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石器时代小河沿文化的研究---王建泉

1974年辽宁省博物馆联合有关单位发掘了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小河沿村南台地遗址,并以此地命名为小河沿文化,且大致推测其年代晚于红山文化,早于夏家店文化。

       目前,燕山以北地区经过正式发掘且确认为小河沿文化的遗址和墓地共有6处,分别为南台地遗址、白音长汗遗址、克什克腾旗上店遗址、大南沟墓地 (包括石棚山墓地和老鹞窝梁墓地)、元宝山哈拉海沟墓地和石羊石虎山墓地。经研究考证,小河沿文化年代距今5000~4300年。

01、小河沿文化出土器物

       元宝山哈啦海沟墓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是较为重要的出土地点,发掘出土遗物共计210件,在正式发掘的19座墓中有13座墓出土了石器,10座墓出土了玉器。石器共计38件,以生产工具为主,器形有斧、锛、纺轮、凿、石叶、刮削器等,还有部分装饰品,如耳坠、珠等。出土玉器共计28件,主要是装饰品,多为镯、环、璧和珠等。哈啦海沟墓地的树轮校正年代为公元前2915~前2667年。

       大南沟墓地位于内蒙古赤峰市翁牛特旗解放营子乡二道杖房大南沟村“石棚山”顶部,共发掘77座墓,其中9座墓葬中无随葬品。随葬生产工具的墓葬有24座,随葬细石器者22座,葬有石环、石镯者31座,葬有陶、石纺轮者21座,葬有骨柄刀、骨匕、骨针及其他骨器者15座,葬有各种装饰品者25座。该墓地共发掘石器约150件,主要是装饰品、小型生产工具、生活用品和细石器,其中装饰类随葬品共45件,有石环、石镯两种;生产工具类随葬品38件,有石斧、石锛、石凿、石铲、磨石等;细石器类58件,有石镞、石叶、石核。大南沟墓地相对年代为距今4500~4300年。

02、小河沿文化出土器物特征

       小河沿文化各墓葬、遗址出土器物均以陶器为主,也有石器、骨器、蚌器、玉器。除克什克腾旗上店遗址、白音长汗遗址发现甚少的石器外,其他各遗址地点均有种类丰富的石器,加工方法主要为打制、磨制、压削三类。以磨制为主。类型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凿、石刀、石杵、石网坠、磨石、石镞、石叶、石核、扣饰、石孔圆形器、石链、刮削器、尖状器、纺轮、管状石珠以及各类材质的镯、环、臂环、蚌环、玛瑙环、石环等。所用石料以燧石、砂岩、玛瑙、大理岩、石英等居多。

       其中以斧、锛、刀制品及细石器等生产工具为主,遗物未见石锄、石杵、石臼以及石磨棒、石磨盘等。也有部分装饰品,新型器物较少,未见礼仪器。

       玉器极少,仅少数遗址出现小型玉锛、玉管等。骨柄石刃刀是小河沿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仅大南沟墓地共出土13件。蚌器多为装饰品。

02-1、陶器特征

       小河沿文化中的陶器以夹砂陶居多,泥质陶较少,一般掺砂,也有用云母和贝壳掺和。陶色有黑、红、灰色,器形主要有罐、尊、豆、盆、钵等,还有造型别致的鸭形壶、鸟形壶等器物。陶器均为手制,器形中钵较少,而豆形器很发达。彩陶多为夹砂陶,有红底黑彩,灰底黑彩和红底红彩。也有兼饰内外彩和黑、白、红三彩的。

      纹饰有附加堆纹、细绳纹、划刻纹、锥刺纹、网纹、方格纹、和篦纹。主要饰于器物的肩部或腹部。未见“Z”字形压印纹,器座上还出现镂孔的做法,有些陶器上还发现了原始的图画和文字符号(陶塑猪、狗头像)。小河沿文化符号共有12个,比半坡或大汶口文字符号的结构更为先进和复杂,体现了小河沿文化的先民们为中华文字创造的重大贡献,同时也说明小河沿文化进入了一个更为文明的历史阶段。

02-2、玉石器特征

       玉石器方面,磨制石器与细石器并存,此特点与红山文化有许多共同点。由此可见,两者之间可能存在传承关系,在此基础上各自也有独特的艺术创新形式。例如,部分器物以打磨形式为主,器表光素无纹的特点应是继承了红山文化制玉风格。石斧整体器形宽扁,顶端较平直多见,刃部斜磨较宽,如大南沟部分石斧,上窄下宽,弧首弧背弧刃,横断面呈椭圆状,上端一般作半圆形或弧形,与红山文化形制较为类似。

       部分石斧形体扁宽,两侧齐平,与赵宝沟文化形制较为相似。如细石器、骨柄刀等器物,其造型有早期文化器物形制的特点,体现了制作工艺、文化传承的延续性。玉镯、玉环多为白色或灰色大理岩石,少数颜色为深绿色,形制圆、角有度,中孔相对规圆,内缘较为平整;玉环器表面较宽,外缘多呈长方形;玉镯常见内厚外薄,或呈弧圆,形态较厚实,这些特征应是有小河沿文化独特的艺术表现。另外,片状长方形蚌饰,一般有2孔或3孔,孔的周圈均有圈痕,与中原商代同等器物极为类似。综上可见,小河沿文化既是一个开放的文化,有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传承,又有自身的发展规律和创新模式,这构成了小河沿文化多元的文化特点。

03、小河沿文化研究

       小河沿文化中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器。以磨制精致的带孔石铲取代了红山文化的石耜。说明了农耕文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出土骨针的针尖十分锋利,针鼻处磨成扁平状,钻有0.2毫米的细微圆孔,此种微细的圆孔,说明了金属钻头已经出现了。证明小河沿文化时期,青铜时代已经到来了。此种细微的钻孔的出现,说明已经在使用十分纤细的缝纫线。同期出土的纺轮有陶质和石质两种,大的重98克,小的9克,可知当时由于捻线粗细的不同,所织的布也应有粗细之分。在1厘米见方的纺织物中,有经线和纬线6—8条,比现在的麻袋布还要精细。进一步证实了小河沿文化时期的赤峰人已经掌握了较高水平的纺织技术。

       对小河沿文化的研究表明,小河沿文化的先民是以捕鱼、狩猎、采集等经济生产为主,以农业生产为辅的双重生产方式。过着稳定的定居生活。掘土工具的改进也说明农业生产力有所提高。彩陶上的原始图画和文字符号以及镂孔技术表明:这里的先民们生活稳定,并开始进入追求和丰富精神生活的时期,人类文明正在不断发展。以大南沟墓地出土为例,石制生产工具多出土于男性墓葬中;装饰品、纺轮等多出现在女性墓葬中。这说明,当时氏族成员中已经有了明显的社会分工,同时体现了装饰品更多注重头部、臂部装饰。通过对比出土遗物的造型、制作工艺等特征,小河沿文化与周邻考古学文化存在着一定的文化交流,尤其是陶器,从器形和纹饰方面来说,小河沿文化与红山文化、赵宝沟文化有直接或间接的互动关系,而且比较频繁,同时在发展过程中有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

04、作者简介

姓名: 王建泉  资质: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宝石学家。  执业资格:人社部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中国收藏家协会 会员。  黑龙江省辽金文化博物馆  研究员。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 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古玉材质溯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约10000年——7000年前大事件
湘赣经济区的早期农业
[转载]第八百一十五篇??辽河上游新石器、青铜时代生活推测2
中国古代农具发展史
原始公社的遗迹(2)
川流不息:红山诸文化之富河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