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世而亡:教科书式败家“皇二代”是如何坑爹的

昨天我们讲了刘知远短暂的皇帝生涯,死后将尚不稳固的江山丢给了次子刘承佑,刘承佑此时还是个毛头小子,根本没有治理国家的经验,只有满腔热血,一心想做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很快便闯出了大祸。

乾佑元年(948年)二十七,

年味还很浓郁,刘知远却已经不行了,再也看不到御花园里早春的桃花,就在这一天撒手而去。死后,苏逢吉等人秘不发丧,一直到二月才公布死讯,火线将刘承佑封为周王(真有先见之明,难怪后来郭威造反成功,原来连国号都有人给他准备好了。)然后马不停蹄地宣读遗诏,刘承佑匆匆登基。在万岁殿正式面见大臣们,尊生母李氏为皇太后。

接下来就是笼络人心,一是笼络民心,颁布大赦令。二呢,是笼络官心,大肆封赏先朝老臣和军中大佬们。

鄴都留守、太尉、中书令、临清王高行周进封鄴王;

北京留守、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刘崇(刘知远弟弟,北汉的开创者),领宋州节度使兼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史宏肇,并加检校太师、兼侍中;

河中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李守贞加守太傅,进封鲁国公;

襄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中书令、虢国公安审琦加守太保,进封齐国公;

兗州节度使、检校太师、兼侍中、岐国公符彦卿(又是他,真成政治不倒翁了)加兼中书令,进封魏国公;

许州节度使兼侍卫亲军副都指挥使、检校太尉、同平章事刘信(刘知远弟弟)加检校太师。

尽管刘承佑即位之初做了一些积极工作,但朝廷内外的争权夺利不但没有平息,反而愈演愈烈。

中书侍郎兼户部尚书、平章事李涛和杨邠、郭威等人把持的枢密院的矛盾不是一天两天了,自从杨邠成了托孤大臣后,更加不可一世,飞扬跋扈,当时中书省在苏逢吉手里,每当有不利于杨邠的人事任免时,总是被杨邠阻挠,李涛愤愤不平。(时苏逢吉等在中书,枢密使杨邠、副枢密使郭威等,权势甚盛,中书每有除授,多为邠等所抑。)-----《旧五代史》

李涛愤愤不平,于是扭脸给李太后上了一折,要求将杨邠赶出京城,外放藩镇去,枢密院的差事应该交由苏逢吉等人办。(涛不平之,因上疏请出邠等,以籓镇授之,枢密之务,宜委逢吉、禹珪。)-----《旧五代史》

折子还没送到宫里,消息灵通的杨邠等人已经抢先一步,跑到太后面前反咬一口,哭诉李涛种种不法之事,李太后大怒,将李涛罢免,赶出京城。(疏入,邠等知之,乃见太后泣诉其事,太后怒,涛由是获谴。)------《旧五代史》

朝堂上乱成一锅粥还是小事,毕竟是一帮文人打口水仗,可朝堂外面的乱子就不是小事了。就在李涛被罢免不久,刚刚被封为鲁国公的河中节度使李守贞公开造反了。消息传来,满朝皆惊,五代那年头军人造反跟吃饭喝水似得,按说都见怪不怪了,为什么还如此震惊呢?

原来这和李守贞的老巢地理位置有关。

河中节度使,驻地河中府,在唐代叫蒲州,就是今天的山西运城市永济县蒲州镇。这个位置大致位于黄河的“几”字形向东拐的那个拐角里,战略位置极其重要。隔着黄河和三门峡、潼关相对。一旦李守贞渡过黄河,切断长安和洛阳的联系,再占据洛阳,全力东进,开封根本无险可守。更要命的是凤翔那边的王景崇正和后蜀打仗,如果李守贞南下洛阳,将断绝凤翔和开封的联系。后果不堪设想。

“皇二代”刘承佑闻报……没有惊慌,而是高兴极了,太棒了,终于可以让我露一手了。

他早盼着这一天,终于可以驰骋沙场,为自己捞一点军功,也好堵住那些大臣的嘴。最重要的是想给当时掌握军权的枢密副使郭威一个警告,让他规矩点。我刘承佑才是汉军的最高统帅。

