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铁血北朝2:鲜卑人的困惑,我是谁?我从哪里来?

  

鲜卑族,这是一个颇具神秘色彩的民族。


对于今天的人们而言,鲜卑族这个古老的民族显得既熟悉又陌生,这两个词似乎很矛盾,但如果我们仔细考究鲜卑族的历史,会发现这两个词是非常贴切的。


说熟悉,是因为早在几十年前,著名武侠作家金庸先生就在他的小说里提到了鲜卑这个神秘的民族。在他的代表作《天龙八部》里,他写到了居住在姑苏城西三十里外参合庄的慕容世家,这个慕容世家就是鲜卑族的后裔。


后来随着金庸小说风靡大陆,他书中的人物角色得以为人们所熟知。慕容龙城、慕容博、慕容复这些角色都是那个曾经令整个北方都为之颤抖的鲜卑族的子孙,就连他们居住的参合庄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含义。


这参合庄的名字来源于鲜卑族历史上一次惨烈的内战,那就是鲜卑慕容部和鲜卑拓跋部之间爆发的参合陂之战,这是十六国时期一场著名的经典战例。


此战,慕容部惨败,折损八万精兵,元气大伤,这也成为慕容氏子孙永远的噩梦和奇耻大辱。



把自己的宅院取名参合庄似乎是慕容龙城在提醒自己的子孙,要牢记参合陂之战的耻辱,为复国大业而卧薪尝胆不懈努力。

相信当年很多人都是从金庸先生的小说里了解到了鲜卑族的往事,至少大家的脑海里从此都留下了这个神秘民族的身影。

但话说回来,其实鲜卑这个民族对于我们大部分人而言,还是非常陌生的。毕竟不论是知名度,还是时间,或是和现代的关系,它都是很不起眼的。


论知名度,它无法和匈奴、突厥、契丹、蒙古、满洲等炙手可热的民族相提并论;论时间吧,它活跃的时间距今已有1500多年,离今天的我们实在太过于遥远了。


有人可能会说,那匈奴不是比它更遥远嘛。


匈奴是比鲜卑距今更遥远,更古老,但匈奴因为和汉朝的四百年恩怨纠葛太出名,被各类影视作品没少演绎。因此它的知名度反而比后起之秀的鲜卑要大很多。


最后就是和现代的关系。


鲜卑是一个悲催的民族,在今天的56个民族里已经找不到鲜卑族的名字了。它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彻底和汉族融合到一起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完全分不清谁是谁了。


通过基因研究对比,今天的研究人员发现,东北的锡伯族血缘居然和一千年前的鲜卑族最接近,而且你念念这两个族名:锡伯、鲜卑。


是不是有种很相似的感觉呢?


当然这个问题涉及到古生物学、基因学、遗传学、民族学等专业领域,我们这里就不过多深入了。


那么,鲜卑族究竟是一个怎样的民族呢?


有一点可以肯定,鲜卑族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活跃在北方草原上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也是继匈奴族之后又一个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少数民族。


鲜卑族的起源时间已经很难考证了,只能确定它们兴起于东北的白山黑水之间。

“统幽都之北,广漠之野。”——《魏书·序纪》


这里的“幽都”指的就是今天的北京,北京之北,广袤无垠的原野,自然就是今天的东北黑土地了。

兴起之初的漫长时光里,它们过着最原始的游牧生活,住在天然形成的山洞里,靠捕鱼狩猎为生,没有自己的文字,部落里的重大事件完全靠口口相传,完全是那种结绳记事的原始社会状态。

“不为文字,刻木纪契而已。世事远近,人相传授,如史官之记录焉。”——《魏书·序纪》

由于没有自己的民族文字,导致当时没有流传下来多少有价值的记载。后来鲜卑族入主中原建立王朝后,才发现他们对自己民族的历史完全是一片空白,对于民族兴起之初的那段历史更是完全说不明白,只能靠神话传说凑数。



