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集体无意识中的四种经典原型

荣格认为,原型是我们每个⼈与生俱来的。正如手、眼等器官的进化⼀样,这些心灵的固定结构作为⼈类心智的⼀个“零件”,也同样会进化。

如同手、眼等器官⼀样,几乎我们所有⼈都共同享有这些结构。因此,他将它们称为集体无意识的原型。

虽然用了“集体”(collective)这个字眼,荣格却无意故弄玄虚;他只是要说,他在所有人类身上都可看到这些同样的心灵结构。

01

自性

首先就是荣格口中的自性(self)。对荣格而言,自性包含了生命的所有可能性、能量、潜能——所有你能够变成的东西。

自性的总和就是你生命的“总愿景”,如果它能够全部实现的话。

荣格将个人心灵的全部潜能,整个当成⼀个实体(entity)来看待。荣格这么描绘:

自性是⼀个圆圈,你不会知道其中心在哪里。深埋在无意识中的这个自性的中心,⼀直都在推动你,推动着你的潜力和本能。

在你生命的前半段,自性会逐渐“苏醒”过来,并在你生命的晚期,渐渐地再度沉睡。这个过程当下正在你的内在进行着,而且你无法掌控。

自性“奔放”于自然和宇宙之中,因为它本来就是自然的⼀部分。然而,每⼀副特殊的身躯,都有其特殊的潜力、器官或无能之处,让你自己沉浸在某种特定的经验模式中,以体验自己不过是伟大意识状态托身的⼀个器具。

因此,你的自性将是你特有的,然而,它也不过是该模式的局部变调;你对那伟大的奥秘拥有某种特殊体悟和感知。

从你还是个婴儿开始,你就被自性所推动。这是本能这个系统在运作,纯属生物的运作。

在荣格的理论框架中,自我就是你有意识地认同你这副特殊身躯,以及身躯的经验和记忆。你有意识地去觉察你这副身躯“专属”的“限定版”的记忆和经验,并且是从该身躯当下之连续性的角度出发:这就是自我。

随着你对自性的觉察,你的自我也诞生了。

在你学会了走路、说话、写字、驾驶的时候,你早已拥有许多你浑然不觉的愿望,但是因为你⼀直没有去实现它们,或没有将它们放在心上,它们就沉入自性的深处、沉入无意识当中了。

自性是潜能的全部内容。自我是你有意识觉察到的自性,是你认为的自己,是你认为自己拥有的能耐,它也会受到被你无意识保留的无能、限制等记忆的阻断。

现在,意识状态诞生了;你可以在⼀个小婴儿开始去实践他的自我时,在他身上看到这个苏醒的过程。

自性和自我并不相同。自我只是意识的中心而已;它包含你对你的自性以及周遭世界的觉察。

对荣格⽽⾔,⾃我是你对你的⾃性的信念。它定义出你的意识状态的中⼼,并连接你和外在的这个世界;它是你在⾃⼰周遭这个世界⾏动时,所经验到的那个“我”。

⾃性,可以说就是你潜能的全部。⾃我则会在童年的成长过程中逐步浮现出来,直到长成⼀个对⾃⼰相当牢固的信念。

在⾃我变得不可动摇之前,若出现⾃我⽆法处理的经验,会⾮常危险。它可能会整个炸开来,⾃我和意识现实将脱节。⽽你将处在精神分裂的状态。因此,你必须让你的⾃我有所发挥才⾏。

⾃性是⼤圆圈、⼤船,⽽⾃我是在桥上的⼩船长。

当你长大后,你的家庭就会告诉你,你属于某某社交圈,你的言行举止必须像他们⼀样。接着,你去上学,你会发现某种特定职业已经在你眼前展开,某种特定生活也已经为你设定好了。诸如此类的种种开始把你捆绑住。

换句话说,你生活其中的社会形势,开始把你推入某个特定角色、套上某套特定的戏服。

为了在你生活的社会能够正常运作,你的自我必须学习某些特定事物。学习去生活在⼀个不存在的社会,或是活在铁幕的另⼀边,都是没有意义的。我的朋友,你周遭的世界,就是你该好好活着的世界。

02

人格面具

⼈生早期阶段的头⼀个问题,就是学会以“当下就有意义”的方式,让自己能够与客观世界接轨,并生活在这个社会。其中的关键功能可能稍后才会出现,但首先你必须学会当下就能运作正常。

这是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的大任务:恐惧、需求以及对意志的限制等,你都必须去面对、同化。如果你⼀开始就避开这些挑战,你稍后还是要面对它们,或半吊子似的战战兢兢前进,永远无法担当大任。

这个社会总是有许许多多的角色,需要我们去扮演。我们担任这些各式各样的角色,正如同⼀个演员为了演出不同的角色,会套上不同的戏服⼀样。

社会在我们身上烙下它的理想,硬为我们套上⼀件“社会可接受行为”的外⾐。荣格称这些为⼈格面具(personae)。其中Persona是拉丁字,它表示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

假设你是位老师,当你在工作时,你就戴上了⼀面教师的面具——你就成为⼀位老师。假设你回到家里仍旧认为自己是位老师,而不是⼀个以教书为职业的普通⼈,谁还会想要待在你身边呢?