等他打定主意后,一帮大臣跑来建议派郭威出兵平叛。

刘承佑当然清楚派郭威出马,很容易就能搞定李守贞,可他就是不答应,郭威的军功已经够大了,我不能再助长他的嚣张气焰了,想到这里,刘承佑拒绝了派遣郭威的建议,而是选了三个名不见经传的将领白文珂、郭从义和常思出兵讨逆,大臣们搞不懂皇帝在想什么,放着大将不用,偏偏派俩无名之辈去送死?什么意思?大臣们纷纷摇头,知道此战胜算不大。

大军出征后,刘承佑命令杨邠接替了李涛的职务,把郭威转正,当了枢密使,当神供起来,实际上打算剥夺他的军权。所以才偏偏不派他出征。

政府军从三月一直打到八月,小小的河中城纹丝不动,白文珂、郭从义和常思使出吃奶的气也攻不破城,看着李守贞那老小子在城头活蹦乱跳,不时的还发表几篇文告,告诉其他节度使,嗨,老哥几个,我老李依然健在,吃嘛嘛香,活的有滋有味。三人垂头丧气,无奈之下,只得硬着头皮向朝廷请援。

陛下,我们无能,还是派郭威来吧。

刘承佑气得真想把三人揍一顿,真不给朕长脸,明知道是朕选择你们出征,却搞得如此灰头土脸,这不明摆着出朕的丑吗?

军情紧急,几乎所有人都把希望寄托在战神郭威身上,刘承佑扛不住了,终于放下面子亲自跑到郭威府上,去给郭威说好话:我可以麻烦你办件事吗?(吾欲烦公可乎?)

郭威不亢不卑的说:臣不敢请命,也不敢抗命,一切听从陛下吩咐。(臣不敢请,亦不敢辞,惟陛下命。)

好啦,有了这话,刘承佑心里的大石头落地了。

郭威率领大军浩浩荡荡的出征了。在路上遇到了一个流浪青年投军,郭威收他做了自己的亲兵,此人名叫赵匡胤,河中之战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战。

到了河中后,郭威下令筑城,做长期围困的打算。李守贞心里不爽了,每次城筑的差不多时就派人杀出去,一脚给踹了,反复玩了几次,每次回来都会死伤不少人马,就这样慢慢自己实力越来越削弱。郭威看准时机一鼓作气,攻破河中城,李守贞不愿屈服,全家自焚而死。

李守贞一死,另外两位反叛的军头赵思绾和王景崇很快便败下阵来,被郭威一个个收拾掉,王景崇也选择了李守贞的不归路,一把火把自己烧了。郭威凯旋回京后,朝廷商议封赏功臣,郭威谦让,说之所以取得最后的胜利,全靠朝中大臣的全力谋划,协调后勤补给,臣怎么敢独享功劳呢?(此皆居中大臣镇抚谋画之功也,臣安敢独擅其美乎!)

刘承佑觉得有理,于是封赏了史宏肇与宰相、枢密使、三司使。

河中一战不但没有削减郭威的影响力,反而加强了他的威望和影响力,刘承佑懊恼不已,不久便又想出了一招,借口契丹南侵,将郭威打发到北疆守边去了。郭威苦笑一声,这小皇帝真难伺候呀。

刘承佑这几手露的都不怎么样,心里不爽,那几个托孤老臣又整天在他耳边唧唧歪歪,没完没了的说大道理,刘承佑抓狂了,年轻人就是年轻人,脑子一热,什么事都干得出来。他这一冲动不要紧,后汉的天都被他捅了个窟窿。

下面请听题除掉托孤老臣的最佳方法是什么?

这是个问题,换做其他皇帝估计会说出一大堆步骤和方法、计策,煞费苦心的冥思苦想。即使康熙那样的一代英主为了除鳌拜,还弄一帮勇士训练几个月。刘承佑对此不屑一顾,我说也太小儿科,太婆婆妈妈了吧。

刘承佑喜欢干脆、痛快、利索的处理方式。绝不拖泥带水,一次见效,绝不反弹。

乾佑三年(950年)