鲜卑族生活的大兴安岭距离中原王朝千里之遥,在唐朝以前,中原王朝的疆域从来没有扩张到那里去,最多也就止步于辽河流域。而早期的鲜卑族也非常低调,躲在东北深山老林的山洞里围着篝火烤肉吃,一直没有和中原王朝发生来往。

“而始均之裔,不交南夏,是以载籍无闻焉。”——《魏书·序纪》

鲜卑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原王朝的史书里,是在东汉时期。


那会儿,鲜卑已经南迁到了阴山一带,他们追随大哥匈奴出兵骚扰东汉边境,这才为东汉朝廷所知。从此以后,鲜卑的名字开始频繁出现在中原王朝的史书中,并很快取代了大哥匈奴的地位,成为北方最活跃的游牧民族。
从这时起,鲜卑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并深刻影响改变了后面六百年的历史进程。
从东汉时期进入中原王朝视线,到唐朝中期以后彻底融入中华民族大家庭,鲜卑的历史贯穿了整个魏晋南北朝时期。
可以说想了解魏晋南北朝,鲜卑是绕不过去的必修课,我们无法忽视这个民族的影响力。



关于鲜卑族的起源,目前尚无权威定论,但基本上都认同由北方游牧民族发展而来。
目前主要有四种说法:


东胡说①、东夷说②、山戎说③、逃亡汉人说④

这其中“东胡说”占主流地位,众多史书都持此观点,例如《后汉书》、《三国志》以及《晋书》等正史都认同这一观点。⑤

东胡源于犬戎,是活跃在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游牧民族。秦汉时受到崛起的匈奴压制,在西汉初年被匈奴击败分裂为乌桓、鲜卑两部,各据乌桓山、鲜卑山为生,族名也由此而来。⑥

汉武帝时迁乌桓于上谷(今河北怀来)、渔阳(今北京怀柔)、右北平(今内蒙古宁城)、辽西(今辽宁义县)和辽东(今辽宁辽阳)五郡塞外。


乌桓南迁后,生活在大兴安岭腹地的鲜卑族趁机南下进入乌桓故地的饶乐水(今内蒙古呼伦湖)流域。

东汉建武二十一年(45年),当时的鲜卑追随大哥匈奴骚扰边境,这才开始进入汉朝的视野,挤上历史舞台⑦。


《魏书》简略记载了鲜卑族的起家史,虽然神话传说色彩很浓厚,但毕竟是现存最原始的史料,还是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关于鲜卑族的渊源,《魏书》言之凿凿称鲜卑为黄帝后裔,咱可不是什么夷狄,也是如假包换的炎黄子孙嘛。书中一本正经地说黄帝有个孙子(没说是谁)被封到北方,国内有座大鲜卑山,后世子孙遂以鲜卑为号⑧。


黄帝究竟有没有这么个不受待见的孙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个民族吃定黄帝了,不但认了祖宗,甚至连姓氏都源自黄帝。

黄帝以土德王,北俗以土为拓,谓后为跋,故以为氏。——《魏书·序纪》

以上的记载就是拓跋氏姓氏的由来,虽然颇有点牵强附会,但关于鲜卑的史料仅此一家,你爱信不信,反正你找不到旁证。

这里需要说明一点,由于《魏书》记载的是北魏的国史,而北魏又是鲜卑族里的拓跋部建立的,故而在《魏书》中是把鲜卑和拓跋部画上等号的。似乎拓跋部就是鲜卑,鲜卑就是拓跋部,这是不准确的。
实际上,鲜卑是一个庞大的民族,它由若干部落组成。拓跋部只是其中之一,除此之外,还有前面提到的慕容部,以及后面还会提到的贺兰部、独孤部、段部、宇文部、乞伏部、秃发部、吐谷浑部.......
总而言之,言而总之,这就是一锅大杂烩,怎么乱怎么烩。

拓跋部的先祖叫始均,曾在上古贤君尧手下为官,后来打了胜仗受到奖励,分封于北地。从尧舜禹三代一直到秦汉,拓跋部都很低调,山戎强大就做山戎小弟,匈奴崛起就当匈奴马仔。山戎匈奴都不是善茬,连年侵扰中原,拓跋部却从不掺和。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拓跋部整整沉默了六十七世,波澜不惊宛如一潭死水,泛不起一丝涟漪。

