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原来姜文导演的《让子弹飞》在观众心目中有如此神圣的地位|知乎圆桌


电影《让子弹飞》剧照

因为疫情,很久没有去影院了,很怀念之前参加知乎观影团活动的日子。既然院线活动没法搞,那就办一场线上的圆桌讨论。本周的5月26日,知乎电影上线了一场圆桌活动“N刷计划”。我也荣幸被邀请为其中的一位嘉宾。

这次活动被收录进圆桌回答的问题是关于《让子弹飞》是不是姜文最好的电影?我的回答引起了一些人的不悦,因为我认为《鬼子来了》才是姜文电影作品中水平最高的一部。圆桌的问题是这样问的:《让子弹飞》在姜文的作品序列中是什么地位?是姜文最好的电影吗

01 我的回答

《让子弹飞》显然不能算是姜文最好的作品,可能是被过度解读最多的电影。这部电影诞生于2010年,之后的《一步之遥》《邪不压正》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和《让子弹飞》是同样调性的作品。无论姜文自己如何定义,这三部片子的确是可归为同一类型的三部曲。

这样的划分,也因为是与之前《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形成鲜明的对比。所以,我也和大多数人的看法一致,认为《鬼子来了》是姜文导演作品里水平最高的一部。

《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姜文的导演处女作,当初在国内和国际上引起不小的反响。在所谓商业和艺术电影没有那么明确界限的年代,这部改编自王朔小说的电影,在几毛钱的电影票的时代,造就了票房神话;而在艺术层面,也是国产电影中,为数不多能享誉全球的电影佳作,是很多影迷N刷的电影之一。

处女作能获得这样的成绩,已经很不容易。而第二部电影《鬼子来了》一出手,野心更大,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令人惊艳。很多人因为这部电影重新认识了姜文,非常肯定姜文在导演层面的才华,甚至认为超越他的表演水平。

这样一来,很多观众以这部电影为标杆,对姜文未来的导演作品充满期待。但接下来,盼了多年的影迷,看到的电影是《太阳照常升起》,与《鬼子来了》是完全不同风格的电影。这样一部让很多人大呼“看不懂”的电影,自然是引起巨大的争议。

姜文对此不以为然。他曾经说过(大意如此,不是原话),生活中本来就没有起承转合,是创作者们赋予了电影起承转合。他只想还原生活本来的样子。但问题是,这里面的确存在方法论的问题,正是因为创作者的故事手段,才有可能让观众看得更明白。

《太阳照常升起》让人感觉观看姜文的电影是有门槛的,当然,也让某些影迷更爱姜文,更加好奇他未来能折腾出怎样的电影。于是,《让子弹飞》的横空出世,是一部过渡性的作品。

但此时,姜文的标签不再单纯,虽然风格依然突出,但人们说他更像“昆汀”。而相似的题材和时代背景,我们其实也看到姜文的某种“局限性”。他特有的幽默在之后的两部电影,达到了统一。

但这种幽默与《鬼子来了》不同。《鬼子来了》里的幽默很野生和自然,一口唐山话的马大三更真实和纯粹。这里的独特性是别人拿不走的。而“三部曲”的电影则更加夸张和任性。

当然,这样跟《鬼子来了》当年被禁有关,这肯定从某种程度上让姜文重新思考在当下中国的生态环境下如何拍出自己想要的电影。这可能也是他之后做出某些改变的原因之一。《太阳照常升起》算是大刀阔斧改变的尝试,直到他看到《让子弹飞》的效果,才有了创作的“主心骨”。

姜文在接受采访时,曾说《鬼子来了》里,马大三摆脱自己对死亡恐惧的方式就是去“找死”。而其中给他带来“麻烦”的中日同庆的场面,其实是被冤枉的。那个场景是在特殊的语境下和逻辑下才会发生的。这也是整部电影最值得反思的部分,如果没有这段描写,之前的故事就会显得更加无力。

可见,《鬼子来了》不但在思考战争和历史,更是在思考个人在历史现实中如何自处的问题,甚至可以说是某种哲学问题。形式上,通篇黑白和结尾彩色后人头落地的收场,无论从视觉还是故事层面,都是相当有冲击力的。

   谢飞导演电影《本命年》剧照

作为演员的姜文,曾和谢晋、谢飞、张艺谋等大导演合作。这个必然给他导演创作上很多启示,也让他知道如何继承和展现自我。《让子弹飞》是姜文作品中又一次要“玩大”的作品。个人认为,《阳光灿烂的日子》是杰作,是可以反复观看和拿来讨论的电影作品。

而《鬼子来了》是力作,它仍然在艺术和商业中寻找某种平衡,但毕竟还是要靠近电影艺术层面更多一些。试想,如果姜文没有拍过《鬼子来了》,众人对他的评价就会大打折扣。

02 关于过度解读

很多网友评论里的质疑都是因为我文章说提到的“过度解读”四个字。其实作为一个圆桌讨论问题,这就是好像大家坐下来,聊到姜文的电影时,谈谈各自喜欢哪部而已。通过大家的回应,我能体会出,不同年龄段,不是时代,不同观看方式,会对同一部电影产生不同的感触。而文艺作品本就众口难调。

作为一个80后,中学、大学时还是DVD影碟时代,淘碟乃人生一大乐趣。《鬼子来了》正是那个时期观看的作品。而《让子弹飞》本来是12年前的作品,但由于媒体流量时代的到来,各种评论和表现方式相继出现,所以我所谓的“过度解读”也是指这种客观现象给人的某种错觉,好的解读自然还是值得推荐的。

作为姜文的影迷,其作品本身的价值自然是不能忽视。只是我年轻时看到《鬼子来了》受到的震撼更大一些,以至于那个阶段反复看过四五遍之多。参与这样的讨论还是有意义的,如果不是回答这个问题,我也不会知道如今时代人们对姜文的电影有怎样的看法,通过这些回应,自己也算是有新的收获,会促使自己更加认真地去思考一部电影的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性、荷尔蒙、英雄气,姜文不止《邪不压正》
方化:此人鬼子形象无人超越,因演得太像获罪,儿子导演《让子弹飞》!
??今天是硬汉姜文的54岁生日,回顾他二十年五部作品的电影历程!
志大才疏的姜文,名不副实的《邪不压正》
看懂了这部电影,就看懂了姜文
近年国产电影的确一塌糊涂,但这5部电影我是服气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