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佛陀亲自打破了自己制定的戒律,因为戒律成了束缚。

据记载,佛陀去世前,对他的学生们的最后告诫是:以戒为师。意在告诫他的学生们,要坚守戒律,在戒律的约束下修行精进。
但是,佛陀在带领他的学生们修行的过程中,佛陀制定了若干的利于修行的戒律,也有过多次自己打破了自己制定的戒律。
其中有这么一条:过午不食,并且当天乞讨得来的食物不可以留到明天。这条戒律的目的很明确,那就是当天的食物当天吃完,防止有的人贪婪多乞讨、防止多乞讨来的食物不舍得分给其他同修而留到明天,防止有的僧众嫌弃在家众施舍得少,等等。
但是,就是这么一条简单的戒律,有一天,佛陀亲自给否定了。那是在一个雨季,阴雨不断,佛陀和他的一千二百个随众居住在舍卫国祇树园精舍。很多僧众得了腹泻的病。因为印度特别喜欢吃咖喱饭,这种饭不利于腹泻病人,因此,有些病人便吃不了分配给的乞讨来的饭。因为不能留到第二天,他们便将这些因胃口不好吃不下的咖喱饭喂给了鸟儿。佛陀禅定之后出来散步,发现了这个问题。便当即做出改变,要求得了病的僧人,可以不用持守过午不食的戒律,那些适合保存的食物,在吃不了的情况下,可以留到第二天食用。
佛陀自己打破了自己制定的戒律。
我们应该从中得到什么启发呢?
戒律是对修行者的行为约束和规范。规范和约束的目的,是有利于修行。如果现有的戒律已经不利于修行的时候,适时做出改变和调整,就是正当的。

但是,时下太多的所谓修行者,把“戒律”奉成了至高无上的东西,把“持戒”当成了修行。于是,便有了终生吃素的,便有了开口闭口“弥陀”的,等等。我们就能够经常看到,因为常年吃素,骨骼松脆、面色黄白,两脚走路无力,反而认为自己飘飘欲仙了。
戒是什么?广泛地说,戒是有所可、有所不可,戒是有的人可、有的人不可。可与不可之间,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同样过午不食,佛陀认识到病人的特殊情况后,允许病人不用持守过午不食,同样认识到未成年的小孩子,也不用持守过午不食,为了身体成长,一天可以多食。诸如此类,还有很多。
儒家讲权变,这点与佛陀的改变戒律是相通的。佛家讲巧善方便,不仅仅体现在过午不食的戒律持守上,它要求在所有的事物上。比如给人解释大道真理,佛陀就喜欢用种种比喻,体现的就是巧善方便、随机施化,这就是一种“权变”。
我们不可以固执,不可以死板,不可以执着。虽然佛陀说了“以戒为师”,并没有让你将老师背在背上,而是在真正领会老师所教的道理后,自己下山去就可以了。
把老师留在山上,如同过河后,将筏子留在河岸边一样。放下持戒的执着,才是正道、正精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过午不食戒”?为什么要持这条戒?
《缁门崇行录》——清素之行(16)
云栖别钞 放叁饭
禅修世界--戒04
佛教的饮食戒律
禅修中可能遇到的十种困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