十一月的天已经进入深秋,越来越冷,这天一大早,枢密使杨邠、侍卫都指挥使史宏肇和三司使王章像往常一样早早的出门进宫上朝,刚走到广政殿附近时,殿里突然窜出几十个全副武装的勇士,二话不说,举刀就砍。可怜的三位官场老油条还没弄明白怎么回事,就被乱刀砍死在皇宫中。(是日平旦,甲士数十人由广政殿出,至东庑下,害邠等于阁内,死于乱刃之下)

那位说皇帝还能这么杀人?没见过吧,那就让你长长见识。

接下来马不停蹄地在京城展开大搜捕,和三人有关的人,统统一网打尽。史宏肇弟弟小底军都虞候宏朗、如京使甄彦奇、内常侍辛从审、杨邠子比部员外郎廷侃、右卫将军廷伟、右赞善大夫廷倚、王章侄右领卫将军旻、子婿户部员外郎张贻肃、枢密院副承宣郭颙、控鹤都虞候高进、侍卫都承局荆南金、三司都勾官柴训等无一幸免。

不久,枢密承旨聂文进急忙召集群臣,宣布杨邠、史宏肇、王章等人阴谋造反,危害社稷,刚才已经伏法,现在和大家共同庆贺。(杨邠、史宏肇、王章等同谋叛逆,欲危宗社,并斩之,与卿等同庆。)

安抚了文官后,还有武官,因为死者中有军方高官枢密使杨邠,难保军官们不会有二心,刘承佑亲自召见军官们,说史宏肇等人欺负朕年幼,把持大权,作威作福,飞扬跋扈,使你们心里很恐惧,今天朕为你们做主,以后不用再害怕了。

快刀斩乱麻,绝对的快刀斩乱麻,刘承佑实实在在的爽了一把,但他似乎没过瘾,于是派出密使,携带诏书前往澶州(今河南濮阳)、邺都(今河北临漳),要求澶州节度使李洪义杀掉侍卫步军都指挥使王殷,要求鄴都屯驻护圣左厢都指挥使郭崇、奉国左厢都指挥使曹英干掉枢密使郭威及宣徽使王峻。

还能说什么,这人得二到什么程度才能做出这样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

李洪义到底是爽快人,二话没说,扭头就出发了,找到王殷,连客套话都省了,直接从兜里往外掏东西,掏出了……

不是匕首,是密诏。

王殷大眼瞪小眼,半天没缓过来气,奶奶的,刘承佑,你小子也太狠了吧。

(澶州节度使李洪义受得密诏,知事不克,乃引使人见王殷)----《旧五代史》

王殷和李洪义决定拉郭威兄弟一把,大家都不容易嘛,于是派陈光穗带着密诏连夜赶往邺都,找到郭威,和他摊牌了,郭威兄弟,不是咱们不忠,实在是刘承佑那小子不知死活,怎么样,咱们干一票吧?反他娘的。

郭威不置可否,捧着圣旨,召集将领开会,悲痛欲绝地先告诉大家皇帝诏书到了,顺便讲了史宏肇等人的冤屈,然后对众人说:你们应当遵从圣旨,砍下我的脑袋,换取功名利禄。(汝等当奉行诏旨,断予首以报天子,自取功名。)

他手下的郭崇等人大呼:此事应该不是皇帝的意思,八成是李业那伙奸臣搞的鬼,如果朝廷大权被这些人窃取,国家怎能太平?我们愿意随将军入朝,昭雪冤屈。

于是将领们纷纷要求郭威进京铲除奸臣,重整朝纲。(于是将校等请威入朝,以除君侧之恶,共安天下。)——《旧五代史》

魏仁浦说将军有大功于朝廷,手握重兵,坐守重镇,被奸臣算计,怎么能坐以待毙呢?建议他把诛杀郭威的诏书做做手脚,改成诛杀将士,以此激怒将士。

果然,大家听说皇帝要处死他们,都愤怒了。一怒之下集体反水了,簇拥着郭威南下澶州,很快到达滑州(今河南滑县),节度使宋延渥开门迎降。

刘承佑这次再也高兴不起来,真慌了,急忙召集各地援军开赴前线堵截郭威。郭威可能不想一下子把脸皮撕破,便写了封信让刘承佑早先派来传旨的密使带回去。说明自己进京是为了说明情况,昭雪冤屈,同时阐明了铲除奸佞小人的意思。

刘承佑看了信,有点晕,聂文进、郭允明等人开始还建议刘承佑到澶州督战,一听说郭威已经到黄河北岸了,都晕了,(初议车驾幸澶州,及闻鄴兵已至河上,乃止,帝大惧。)

刘承佑这时才追悔莫及,对宰相窦贞固说:昨天的事实在是太草率了。(昨来之事,太草草耳!)

