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京城古刹敕赐妙应禅林——妙应白塔寺

京城古刹妙应寺内“敕建释迦舍利灵通宝塔”是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也是北京城区现存唯一的元代建筑。

妙应寺原名“大圣寿万安寺”

史料记载,大圣寿万安寺白塔落成于1279年农历十月廿五,而白塔选址与辽寿昌年间修建的永安寺有关。

辽朝时,白塔所处位置位于辽南京城的北郊。

辽寿昌二年(1096年),这里建造有永安寺,寺内有一座供奉佛舍利以及香塔、佛经等佛教圣物的佛塔。

金末元初,永安寺毁于战火,舍利塔有幸保存了下来。

元至元八年(1271年)三月二十五日,忽必烈敕令打开永安寺舍利塔,并在原址兴建白塔。

据《圣旨特建释迦舍利灵通之塔碑文》的记载:“(至元八年三月二十五日)帝后阅之,愈加崇重。即迎其舍利,立斯宝塔……制度之巧,古今罕有。”

传说,当时忽必烈听闻辽永安寺旧塔附近屡见夜放奇光,于是亲自勘察,在元至元八年(1271年),打开旧塔后,发现地宫内有20颗舍利子和“至元通宝”铜钱。

为达到“保大业之隆昌”的目的,忽必烈敕令在这座辽塔旧址的基础上重新建造一座喇嘛塔,由当时入仕元朝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

元至元八年(1271年)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历时八年,白塔终于建成。

白塔塔身全高50.9米,由塔基、塔身、相轮、华盖和塔刹组成。

塔基为3层方形的须弥座,面积为810平方米,分为3层。塔身为直径18.4米的巨型覆钵,上面加有7道铁箍,使塔身非常坚固。

塔身之上的13层相轮又名十三天,呈圆锥体。顶端承托着圆形华盖,周边悬挂着36片花蛋流苏和36个铜制风铃。‍

华盖之上为一座小塔形的镏金塔刹,塔刹顶部还铸有精美相轮。

白塔建成后,忽必烈亲自前往瞻礼,并以白塔为中心向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各射一箭界定范围,敕建寺院。

据推算,一箭大约为200米,正好是山门到白塔的距离,以此计算,元代寺院占地约16万平方米,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初具规模,赐名“大圣寿万安寺”

“大圣寿万安寺”建造格局特点是寺院围着塔建,塔在最中间。忽必烈去世后,白塔两侧曾建神御殿(影堂)——世祖影堂于殿西,裕宗影堂于殿东——以供祭拜。

元成宗时,寺内香火极为旺盛,在元贞元年(1295年)由皇帝亲自主持的一场“国祭日”佛事活动中,参加者竟达七万之众,堪称是白塔寺发展的最鼎盛时期。

可惜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的一场特大雷火,烧毁了寺院所有的殿堂,唯有白塔幸免于难。

明天顺元年(1457年),明英宗下令重修寺院,并赐名为“妙应寺”

明代重建的妙应寺,占地面积约1.3万平方米,仅为元代的八分之一,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圣寿万安寺被雷火焚毁的65年后,宣宗曾下令在白塔西部和北部的原寺院旧址及其他区域修建了一座道教大观——朝天宫。

重建的妙应寺按照汉传佛教的规制建造了包括山门、钟鼓楼、四重进殿、塔院、东西伽蓝殿和配殿、方丈院、藏经殿等建筑,形成了中轴对称,塔在最后的格局,这种格局一直延续至今。

山门

现如今的山门、钟鼓楼是1998年复建的,基本保持了原始建筑风貌。

勅赐妙应禅林

山门面阔三间,两边有八字形影壁(又称撇山影壁),大门上方有“敕赐妙应禅林”的石刻横匾。

天王殿

天王殿是白塔妙应寺中轴线上第一座大殿,殿宇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歇山顶,殿内供奉铜铸弥勒佛。

经幢

大觉宝殿前广场上有一对经幢,中间悬挂五色经幡,幢身由五张经过特殊处理的牦牛皮包裹。

元代石狮

元代石狮

宝殿前的这对石狮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东城区麒麟碑胡同迁移至此的元代石狮。

雄狮在西,雌狮在东的摆放方式极为罕见,是元代礼仪文化“以右为尊”的体现。

大觉宝殿

大觉宝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无殿顶,曾供奉三世佛,现为展厅。

明嘉靖元年铁香炉

明嘉靖元年铁香炉

明嘉靖元年铁香炉

明嘉靖元年铁香炉。

七佛宝殿

七佛宝殿为明代建筑,是寺内最大的殿宇,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庑殿顶,因殿内原有七尊铜鎏金佛像而得名,现在陈列的是重塑的元代三世佛。

殿顶中心排列有三座藻井,周围是用梵文六字真言装饰的天花。每座藻井中心有一条贴金立体盘龙,外围有贴金八龙十二凤,整个藻井中共有九龙十二凤。

具六神通

三世佛殿(具六神通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歇山顶,殿内供奉有清朝木雕三世佛像,“具六神通”匾额为乾隆御笔亲题。

明成化元年(1465年),皇帝敕命在白塔周围加增108座铁灯;

明弘治十八年(1505年),司设监太监王敬进出资修缮寺院,并在七佛宝殿主梁脊枋架上留下沥粉贴金题记——“大明弘治乙丑年孟冬辛未吉时前总镇两广司设监王敬盖造”

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年),万历皇帝母亲李太后颁发懿旨,重建“灵通万寿宝塔天盘绶带”。

清及民国时期,寺院又进行过多次维修,康熙帝、乾隆帝都有御笔亲题的重修碑文。

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重修妙应寺与白塔,并立碑分别记寺与塔之修缮事。

乾隆御笔《心经》

清乾隆十八年(1753年),大修妙应寺和白塔,并奉置御笔《心经》、藏文《尊胜咒》和清代《龙藏》全套等佛物于塔刹部位,作为镇塔之宝。

1976年唐山大地震把塔刹震歪,1978年对白塔进行了维修加固。

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存留在高塔顶部鎏金小境内的大藏经、木雕观世音像、补花袈裟、五佛冠、乾隆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铜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长寿佛等。

坊间流传“先有白塔,后有白塔寺”,的确不假。

按照修建年代计算,白塔距今有740余年的历史,寺院中路主要建筑距今有近520年历史,虽然这其中受火灾、战乱等种种因素影响,但白塔历经风雨、始终屹立不倒,成为中国现存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喇嘛塔,也是北京城区现存唯一的元代建筑。

从院外进入白塔寺需要下很多级台阶,有朋友不解,咨询了工作人员。

原来,院外的马路经过上百年的修建一直在加高,而院内陆表始终保持初始状态,最终造成院内外地表产生了近两米的落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北京妙应寺(组图)
北京西城白塔寺
名胜|北京·白塔寺
北京老城故事丨阿尼哥匠心建白塔
北京白塔寺:华夏文明兴衰的历史见证
白塔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