时不时地,在高中的戏剧公演中,会有个可怜的小孩扮演哈姆雷特这类的角色,他的长辈会称赞他演得好棒。好了,从此他就哈姆雷 特“上身”了。他分不清自己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

也有些⼈意外地坐上公司高管的位置,可能他们自己都想不到。他们在工作时是主管。他们回到家仍旧是主管。他们上床睡觉了也还是主管——这⼀点让他们的另⼀半大失所望。

脱下戏服时,面具也必须摘下来。你必须知道你正在出演哪出戏。

你必须将你对自己的感觉(你的自我)与你秀出来给这个世界的自性(你的人格面具)分隔开来才行。

这就是心灵内的头号矛盾:人格面具系统与自性无意识区的黑暗内在潜能之间的拉扯。自我要学会去分别内外,并试着为它们调停。

从荣格的立场来看,你的大危险之⼀就是去认同你自己的人格面具。

这并不是说,你不应该去扮演你的社会角色;而是不论你选择做什么、是进是退,你都只是在扮演⼀个角色,不要太过认真。你的⼈格面具不过是你为了这场游戏所戴上的罢了。

深谙角色转换艺术的,莫过于西方女性了。她们换件⾐裳,就可以转化成⼀个新的⼈格。

我的太太是⼀位舞者,过去也是这方面的大师。通常下雪时,她会很怕冷。但是当她穿上轻薄的礼服,走在寒冬中去参加派对时,她压根儿⼀点都不会冷。她完全融入其中,她整个⼈格已经置身角色之中了!

这⼀切甚至会更进⼀步发展,因为整个⼈格面具情结还会包括你的道德原则在内。

伦理和社会习俗会被内化成为⼈格面具秩序的⼀部分,而荣格告诉我们,在这方面你也要轻松面对才行。

记住,亚当和夏娃会堕落,是因为知道了善恶的差别。 因此,回到天堂的方法,就是不要去知道善恶的差别。那是个再明白不过的教训了,但是讲道坛上却没有清楚地传递出来。

然而,基督对他的门徒说:“你们不要论判⼈,免得你们被论判。”

你是根据你的⼈格面具的脉络来论判别⼈的,你也会依此而被论判。除非你学会跳出孰是孰非的狭隘指令,否则你就不是个完整的⼈类。你只是该特殊社会秩序的⼀环。

03

阴影

我们谈到拥有许多潜能的自性。也谈到你有个可与之认同、持续成长的自我意识状态,这个自我会配合你必须穿戴上的戏服、你的角色,而持续发展。

拥有许多套戏服是好事,只要每⼀套戏服都是配合你的良知而量身订制的。道德秩序也是你的人格面具的⼀部分。

然而,你的内在还有许多东西既无法带入这个人格面具系统,也无法套入你的自我成为你所理解的“你”的⼀部分。它和自我恰好对立,且埋藏在无意识之中,这就是荣格所谓的阴影(shadow)。

社会将提供角色让你去扮演,这意味着你必须舍弃你作为⼀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会去想、去做的许多事。这些可能性都会被推到⼀边,推到无意识里。

你所属的社会告诉你“你应该做这、你应该做那”;它也会说:“你不应该做这、你不应该做那。”