李业请求刘承佑拿出国库里的钱犒赏将士,重赏之下招募勇夫,宰相苏禹珪不同意,李业当着刘承佑的面,给宰相苏禹珪跪下,说:为了皇上,相公你就不要可惜那点钱了。(相公且为官家,莫惜府库。)

这才决定打开国库,搬出银子犒赏将士。就在刘承佑手忙脚乱地在城中发银子时,郭威士气高昂的造反大军已经到了和开封一河之隔的封丘(今河南封丘县)。

刘承佑沉不住气了,再次下诏各地节度使火速率兵勤王,最先到达的是泰宁军节度使慕容彦超。此人是沙陀人,刘知远的大将之一,勇猛无比,他的到来令刘承佑精神一振,毫不犹豫地将军事指挥权交给慕容彦超,希望他能一举荡平郭威逆贼。

(慕容彦超自镇驰至,帝遂以军旅之事委之。)---《旧五代史》

在一次军情讨论会上,大臣候益建议坚壁清野,必城固守。他说陛下乃天子,无敌于天下,不可轻易出兵,何况叛军的家属都在开封,陛下只需要闭城自守,叛军攻不破城,自然军心动摇,然后呢,我们再让家属们上城招降,郭威叛军必定土崩瓦解,不战而屈人之兵。

无论从什么角度看候益的建议都称得上万无一失的良策,只要守住开封,郭威毕竟是造反,心里发虚,等到各地援军赶到,相信郭威会死的很难看,下场不会比李守贞好多少。

可惜,慕容彦超觉得自己这位战神被候益侮辱了,有战神在此还谈什么闭城自守?战神心里非常不爽,指责候益老糊涂了,胆子越来越小,光出些懦夫用的馊主意,否决了候益的建议。他扭脸对刘承佑拍了胸脯:陛下不用忧虑,臣一定把贼首活捉回来!

慕容战神出宫后遇到聂文进,就向他打听叛军的情况,聂文进如实相告。

战神脑袋一下子大了,此时他的反应,史书只有三个字的记载:

彦超惧。-----《旧五代史》

战神怕了,紧跟着说了一句话:这是巨寇,不能轻视。(大是剧贼,不宜轻耳!)----《旧五代史》

可豪言壮语已经说了,刘承佑眼巴巴盼着他破贼的捷报呢,慕容彦超只好硬着头皮,在开封北郊的七里郊挖掘坑道固守。

第二天,刘承佑亲临军中劳军,鼓励将士们杀贼报国,慕容彦超打肿脸充胖子,吹嘘道:陛下在宫里没事,明天出来看臣杀贼。(官家宫中无事,明日再出,观臣破贼。)---《旧五代史》

刘承佑也想见识一下慕容战神的神勇风范,于是第二天再度到军营中观战。

汉军和叛军在刘子坡对峙,决定生死的时刻到了。宫里的李太后担心刘承佑的安全,便派人找到聂文进说:贼兵就在对面,一定要小心。

聂文进也拍了胸脯:有臣在,必定万无一失,就是有一百个郭威,也要活捉回来。

镜头回到战场。

只见慕容彦超率先发动攻击,汉军第一波冲锋开始,郭威命令何福进、王彦超、李筠等人率领骑兵从侧面反冲锋,两军陷入混战。没过几分钟,开始分流,汉军迅速南撤,叛军拼命追,慕容彦超拼命跑,第一次攻击失败,死了多少人呢?一百多人。

