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隐于形制和装饰形态下的古代陶瓷笔山的传统文化情结
userphoto

2022.11.24 内蒙古

关注

隐于形制和装饰形态下的古代陶瓷笔山的传统文化情结     (作者:刘乐君 赵兰涛 )

内容摘要:陶瓷笔山是古代文具门类中较为独特的一种造型形式。本文从陶瓷笔山的文化内涵、实用功能、造物设计思维和形制特征等角度出发,探究其传统审美取向和独特的文人情怀。

文具是文房用具的统称。文,指文房清玩;具,指箱匣一类的器具,即文玩之器。明清时期,文房用具的审美功能越来越重要,文人士大夫们不仅注重与“笔、墨、纸、砚”相配套的文房用具,而且在实用性的基础上更注重其观赏性。因此,文具的使用和把玩成为当时文人雅士追求悠闲雅趣生活的象征之一,笔山自然成为文人案头的必备之物。而陶瓷笔山由于其独特的材质、易于成型的制作、多变的装饰方法以及其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情结而成为具有独特文化魅力及价值的文房用品。

一、笔山独特的造型和功能体现了“以形取神”的士人意趣

文房用具在秦汉时就已初具规模,随着时代的发展,文人书房案头陈设日见增多且分工细致:如搁笔的笔山与笔床、搁墨的墨床、匀笔的笔拯、盛水的水盛、注水的水注与砚滴等等,都是文房中的常备陈设,它们一方面作辅佐文人书画之用,另一方面助文人闲暇时怡情养性。而笔山成为陪伴文人雅士日常生活的重要书房用品,更体现出中华民族的造物观和人文主义文化情结。笔山又名“笔架”“笔搁”或“笔格”,它的造型好似汉字“山”字,因之得名笔山。它是供人们在书写、作画间隙构思或暂息时用于搁置毛笔的理想器具,也是文房活动中重要的观赏之物,可以愉悦和舒缓文房主人的心情,显示其审美格调。

笔山的出现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此时,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蔚为大观,均需要毛笔书写或绘制,这成为笔山进一步发展的推动力。到了明清,随着科举制度的盛行,“文人意趣”和“宫廷风范”并行发展,出现了不少品味高雅和做工精致的笔山作品。从材质上看,明清笔山的种类更加丰富,有瓷质、木质、竹质、紫砂质、铜质、铁质、银质、玉质、象牙质、水晶质和珊瑚质等,可以说,涉及传统工艺美术的材质种类,笔山无所不包。

在笔山功能及其分类中,笔山是以平斜角度搁置毛笔的器具,准确地说,它是在绘画、书写间隙放置毛笔之用,并与书房主人的闲暇休憩紧密相关。故此,除放置毛笔之外,它具有丰富的审美文化意义。从实用性的角度看,笔山是较为特殊的器具之一。笔山的产生与其功用有着密切的关系,笔山的处。这样,既可以保持笔头在用色用墨时独立洁净的属性,又可以使笔头不会因滑落和滚动而污损桌面或他物。“山”形笔架高低起伏,自然与远山的起伏相似,这种咫尺天下、微物抒怀、以小见大的表现形式类似中国传统园林中的假山。园林的最高原则是“天工”,体现大自然的节奏,反映大自然的精神。同样,空间中的园林和案上的文石审美趣味相类,体现了传统文人“天人合一”的自然观,这种案上的小型山体往往只是具有一条远山的轮廓线,但却可以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充满了以形取神、进而“得意而忘形”的士人意趣。

二、隐于形制和装饰形态下的陶瓷笔山的传统文化情结

在笔山的功能与形制中,陶瓷笔山由于制作成本相对低廉,制作工艺相对简单,相比其他材质的笔山,它数量甚众、造型别致,发展与演变的历史十分悠久。至明清两代,陶瓷笔山样式尤为丰富,流传极其广泛,物美价廉。陶瓷具有特殊的质感、丰富的装饰表现力,因而,更有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

1.从陶瓷造物的角度看,以陶瓷为物质媒介的笔山创作,包含了陶瓷材料、陶瓷造型、陶瓷装饰、制作工艺、烧成工艺等诸多方面。

景德镇的瓷工为了塑造笔山的形象,反映笔山的实用价值和审美价值,往往采用雕、塑、刻、印,以及镂空和粘结技术进行成型,并利用青白瓷、青花瓷(图1)、古彩瓷、粉彩瓷等瓷器品种及其相关的工艺技术与装饰手法制作笔山,使得陶瓷工艺美术文化与笔山所传达的传统文化相结合。

2.以陶瓷为物质媒介的笔山,其创意及表达真实反映了工艺美术实用和审美相结合的造物原则和宗旨。

中国陶瓷文化史是一部实用与审美并重的工艺美术文化史,在这部厚重的文化史中,始终贯穿着人类造物的本源精神及其信仰。战国时期,《考工记》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总结了各种工艺制作的科学经验,提出了朴素的工艺观,说明造物与天时、地利、人和关系之紧密。)尤其是陶瓷对气候变化、地理环境之适应性,材料之优劣,以及技术之高下的依赖是非常明显的:陶瓷笔山的制作是以陶瓷材料(黏土、瓷石、石英、高岭土、釉果等)、陶瓷成型工艺(拉坯、印坯、注浆、捏雕、镂刻等)、陶瓷装饰(青花、斗彩、古彩、粉彩、新彩、色釉等)、陶瓷烧成及气氛等为基础,集“天”“地”“材”“工”为一体,并将此四者的最佳组合匹配在陶瓷工艺的制作中。

