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石器时代南宝力皋吐文化的研究——王建泉

南宝力皋吐聚落遗址,位于通辽市扎鲁特旗东南约40公里,东北距道老杜苏木10公里,南距南宝力皋吐村约2公里,这里地处松辽分水岭,北依大兴安岭,南望科尔沁沙地和西辽河平原,东与松嫩平原相通,西及西南与西拉沐沦河流域相连,是大兴安岭南麓草原与科尔沁沙地的交会地带。南宝力皋吐聚落遗存由多个墓地和遗址组成,它们坐落在南宝力皋吐村西的高地之上,呈西北-东南向一线排列。

南宝力皋吐聚落遗存是迄今为止内蒙古东部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获取遗物最为丰富、文化面貌极其独特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大型聚落遗存。遗存中各墓地的墓葬形制相同,葬式、墓向统一,墓内出土陶器风格特征一致,且无打破关系,因此当属于同一种文化种群的遗存,年代距今约5000~4500年。

南宝力皋吐聚落遗存出土遗物品种之多,数量之大,在以往的考古发现里是不多见的,尤其是完整的骨冠、管状器、带有护刃的骨梗石刃刀等均为首次发现。大量复合工具的发现,为我们了解科尔沁草原史前的生业形态,探寻科尔沁文化源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01、遗址发掘及出土器物及数量

该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2006年9~11月进行了第一次考古发掘,共计清理古墓葬142座,出土陶器、石器、骨蚌器等共350余件,其中陶器近150件,石器和骨蚌器等200余件。2007年6~11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共清理墓葬203座,出土的随葬品有陶器、石器、骨蚌器和玉器,共约600余件,其中陶器数量最多,其次为石器(包括压制的细石器)。2008年8~9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共发掘了37座墓葬,共发现各类随葬品171件,其中陶制品45件,骨、角、贝、蚌制品19件,石制品107件。三次发掘共清理出的房址和灰坑等遗迹属哈民忙哈文化范畴。该遗址出土的史前时期玉石器绝大部分发现于墓葬内,与出土的陶器意义不同的是,这批玉石器反映了东北地区细石器文化对科尔沁沙地史前文化的重要影响。

02、南宝力皋吐玉石器制作工艺

该遗址随葬石器的制作工艺可分为压制石器、磨制石器和打制石器三类,以生产工具和装饰品为主。生产工具主要有石斧、石凿、锛、石矛、石刀、饼、磨盘、磨棒、杵、铲、镞、石刃、刮削器、石料、染料石、石饰件以及石骨朵等。随葬器中还出土了大量的松石、玉、玛瑙等饰件,如璇玑形白玉佩、管状玉珠、片状玉坠、玉环、玉珠、玉璧、玉璜、玛瑙质刮削器、绿松石饰件等。骨器大多已朽蚀,可辨的器形有刀、凿、锥、鱼镖等,其中骨柄石刃刀出土数量很多。

南宝力皋吐墓地玉器的质地多为透闪石,颜色以青色、白色、青白色为主;此外还包括绿松石、叶蜡石、玛瑙石等类玉质地的美石及煤精制品;在琢玉工艺上涵盖了切割、穿孔、打磨抛光等技术。

该遗址出土的玉器大部分为片状薄刃器,根据器物遗留的痕迹推测解玉采用了片切工艺。除玉锛和玉斧,其余皆有一两个穿孔。最大的一件玉环孔径达6.1厘米,最小的一件珠孔径仅0.2厘米。由此可见南宝力皋吐先民大量使用穿孔技术于玉石器制作上,穿孔是玉石器加工过程中的重要一环,根据穿孔类型和工具的不同,可分为切割和钻孔两类。切割孔多为环、璧等环状器物的成形孔,两面切割,孔缘虽经打磨但切割痕迹明显。钻孔多为装饰孔,用于配饰上的坠线穿绳,以便随身佩戴或缀合在其他材质的器物上,也用于制作改制璧中间的小孔,多两面对钻,极少数单面钻,但由于该墓地尚未发现钻孔工具,因此还无法判断工具的材质和类型。

在哈民忙哈遗址的一个双联璧在上孔一面的下方可见一处稍前阶段施工未贯穿的钻孔,底部有实心钻的尖端钻痕,另一件双联璧一面下孔的上端,遗留了一处实心钻未贯穿钻孔半圆形的痕迹,有研究者称这种首先以实心钻开孔定位,再逐步扩孔直至完成穿孔,并采用琢击和旋转研磨等多种工艺组合的穿孔技术为哈民式穿孔技术。另外,墓地所发现的玉器全部素面无纹,表面比较光滑,对器物的孔缘、边缘、刻槽等也进行了打磨抛光,目的是去掉制作痕迹,但整体水平有限,仍未达到圆润而有弧度的水平,特别是切割孔的棱角处,制作痕迹清晰可见。

在器形上出现了其他遗址未见器形,如玉璇玑、石骨朵、双刃式骨柄刀,新的器形出现或许是受到其他外来文化交流影响,融合后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创新产品。从现有的玉石器资料显示,制作工艺相对红山文化晚期在工艺上还有所欠缺,尤其是管钻的处理上较为明显,某些器形相对单一化,地域特征十分鲜明。

03、南宝力皋吐文化的研究

南宝力皋吐文化内含十分丰富,遗存非常具有地方特色,且出土的随葬品中有精美的多角形器(有人称为权杖头)、玉璇玑、罕见的陶人形壶及骨制头冠等珍贵文物,应该说除本土文化外,具有外来文化因素特征较多。如出现交错的绳纹、刻划短斜线纹的装饰风格和尊形陶器等,在发掘报告中指出:南宝力皋吐墓地的陶器装饰风格有某些小河沿文化的特征,与辽宁偏堡子类型的同类器极其相似。也有学者认为其陶器多见于辽西地区的小河沿文化和辽宁地区偏堡子文化及相关遗存,具有多元性的文化风貌。总之,在发展过程中,南宝力皋吐遗址是在自身文化特点的基础上,融入了周邻诸多考古学文化因素,从而形成的一种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

04、作者简介

姓       名: 王建泉

资       质:珠宝鉴定师、钻石分级师 、NGTC宝石学家。

执业资格:人社部中级贵金属首饰与宝玉石检测员。

社会职务:中国收藏家协会 会员。

                 黑龙江省辽金文化博物馆 研究员。

                 哈尔滨商业大学管理学院 宝石与材料工艺学 客座教授。

研究方向:中国玉文化进程与古玉材质溯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寻觅逝去的历史文明(轉)
第1328篇  揭秘南宝力皋吐墓地出土陶器
通辽南宝文化出土玉器欣赏
中国新石器时代(距今约前8200—7800年)(4)
[转载]第八百一十四篇??辽河上游新石器、青铜时代生活推测1
我国首次发现沃兹涅谢诺夫卡文化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收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