接下来的战场情况变化之快令观战的刘承佑瞬间晕了,先是他心爱的战神慕容彦超拼命冲出包围圈,带着十几个亲信,丢下皇帝,打马扬鞭,一溜烟,没影了。

然后是没了主帅的汉军彻底崩溃了,将士纷纷投降。

还是聂文进的脑子好使,见形势不妙,急忙保护刘承佑逃离战场,此时已经快黄昏了,刘承佑一行人惊慌失措,迷失了道路,这一夜,君臣几人是在野外度过的。

第二天一大早,刘承佑骑马跑回开封,在元化门下,城上的刘铢责问刘承佑的亲信:护驾兵马都哪儿去了?说完,命令弓箭手射那些随从,刘承佑也不敢进城了,和宰相苏逢吉、郭允明等人继续逃命,一直逃到开封西北郊一个小村庄,郭允明见大势已去,不愿意看到主子受辱,于是抽刀刺死刘承佑,时年二十岁。然后,郭允明和苏逢吉双双自杀。

同一天,郭威在众人簇拥下,从迎春门进入开封。老规矩,破城后,放开抢!

不这么,弟兄们哪有动力跟着大哥创业呢?咱们各取所需,江山、土地归大哥,金钱、女人归弟兄们。

(是日,周太祖自迎春门入,诸军大掠,烟火四发。)------《旧五代史》

郭威自己不抢,但也不制止军队抢,一直抢到第二天下午,临近黄昏时才下令禁止抢掠,抢红了眼的大兵哪里听得进去,依然有人在抢劫。郭威火了,派执法队杀了十几个乱兵,才止住了混乱局面。这场抢劫不但百姓遭殃,连很多官员也不幸遇难,这里面不排除有郭威铲除异己的打算。

很快,刘承佑的尸体找到了,郭威痛不欲生(心里怕是乐开了花)命人将棺材迁到太平宫,有人建议按照魏高贵乡公曹髦的例子,以公礼下葬。郭威不同意,流泪道我没有保护好陛下,以至于陛下遭歹人毒手,如果再贬低安葬规格,人们会怎么看我?(予颠沛之中,不能护卫至尊,以至于此,若又贬降,人谓我何!)----《旧五代史》

李太后也下诰列举了刘承佑的种种荒唐不法之事,大意是告诉天下人皇帝弄到如此结局,完全是咎由自取、自取灭亡,郭威起义师、诛奸佞,重振朝纲,是大功臣,有功于社稷。

然后就是要求大臣们讨论,尽快选出新皇帝,国不可一日无君嘛。

由于刘承佑无子,只能从刘知远的叔侄、儿子中选择。最合适的人选当属刘承佑的弟弟刘承勋,但这个刘承勋长年卧病在床,无法胜任皇帝的工作。大臣们只能另外再找,后来找到了刘知远弟弟刘崇的儿子徐州节度使刘赟,也就是刘承佑的堂弟。郭威为了表示重视,派五代第一政治不倒翁,前后伺候了十位皇帝的“十朝元老”冯道前往徐州迎接。

刘赟来京前的时间,暂由李太后临朝听政。

郭威的一系列做法令一起造反的兄弟们一头雾水,大哥这是唱的哪一出呀?

皇帝被我们逼死了,后汉只剩一个老太婆看家,这可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咱们冒着杀头的风险造反逼死了皇帝、洗劫了京城、杀了那么多官员,如今大哥反倒做起了后汉的忠臣,对李太后早请示晚汇报,还要迎立刘赟做新皇帝,一旦新皇帝登基,势必追究这次叛乱的责任,那时候,如果大哥把屎盆子扣到我们头上……..

这是什么节奏?要诛九族的节奏啊!他娘的,不干了。

大兵们愤怒了,军心极度不稳定,就在这个诡异的紧要关头,镇州(今河北石家庄)、邢州(今河北邢台)派人报告,契丹南侵,洺州(今河北永年)告急。

郭威第一时间报告李太后,征求同意后,郭威率大军北上抵御契丹。

这个剧情有没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十二月,顶着凛冽的寒风,大军开拔,渡河,向澶州(今河南濮阳)进发。进军速度非常慢,足足用了十几天才走到澶州,而就在几天前,还是这条路,他们只用了几天便冲到了开封城下,这似乎说明郭威并不急着赶到前线,之所以缓慢行军,似乎在等待什么。