那些你喜欢从事却真的不是太好的事,都被堆置到无意识里面。这就是个人无意识的中心。

阴影可以说是你的本性中的盲点。那是你不想要去看到的自己。这完完全全等同于弗洛伊德所说的无意识,是被压抑的回忆,同时也是你内在受到压抑的潜能。

阴影就是不小心出生在人生轨道另⼀边的你:另⼀个人,另⼀个你。它是由你⼀直在压抑的内在欲望、想法,即所有向内投射的本我(introjected id)所组成。

阴影是自性的废渣填埋场。然而,它也属于某种地窖:它握有大量你内在没有被实现的潜能。

你的阴影的本性就是自我的本性的某个功能。它是你的光明面的背面。

在神话故事中,阴影的代表就是你必须去战胜的怪兽。它是从混沌深渊中冒出的黑暗事物,⼀旦你开始深入无意识之中,它就出来向你迎战。

它是让你感到害怕的东西,让你不会想要去无意识那儿。它会从下面敲门找你。

谁在那下面呢?谁又在上头呢?这⼀切都非常神秘而吓⼈。

如果你的个⼈角色太薄弱、太狭隘——如果你在你的阴影中埋藏了太多的自己,你就会干涸掉。你的大部分能量无法为你所用,甚至会有许多积聚在心灵的深处。

最后,对立面终将出击,而那没有得到认可、没有被注意到的“恶魔”,则会不满地咆哮着浮上台面来。

阴影是你的⼀部分,你却不知道它的存在。然而,你的朋友看到了,这就是为什么某些⼈不喜欢你的原因。

阴影是你可能成为的你;阴影可能成为你的⼀个面向,如果你让自己去实现你没有得到接纳的潜能的话。

当然,社会不会认可你的潜在自我的这些面向。你也不认可你自己的这些面向;你不知道它们已经在那里了,你可能⼀直在压抑它们。

你可以这么认为:自性是有⼀个中心的大圆圈,意识状态在那中心的上方,自我则在意识状态的中心之上,而阴影则往反方向直入深层的无意识。

阴影埋藏在下面是有理由的;它是你的⼀个面向,但是你的自我却不知道,你会将它埋藏起来是因为它不符合你所知道的你。

阴影是你不允许它显露的那部分你,包括你的潜能中有力的以及危险的、灾难性的面向。

你只要想想你不喜欢的⼈,就可以认出它了。

那些刺激你的⼈,不论正面或负面,都已经捕捉到你自己投射出来的某些事物。

为什么?因为他就是我的阴影。

我不知道你们在生活中,是否有过类似的经验,但确实有些⼈我⼀看到他们,就心生厌烦。这些⼈代表我自己那些令⼈讨厌的面向,我拒绝自己承认的那部分存在。

自我会动辄去认同社会,忘掉这种阴影。它会认为它就是你。这就是社会强行为我们设置的立场。社会⼀点都不关心在它把你利用完之后,你就会完蛋这回事——那是你的问题。

你应该想办法去了解你生命中的阴影。

04

阿尼玛&阿尼姆斯

接下来是性别的问题。每个男⼈都必须“非常男⼈”,那些社会不允许他去发展的部分,他就将其归类于女性化的⼀面。

他的这些部分会被强压到他的无意识之中。这就是⼈格面具的致命对手。它们会变成荣格所说的阿尼玛(anima):男性无意识中的完美女性。

同样地,女性的无意识之中也“随身携带”着阿尼姆斯(animus):她自己的男性面向。

她是个女⼈,社会指派她做特定该做的事。因此,她与生命的男性化模式有联结的部分,就通通隐藏、压抑于她内在的阿尼姆斯。

耐⼈寻味的是,我们身上都同时拥有双重性别,生理上、心理上都是如此;然而,所有的⼈类社会都只能强调其中⼀种性别。另⼀个不容许强调的性别,就被我们加以内化。

此外,有关另⼀个“不见天日”性别的意象和想法,就通通成为我们⼈生故事的“函数”。

这个⼈生故事包含了两个面向。其⼀是所有⼈类都会有的:几乎每个⼈都有⼀位父亲和⼀位母亲。其⼆是你自己的专属面向:你的母亲和父亲就该是那样的。

男性或女性的角色都有其专属的“经验值”,这保证并决定了我们每个⼈都会有的广大基准的经验质量。每个⼈都知道母亲是怎么回事,每个⼈也都知道父亲是怎样的。

不论是哪⼀种情况,被掩盖的理想都会倾向于向外投射。我们通常称这个反应为“坠入爱河” :将你自己的理想异性向外投射到某个⼈身上,这个⼈身上的某种吸引力启动了你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

两个⼈相遇、相爱,然后结婚。俊男美女的浪漫童话也开始破灭,彼此都显现出自己的真面目。

天啊,真不敢相信!许多年轻男女就此抛弃了自己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他们离了婚,等待另⼀个有感觉的⼈、向对方示爱、结婚……糟了,又被吓到了。

就这样,周而复始。

⼀个无可否认的事实就是,这种错觉是无可避免的。你心中有个理想。你和这个理想结婚,随之而来的是⼀个和这个理想不相符的事实。

突然之间,你注意到事情和你的投射不太吻合。当这种事情发生时,你要怎么办?

只有⼀种态度可以解决这个困境:同理心(compassion)。

我的结婚对象没能符合我的理想,我必须接受这个可怜又可悲的事实:他/她不过是普通⼈。我也只是个普通⼈罢了。

⼈类并不完美,完美就没有⼈味了。

能够唤起我们的爱的——我是指爱,不是欲,就是⼈类的不完美。因此,比较起你的阿尼玛或阿尼姆斯所投射出来的理想另⼀半,当不完美的活生生的⼈类进来窥视时,不妨就对自己说:“刚好借此来测试⼀下我的同理心!”试试看,可能会有新出路。

你可能开始摆脱你紧盯不放的阿尼玛。锁定你的阿尼玛所投射出来的对象,却没有正中目标,正如同被你的⼈格面具固定住而无法动弹⼀样糟糕:你真的要从中解脱。

生命的课题就在于要把自己从中释放出来。这就是荣格所称的自性化,也就是从“真正的你”的角度,来看其他⼈以及你自己,而不是从那些你往四周投射的,或是往你身上投射过来的原型的角度。

05

我们讲到哪里了?