3.以陶瓷为物质媒介的笔山是基于对其他工艺美术材质及造型的模仿和审美共识,才进一步体现出传统造物精神的升华。

陶瓷笔山在造型的创意与塑造上与石质、玉质、木质等的发展变化有相同之处,它从姊妹工艺美术中广泛地吸取了营养。明代计成在《园冶·相地》中指出:“园林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有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说出了山林所以最胜,是因为人可以从原生态的大自然中获得愉悦。人们对山石和大自然的留恋和爱慕,继而转移到文房陈设,用自然之妙物来呈现心中对雅致的追求,笔山契合了这一理想。

为了塑造笔山的造型,制作者多采用适合成型的石、木等天然材料,从而形成了笔山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工艺美术思想。图2便是一例采用寿山石为材质的笔山作品,以自然形态为基础进行衍生,演绎了传统文化中“妙有”与“天成”的审美思想。所以,陶瓷笔山以石质和木质笔山为造型借鉴,一开始就植根于民族文化肥沃深厚的土壤中。

4.陶瓷笔山随着瓷器工艺技术的进步,造型与装饰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这不仅仅是陶瓷生产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对陶瓷文化审美的进一步丰富。

中国陶瓷造型的变化,是在把握整体和谐中的变化,是在追求整体圆满效果的变化,这种变化也是对中和之美的美学精神的体现围。陶瓷笔山的造型多以自由变化的曲线轮廓为外形,刚柔相济,逶迤曲折,变化无穷。图3是一例采用陶瓷材料与利用镂空雕塑工艺完成的清乾隆款仿官窑玲珑石形笔山。首先,玲珑石的外形是这件笔山的巧妙之处,它极好地契合了笔山这个主题,体现了笔山的功能。其次,作品追求官窑釉色玉一般的质感,不刻意雕琢,不加彩绘,静谧的釉色中透着古朴典雅,而釉中千变万化的开片更是锦上添花,浑然天成。“开片釉”又叫“裂纹釉”。瓷器的开片是胎和釉在烧制过程中,因为收缩时膨胀系数的不一致而导致釉面出现裂痕的现象回。这种效果尤其契合了中国传统文人“天成偶得”的审美观。最后,创意者将瓷器之工艺美与笔山之造型美紧密结合起来,既体现了笔山的实用功能,又体现了陶瓷文化中凝重的人文关怀。

无独有偶,以绘画形式进行装饰的陶瓷笔山,自然具有陶瓷工艺美与绘画艺术美结合所形成的审美意趣。图4是一架采用结合了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两种装饰工艺的青花五彩龙纹笔山。此件笔山为“三峰”山形,山峰的形状较为随意,通体镂雕以龙纹,并以釉下青花蓝色,釉上五彩的红色、绿色、黄色和紫色等装饰,纹饰清晰,色彩夺目,整个器物显得艳丽华美,为万历时期典型的装饰风格。值得一提的是,该笔山还运用了镂雕与彩绘相结合的装饰手法,这是五彩瓷在明代出现的新品种,纹样繁密,多而不乱,镂雕工艺与五彩搭配得巧妙无比,可谓天合之作。明代天启年间谷应泰所撰的《博物要览》一书中记载:“漏空花纹,填以五彩,华若云锦。”这里的“漏空”是指“镂空”,以镂空工艺和五彩相结合的装饰方法显得如天上的云锦一样华丽和耀眼口。显而易见,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们不仅仅能切实体会到笔山的实用功能,更能体验青花五彩瓷带来的审美意蕴,感受到陶瓷文化中青花五彩瓷的独特审美情趣。

5.陶瓷笔山在材质、造型、肌理等诸多方面模仿各种材质及技术,不仅仅是陶瓷工艺技术的综合性思考,更是中华民族造物思想及其审美的体现。

我们民族的传统造物,从实用到审美都蕴含着浓厚的民族文化情结。中华民族工艺美术之所以生生不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先人善于将各种造物系统融会贯通,将工艺美术的实用性与艺术的审美性有机结合。而陶瓷笔山体现出了中华民族的生产与生活哲学:在生产中展示生活目的、动机和表现形式,在生活中体现生产思维、创意及其精神实质,也就是在情感交织中创意与生产,在生活实用中欣赏与把玩。

结语

笔山是中国古代除“笔墨纸砚”之外最重要的文房用具之一。中国古代的文具设计,体现更多的是使用者对于文具设计提出的精神层面的追求,在如今以电子产品为媒介的信息时代,笔墨纸砚已经逐渐远离了现代人的生活,陶瓷笔山的使用和把玩也渐行渐远,但是作为千百年来文明的载体,陶瓷笔山丰富的功能和独特的造型给后世留下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仅体现了古人对“物”的审美品味,展示了中华民族崇尚自然、追求精致生活的闲适态度,更折射了中华民族深厚炽烈的民族文化情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陶瓷:工艺篇. 综合装饰
科技 文创 “陶”出新业态!
纪东歌:汉晋堆塑罐装饰工艺探析——从故宫博物院藏品谈起
陶瓷描金工艺
(5)辽绿釉盘
中国龙泉青瓷研究—来自装饰杂志的四篇研究汇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