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智慧无有高低深浅之分,存乎一心、用由实践

中国流传下来的古典文献很多,时面容纳了历代先贤哲人的智慧总结。常见到一些研究学习传统文化的人,与人评说、讨论哪本典籍里面的智慧高云云。今天就在《今日头条》见到一个文章,让人说一下,有哪本典籍的智慧超越《道德经》。然后自己介绍说,已经失传的《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等里面的智慧很高,云云。

提这样的问题,恰恰说明了提问者的“自以为是”。

我们要比较两本典籍中体现的智慧的高低深浅,就必须有一个前提:我们要把典籍中的智慧研究清楚、明白,然后才可以把二者进行比较。如果自己不知道典籍中的智慧有多少,就做出评价,定然如同井底之蛙一样,是以自己的井口般大小的眼界,定义天的大小。

我们都是凡人,假使我们多少有点智慧,也好似荧光一般大小而已。以我们有限的学识,研究古典文献,如同仰望高山,只见其高、而不知其多高。又如夜晚天空中的星星,我们知道都是自身发光的恒星,但我们又如何能比较出它们谁大谁小呢?

张三丰首创太极,太极并非天下无敌;叶问能打,咏春也非天下第一。拳法没有高低,全由用拳的人。同样,智慧也没有高低深浅之别,在于研究它的人,感悟的程度不同,方向不同,实践不同。

孔子说: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人都没有做明白,谈论鬼神有什么意思?这句话里的智慧有多深?王阳明说:天地万物皆一心。这“心”有多深?佛家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其表达的智慧又有多深?要我说:能悟到多深就有多深,一旦谈论、比较先人的智慧高低、深浅,折射的都是自己的水平、见解。看似高谈阔论,实际纸上谈兵。我们任何个人,都代表不了先人的智慧。

现在的时代,科技固然较以前发达,但是,在智慧的理解、感悟、传承、发扬等方面,从来没有超越过先人。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我们一直在先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庇荫下生存。因此,我们应该敬畏先人、敬畏智慧。一旦对先人留给我们的典籍做出“自以为是”的高低评判,那都是不敬。

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心怀敬畏,潜己心研悟、督己身践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我的未来观
中国智慧要用生命来体味!(中国谋略的由来)
【每日分享:智慧短语】一个人影响他人的能力的大小强弱,多半靠他自己的兴趣的多少和深浅。无论何人,如果要影响他人,必须同情和了解他人的兴趣所在。所谓同情和了解,就是从他人的观点去看当前的事物。所以教育者
人的一生要牢记三件事:一知进退,二识深浅,三懂取舍
人生是条河,深浅都要过!
位置高低与本事大小无关,位置是别人给的,本事是自己学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