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去首博,看“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特展

《周礼·考工记》中有关规划都城理想模式的记载,这也是北京中轴线建筑礼序的理论来源。

《周礼·考工记》

在传统中国,人们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皇帝即“天子”,“受命于天”,君临天下。

汉白玉龙纹石栏板(元1271-1368)

为体现皇权至尊及其合法性的来源,皇帝所在的都城、所居的宫殿,其空间布局、形制及功用等都效法天帝居所、体现“天”的意志,祭祀空间则是和“天”、祖先及其他神灵进行沟通的媒介和象征。

铜坐龙(元1115-1234年)

国家尊崇并遵照“上事天、下事地,尊先祖而隆君师”的礼乐制度构建层级重重的秩序,最终实现终极价值“和”,即人与天地万物及整个社会达成理想状态,所谓“礼序天下而致中和”

《北斗星君图》汉画像石拓片

汉代,北斗七星被视为“天神之星”。《史记·天官书》中说:“北斗七星……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

就是说,自然界天地的运转、四时的变化、五行的分布,以及人间世事,皆由北斗星来主宰。即人间秩序受制于天道秩序,而天道的主宰是北斗星。

北斗星君是人格化的星神,《北斗星君图》上,北斗车以云为车轮,北斗星君侧身坐在车上,手指前方,龙凤相伴 正在接受朝拜,体现了其天上、人间的主宰地位。

四种纹瓦当 汉(前 206—220年)

都城轴线的出现与范式完善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尤其是都城发展的历史进程,故有所谓“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的比喻。

玉三叉形器 新石器时代(约 10000 年前至公元前 21 世纪)

公元前3500年左右,中国的文明进程加速,国家雏形开始出现。约公元前3000年,多地相继进入初期国家阶段。

玉龙猪 新石器时代(约 10000 年前至公元前 21 世纪)

在中国上古的初期国家阶段,中轴线的元素渐次出现;曹魏时期的邺城出现最早的中轴线建筑群,又经隋唐宋辽金时代的演变,历数千年的聚落、城市、都城建设实践为元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

秦汉是中国历史上中央集权制国家的形成时期,都城作为政治权力的中心,具有强烈的象征性和唯一性。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

秦汉时期的都城建设特点表现为:进一步模仿天象布局,儒家地位的提升使礼制观念在建筑中进一步深化,如建筑命名的儒家化倾向,宫殿位于南部、市里位于北部的前朝后市的大体格局,宫殿内部前朝后寝的格局,南郊祭天礼制理念的体现等。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

中国古代都城的中轴线经历了一个长期衍化的过程,一般由宫苑、礼仪祭祀建筑、城市管理设施及其之间的城市空间等构成。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

明代前期,建都地点曾几经迁变。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即皇帝位,以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为都。次年,朱元璋又下诏以祖籍地临濠(今安徽凤阳)为中都,至洪武八年罢中都。其后方开始大规模改建应天府的大内宫殿,洪武十一年改称南京为“京师”。

洪武京城图志

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元年(1403)以北平为北京,从永乐四年开始陆续兴修城垣、宫殿、衙署、坛庙等。

永乐十八年,明朝正式迁都北京,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从此以后,明清两代都以北京为京师。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

明南京为外城、京城、皇城、宫城四重城结构,明北京城以南京城为蓝本,南京城的格局对北京城中轴线的拓展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北京中轴线参照古人“面朝后市 ,左祖右社”对称布局为核心的理想都城范式进行规划、建设和完善。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

自金海陵王于1153年迁都燕京(称中都)以来,北京作为首都已有870年的历史。

值北京建都870年之际,首都博物馆举办了“纪念北京建都870年辉煌中轴”特展。

看完这个特展有一个多月了,一直拖沓着没有整理。刚刚在首都博物馆GZH上看到“辉煌中轴”展入选2023年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展览推介项目名单后,决定立刻抓紧时间整理成文,让更多朋友看到这一“超赞”展览。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

展览分“壮美中轴、文化中轴、永恒中轴”三大部分。

进入展厅,左手边首先看到的是一个大型沙盘,恢弘大气,配合着灯光变换,帝都中轴之美令人震撼。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

《周礼·考工记》中“匠人建国”部分对都城建设中利用槷表定方位的记载。

大意是:把日出和日没时槷表影与圆周(表为圆心)相交的两点记下来,这两点连接起来就是东西方向。还要在白天参照正午时的槷表影,夜间参照北极星,以得到更加准确的东西方向。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

