就能体会到两者在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性。对土地和家乡的热情,特别是对那里生存的人物的感情与关怀,是他们的共同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盛慧谈写作:好的语言应该入口即化
爱荷华创意之旅
《三生三世聂华苓》 让你爱上写作
一个书店人眼中的苏州诚品书店
带上你知道的作家八卦来书店,一起喝他们最爱的鸡尾酒| 单读
【北方现代文学10497期】绝句·冬至 文/风中华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