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语言如何失去声音到线条如何改变表达,世界就是一团理不开的线

言语和歌曲的区别是什么?这个貌似简单的问题,在经过一番深刻的分析之后,你会发现它与人类思想和文化的演变关系如此之深。

当我们听音乐的时,我们关注的是声音本身,而这种声音的意义,要从它能唤起的我们心中的感受中来找。

而当我们听到言语时,我们要透过声音去寻找它背后隐藏的意义,而非关注声音本身。

根据以上的描述,《线的文化史》的作者蒂姆·英戈尔德得出的结论是,音乐的本质是声音,而语言是无声的。

但是,言语和音乐的区别原本不是这么划分的。

在古典时代,柏拉图认为,音乐是由歌词、和声与节奏组成的。音乐的本质是一种语言艺术,去掉歌词的音乐是无意义的,因此,词语的意义反映在它的音响上。

中世纪时的教堂音乐,大多以朗诵式风格来演唱,人们关注的不是喉咙中发出的声音本身,而是那些发出音响的词语。

但是现代人却试图努力将言语和音乐区分开来。

蒂姆·英戈尔德在《线的文化史》中引用当代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的观点,如果词语被融入音乐,它们就不再是词语,它们不再属于语言;而当音响屈从于语言表达,它的音乐性就会受到损害。

作者再次提出自己的疑问:歌曲的音乐性是如何从它的语言成分转移到旋律和节奏上的?而音响又是如何被从语言中去除的?

作者在这里又引用了沃尔特·翁的观点来解释这个问题。当我们观察书面词语时,这些词语变成了包含某种具体含义的对象,而脱离了它的发音。

但是对于那些完全不会书写的人来说,词语就是声音本身,而不是将听到的声音转为可视化的文字,再去理解文字背后包含的意义。

因此,如果去掉文字,语言和歌曲是不能区分开的,声音就是意义。

但是,问题又出现了。如果按照上面的说法,语言和音乐的区分是从书写的诞生开始的;但实际上,很多证据表明,语言和音乐的区分是从书写的消亡开始的。

在有文字的大部分时间里,音乐与语言是没有被拆分开来的,音乐是一门语言艺术,书面词语也是一种书面音乐。

作者提出,如何区分手迹和乐谱呢?

关于这个问题,哲学家纳尔逊·古德曼认为:乐谱是由记号构成的,而且定义了作品;文学手迹既是由记号构成的,其本身又是作品。

从这个观点引申来看,作家和作曲家都在纸的表面上留下记号,作家留下的记号被我们识别为词语,把我们引向它代表的思想或概念;作曲家留下的记号被识别为音符,把我们引向音高和节奏,即声音本身。

但是在很多场合,语言和音乐是不能这么严格划分的。

如果手迹是为戏剧表演而写,那么它到底算不算乐谱的一种呢?

就戏剧作品而言,作品当然不在于手迹本身,而在于按照手迹做出的表演。

同样的道理,那些专为朗诵而写的诗歌也是如此,它既是语言也是音乐。

那么我们仍要继续探究,语言和音乐到底是在什么时候被彻底区分开来的呢?

作者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当我们阅读书写者手写的文本时,我们就像一个沿着地上的痕迹行走的旅行者,在行走的过程中,重构自己的旅程,直到到达目的地,才算真正找到了自己要走的路。

而当我们阅读印刷品时,就像是借助地图或导航旅行,在出发前就已经规划好了路线,因此这段旅行只不过是对设计好的图表的一种解释。

因此作者认为,在语言失去音响方面,就是从文字失去了书写者对线条的刻画开始的。

我们在阅读印刷品时,文字只代表它背后拥有的含义,而与它的发音无关了。就如同地图中的世界,失去了行走的探索者一样。

《线的文化史》这本书的作者,从语言与音乐的区别开始探讨,联想到线与表面之间的关系。对于书写的文本和印刷的文本而言,纸的表面可能是一样的,但上面的线条是如何形成的,对于我们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人类的历史,也许可以从痕迹、线缕和表面的方面去理解。

就这样,蒂姆·英戈尔德为我们展开了一种全新的理解世界的方式:由人们书写的线条出发,扩展到整个人类世界。

我们的世界不是由物组成,而是由线组成的。如何去理解这些表达文化的线条、人类生存的痕迹、人与人之间交往的线条、表达艺术的线条、人类迁徙的线条……将是《线的文化史》这本书要告诉我们的内容。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们再来看这个世界,也许就会有一个全新的视角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皮扎尼克访谈:“我只是来看看这个花园”
中国文化史(十九)
《线条的世界:中国书法文化史》
30种常用音乐记号
诗人湖畔烟树论诗
读诗丨皮扎尼克诗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