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翼远:心病不去,百病难除
    早在战国时期,神医扁鹊便明确提出过“六不治理论”。分别是:骄恣不论于理,一不治也;轻身重财,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适,三不治也;阴阳并,藏气不定,四不治也;形羸不能服药,五不治也;信巫不信医,六不治也”。

    扁鹊说“六不治之人”,几乎都是心性极重之人。心病不除,百病难消。人的正面心念可以祛病更快,而负面心念也可让药不起作用。为何?因为所有的治疗手段都是为了更好的调动身体的自愈能力,而自愈力的大小受到心态的巨大影响。所以无论是他疗还是养生自愈,都是“调心为上”。心存正念,充满信心,自然无往不利。

   心是一切的根源,无论养生还是治病。人的心长期处于怨、恨、恼、怒、烦等状态下,就如同在一个经常处于烟雾状态的房间里,屋子里的墙壁、物品等会更快地被污染、熏黑、甚至腐朽。在人体呢?这就是从心生出负面情绪,到能量低频,到显现在细胞、脏器、人体的看得见的疾病的过程。这就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一切疾病的根源都在于心,一切疾病都是心病。

  中国有句俗话:解铃还需系铃人,要想治愈一切疾病,唯有从心开始,心明了,包括肉身在内的整个世界就亮了,心好了,病就消了。列子是道家人物,相信人之身体只是臭皮囊——唯有得道之后,才可能称之为真人。道家认为,无论是修道还是得道,其实就是修心,而修心就是为了让“心”发生蜕变,从而可以实现脱胎换骨。而这种蜕变,其本质就是透过各种纷杂的表现看事物的本质,回归“本心”。

   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主宰人的思想和思维活动,这与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的思维活动不全在脑,而在于人的心灵的新发现相吻合。

  《黄帝内经》中“神”的概念十分丰富,心即神。《灵枢·本神》云:“两精相搏谓之神。”人之生源于父母之精,神在两精相合形成新生命体的同时也产生,即“形具而神生”。神是生命活力的集中体现,其存在与产生以形体为基础,由精、血、气化生,又统驭着精、血、气及脏腑经络的功能活动,是生命活动的主宰。

     针灸治病中,《黄帝内经》认为,“凡刺之真,必先治神”。故在临床中,医生必须先治其神,后调其气,使神气相随,手法形神合一,方能针刺得气取效。同时要求医生进针前,先调整自己的精神状态,专心致志,注意力集中在病人和毫针上,细心体察疾病的虚实,把握最佳诊治时机。无论针刺深浅、穴位远近,贯注针下,精神专一。同时也强调病人之神对于治疗的重要性。《素问·汤液醪醴论》云:“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治疗疾病要首先了解病人的思想动态和心理活动,使病人解除顾虑,心神安定,血气和,经气易至,见效快捷。施术过程中医生应当密切观察病人的神态及其对针灸的反应,通过控制病人精神的方法,使病人排除杂念,入静守神,引导经气直达病所。目为心神之使,通过医患眼神的交流,可达调整和控制病人神气,促进经气运行的目的。

    药王·孙思邈《大医精诚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提出治病首在治心,不治心的中医不是真正的中医。

​          分享让知识更有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养生保健知识【10】
《千金翼方》 > 卷第二十七·针灸中 心病第三
《千金翼方》_心病第三_中医世家
《千金翼方》心病第三
一看就懂 一懂就咏 一咏就用 一用就灵 (下)
跟师一日一得之医海点滴(193)百病皆生于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