到达澶州后,满腹狐疑、焦躁不安的大兵们终于爆发了,聚在一起交头接耳、议论纷纷。终于有人第一个跳出来了

大将何福进带领一帮人找到郭威,要求他登基称帝。还没等郭威说话,一帮狂热的大兵冲过来,围住郭威,二话不说就山呼万岁,呼声震天。一个大兵扯下黄色的军旗给郭威披上。

黄袍……不,是黄旗加身。

郭威又一次刷新了皇帝登基的模式。

在这场兵变的外景戏中,男主角郭威先是被大兵们强暴了一把,后又被一脚踹上贼船,一声“万岁”的欢呼声让他再无退路,只能被迫继续在造反的路上一路狂奔。

看来郭威好委屈啊。

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只怕郭威心里最清楚。

走完了过场,一帮从龙功臣簇拥着新皇帝郭威拔营返回开封,还是那条路,这次又快了,几天就回到了开封郊外驻扎待命。

郭威写了一封奏折派人送入开封,大家一问才知道是写给李太后的请罪折,大家都傻眼了

大哥,您是乐糊涂了吧

郭威完全不理会众人复杂的眼神。

折子里郭威解释自己是被将士逼迫才不得不登上帝位,特地向太后请罪。(威上章于太后,言为诸军所迫班师)---《旧五代史》

很快,太后的诰书到了,命郭威即监国位。

早先,枢密使王峻听说刘赟到了宋州(今河南商丘),又听到了澶州兵变的消息,于是派出郭崇带领700骑兵前去保护,郭崇对刘赟说:澶州发生兵变,我受命前来保护你,没有别的意思,又特别说明,郭威已经被拥立为新天子,天命已归,不可更改,希望刘赟知难而退,君子成人之美。

刘赟只能选择放弃。

不久,太后的诰书到了,别封刘赟为湘阴公,正式废除了他的即位资格。

几天后,新一年的元旦到了,但这一年不会再冠以乾佑四年的年号了,因为郭威在这一天正式称帝了,奉李太后为母,迁居西宫,上尊号昭圣太后,改国号周,这年八月停尸快一年的刘承佑终于下葬了,以帝礼葬于颖陵,位于刘知远睿陵西三公里处(今河南禹州市花石乡王桥村)。早年存有封土,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平整土地,封土被铲平,如今颖陵地面已经毫无痕迹可寻,变成了一片农田。

   郭威即位后不久便杀害了湘阴公刘赟,这一举动激怒了刘赟老爹,时任河东节度使的刘崇,接到噩耗后刘崇便马上在太原宣布称帝,国号依旧是汉,这也就是十国里唯一建国于北方的政权——北汉。说白了就是不承认郭威政权的合法性,告诉世人他才是后汉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为了最大限度孤立郭威政权,刘崇打出两大旗号,就是“杀子之仇”和“夺国之恨”,郭威老贼,你杀了我的儿子,夺了刘家的江山,我和你不共戴天!

从道义上看,北汉无疑是占据了道义制高点,郭威明显理亏。当然他也为此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几个儿子都被刘承佑杀害,而这也导致后来他临终时竟然没有合适的皇子可以继承皇位,只能传位于养子柴荣。终后周一朝,北汉始终是后周北方边境挥之不去的阴霾,两国这段恩怨一直持续到宋太宗时期才彻底终结,这也是后话了。

行文至此,想到史官最后对刘承佑盖棺定论的那番话,感觉非常中肯,就拿来做结束语吧。

史官感叹道刘承佑年纪轻轻便继承了父亲缔造的尚不稳固的天下,他既没有大禹、商汤那样的德行,身边的大臣也没有伊尹、吕太公那样的才能,想保住祖宗基业和江山社稷,是很困难的。剿灭三叛臣,只是暂时稳定了形势,贸然诛杀三位元老重臣,最后把自己弄得如此狼狈,自古断送祖宗江山社稷的人很多,但没有像刘承佑这么快的。哎!这都是主政者的失误,不是天命要这样。

   这话很有道理,不过“皇二代”刘承佑是听不到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个皇帝四娶寡妇、传位外姓,是赵匡胤的膜拜偶像
剑桥中国史宋代史 | 五代:重新独立:刘知远与后汉(947—950)
如果这是宋史--三百年的沧桑与疑问 (每天更新) 天涯帖子只看楼主 最新更新 帖子TXT小...
厚重濮阳之黄袍加身
赵匡胤的学习之路,只有3年的短命王朝,最终成了大宋的垫脚石
夜读|忍到忍无可忍,后周太祖郭威的生存之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