由立表测影产生的“中”,引申出三个对中轴线影响深远的内涵——

测影用表所居的位置在中央,确定中央的位置成为测量工作的基点,从而使空间上的“居中”获得普遍的文化意义。

立表测量以校正表的垂直为前提,由此获得“中正(直)”的意义,从而影响着中庸哲学观。

表所居的位置在中央,又处于中正的状态,这个位置与上下四方不偏不倚,最为和谐,“中”就意味着“和”,由此引申出“中和”的意义。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

传统中轴线是强调秩序和等级的城市空间综合体,其形成与都城规划、单一功能建筑群与空间、文化理念以及工程技术等方面密切相关。

《史记·夏本纪》中有关于子居中而治的论述

不同时代的都城规划理念、功能建筑群与空间的设置、工程技术水平、自然地理条件等皆不尽相同。经过漫长的各历史时代的积淀,最终创造出元明清北京中轴线这一古都规划与营造的巅峰之作。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

因而北京中轴线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传统都城中轴线,其规模、格局与文化内涵堪称中国理想都城规划范式。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

元大都时期,初步确立了北京中轴线的位置,中轴的基本形态也从那时开始形成。

中轴线南起北京中轴以国家礼仪文化为核心,将皇家宫苑、礼仪祭祀、国家庆典的仪式性空间,与城市管理设施、商业街市等多元的功能空间串联起来,与老城形成了相互依存、互为支撑的格局。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

明朝对北京的内城和外城进行了新的建设,北京中轴线的整体格局基本定型——南起永定门,北至钟鼓楼,直线距离长约7.8公里。

自外城永定门,经内城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穿过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宫、坤宁宫、神武门,越过万岁山万春亭,寿皇殿、鼓楼,直抵钟楼的中心点。这条中轴线连着四重城,即外城、内城、皇城和紫禁城,好似北京城的脊梁,鲜明地突出了九重宫阙的位置,体现封建帝王居天下之中“唯我独尊”的思想。

正阳门正脊上银质压胜宝盒

明代寿皇殿位于景山东北,是皇家游幸休憩之地。清初,景山寿皇殿用作考察臣下射箭技艺的场所。康熙帝去世后,曾暂厝梓宫于此,后用于供奉帝后圣像。

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帝仿圆明园安佑宫的形制,移建寿皇殿于景山北部,继续作为其类似太庙的祭祀祖先的场所。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

乾隆帝在碑记中特别强调,移建后的寿皇殿解决了“未择山向之正偏”的缺憾,刻意做到“中峰正午”。

这表明乾隆帝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中轴线意识,对景山区域的局部加以调整与完善,进一步丰富和强化了中轴线的景观秩序。

乾隆帝御制《皇都篇》碑文拓片

《皇都篇》为乾隆帝御制杂言诗,主要描述北京自唐虞以来的历史沿革和在本朝富庶兴盛景象。

其中“惟彼陶唐此冀方,上应帝车曰开阳”句,大意是说陶唐氏(帝尧)开辟的北方地区以北京为中心,上方正对着北斗七星中的开阳星位置,这意味着北京居于“土中”,符合作为帝都的条件。

中轴线上的光绪帝大婚典礼示意图

中轴线上的光绪帝大婚典礼示意图

中轴线上的光绪帝大婚典礼示意图

1912-1977年间,天安门广场的规划和建设进一步延续和加强了以中轴线居中、对称的规划格局。

北京申办1990年亚运会成功后,中轴路向北延伸至三环,命名为北辰路。申奥成功后,中轴线再次向北延长,成为奥林匹克公园的轴线。

纪念北京建都870年“辉煌中轴”展

2011年6月,中国第六个文化遗产日之际,北京中轴线申遗文物工程正式启动。

2022年4月,北京中轴线申遗文本正式上报国家文物局。

2022年8月,国家文物局已确定推荐“北京中轴线”作为我国2024年世界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预祝“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

纪念北京建都870周年“辉煌中轴”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京城龙脉
北京传统中轴线文化价值研究——“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
北京中轴线:看得见、摸得着的文化脊梁
北京中轴线,担得起“全世界最伟大”
中国最理想的都城秩序,为什么是这里?
《北京》中轴线上的景山公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