直到一个名叫拓跋毛的首领即位后,终于忍不住往水坑里扔了一颗石头,溅起了几朵黑色的水花。拓跋毛不甘心像前面六十七位祖先那样,他要向世界证明他来过,折腾过。
于是他率领部众踏上了征服世界的漫漫征途。

史书描述道:

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威振北方,莫不率服。崩。——《魏书·序纪》

首战告捷,旗开得胜,开了个好头,可喜可贺。
不过拓跋毛喝完庆功酒没多久就死了,最后的“崩”字用得妙不可言。

拓跋毛虽然英年早逝,但他的打拼为拓跋部后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一点看,他的贡献是值得肯定的。

又过了五代,到了首领拓跋推寅时,正值汉武帝击败匈奴,将乌桓部族南迁,推寅趁机带领族人进入乌桓故地。《魏书》记载推寅带领族人离开大兴安岭,南迁大泽,这里的泽就是指湖泊。


一个很大的湖,方圆千余里,烟波浩渺,非常宽阔。
按照推寅等人的南迁路线来看,这个大泽可能就是呼伦湖。
推寅等人在湖边短暂修整后决定继续南迁。
按说湖边水草丰美,正是安家落户的好地方,为何放弃这么好的地方,继续往南走呢?
《魏书》里谈到了这个问题,说这个大泽附近土地苍茫辽阔,地势低洼潮湿,由于湿度太大,经常见不到太阳,天天云雾缭绕,而且还存在洪灾的隐患。

也许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点,推寅才决定继续南迁。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推寅准备继续上路时,他突然病倒了,不久便撒手人寰了。
首领病死,拓跋部的南迁计划被迫搁浅。

时光悠悠,又过了七代首领,到了首领拓跋邻在位时再次生出了南迁的念头,可能呼伦湖那里确实不适合长期生活吧。


不过当时拓跋邻年事已高,心有余力不足,无法带领族人勇敢迈出那一步了。于是他把儿子诘汾叫来嘱咐他带领族人继续往南走,把振兴部落的希望寄托在了他身上。


诘汾继承了父亲的汗位后兑现了诺言,带领族人告别呼伦湖,踏上了继续南下的征途。


他们沿着大兴安岭山麓进入匈奴故地,千辛万苦抵达阴山脚下,这是拓跋部的第二次南迁。

到达匈奴故地后不久,诘汾传位于儿子力微,薪火相传的节奏。
此时的拓跋部初来乍到,立足未稳,经常受到周边民族的攻击,力微带领族人艰苦奋斗,硬是在强手如林的塞外草原上闯出了一片天地。在拓跋部历史上,力微是个举足轻重的杰出领袖,在位长达58年,为拓跋部入主中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北魏建国后追尊力微为始祖神元皇帝,是为祖字辈里第一人,就是说追尊皇帝从力微这里开始,他是始祖。

就在力微即位的那一年,遥远的中原汉地发生了一件大事,力微的心瞬间澎湃起来,他知道接下来他该做什么了。



注释:
①见范晔《后汉书》、陈寿《三国志》、房玄龄《晋书》
②见韦昭《国语·晋语》
③见《史记集解》:山戎,北狄,盖今鲜卑。
④见《史记索隐》:秦筑长城,徙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鲜卑山,引以为号。
⑤见《后汉书·乌桓鲜卑列传》:鲜卑者,亦东胡之支也,别依鲜卑山,故因号焉。
  见《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鲜卑即古所谓东胡也。
  见《晋书·慕容廆传》: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
⑥见《魏书·序纪》: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
⑦见《后汉书·光武帝纪》:秋,鲜卑寇辽东,辽东太守祭彤大破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鲜卑的故事(四十二)秃发鲜卑
【野史推荐】神奇的北魏:大佛不放手中刀
鲜卑篇(七)鲜卑拓跋
宇文氏东迁时间及与拓跋鲜卑的关系
转:拓跋鲜卑
北魏王朝:一路走来,一路融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