我们讲到了自性,那是未经涂写的空白页。

我们讲到了自我,那是在其经验和光亮的场域逐渐“拓展势力”的某种意识状态。

我们提到了⼈格面具,那属于民俗观念的场域,也就是本土的、个别种族的生活方式。如果你所属的社会意象无法将你的无意识带入其意识世界发挥作用的话,你就会面对某种死寂的处境;你会迷失在⼀片荒原之中。

在所有原型之中,第⼀个会对你造成威胁的就是阴影。那是你随时要克制的,因为克制阴影才能够过社会要你过的生活。

下⼀个挑战会来自异性,充满令⼈不可抗拒的迷⼈魅力。特别是在青春期,生命的诱惑和奥秘就具体而微地浓缩在异性的质量中。

接下来就是巨大的心理因素。⼀见钟情确实会发生。但那到底意味着什么?你根本都不认识那个⼈呀!我希望每个⼈都有过那种经验:⼀个⼈走进房间,你的心脏瞬间停止了跳动。

好了,有⼀件最勇敢的事情是你可以做的,那就是去和你迷恋上的理想结婚。接下来,你就要面对真正的课题了,因为生活中的万事万物,都已经被投射到他/她的身上。

这种投射超出了爱欲;它会⼀路往下走。它会把所有东西通通拉扯出来。

这个阿尼玛或阿尼姆斯是⼀条牢牢勾住你的整个无意识的钓鱼线,所有事物都被陆续拉了上来——尘世巨蟒(Midg ard Serpent)、在底部的所有东西。这就是你的结婚对象。

就有⼈因此成为荣格派的精神分析师。这个小伙子告诉了荣格自己做的⼀个梦。

梦中有个大悬崖,悬崖上冒出⼀条大蛇的头。蛇爬了下来——那是⼀条无比巨大的蛇。它往下爬,⼀直爬,似乎没有尽头。

荣格说:“那是某某小姐。娶她吧。”

小伙子照做了。他的婚姻非常幸福。

但是,当你和自己的“⼀见钟情”结婚时,会怎样呢?

好吧,你是和自己的投射结了婚。你和从你自己身上投射出来的某个对象——那个你放在另⼀个⼈身上的面具结了婚。

在类似形势下,该怎么做才是明智之举呢?在类似处境下,什么行为是可取的呢?在投射作用的面具下,自行显露出来的就是事实。 

面具是你的理想。而事实和理想不可能⼀致;事实是不完美的。你对不完美的事该怎么办呢?

荣格相信正确的观念在于排拒所有的投射作用。

不要将你遇到的女性和你的阿尼玛投射作用混为⼀谈。不要认同来自你的⼈格面具的投射。释放掉所有的投射作用和理想形象。这就是荣格所说的自性化的意思。

那些认同于自己的⼈格面具的⼈,荣格称之为神力⼈格(mana personality);我们可以叫他们为“填充衬衫”。这种⼈除了他/她所扮演的角色之外,什么都没有。

这种⼈永远不会让自己的实际个性有机会发展,他永远都只是个面具。

而随着其力量的衰退——比方说他犯了错之类的,他就越来越害怕自己,歇斯底里地想要维持住自己的面具。然后,⼈格面具终于和自性分离了,并迫使阴影越来越倒退,⼀直退回到无意识的混沌之内。

你要去同化这个阴影,要去拥抱它。你不⼀定要采取行动,但是你必须知道它、接受它。

你不是要去同化阿尼玛或阿尼姆斯——那是不同的挑战。你是要通过你的另⼀半去和它接轨。

成为⼀个“真正”人类的唯⼀方式,就是通过和其他人类的关系。你的对象可能是男性也可能是女性,你也会成为别人的“其他人”。

荣格说,整个生命余年的大问题都在于将自己的劣势功能和优势功能整合起来。那是你生命晚年的大任务。所以我们只要关注“如何与自己的对立面结盟”这个意象就好了。

⼀旦我们开始触及自性化和整合,我们就会找到自己这两个心灵面向的连接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荣格与分析心理学》书摘
荣格的原型理论
心理科普 | 荣格心理分析:原型,意象,阿尼玛,阿尼姆斯,人格面具,阴影和智慧老人
【第九节】沙盘游戏作品中常见的原型
“梦”中常见的7种“原型”解析 | 戴维·方坦纳
xiayu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