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张翼远: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

  “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出自于《道德经》第四十七章。 

   “户”是门。“牖”是窗子。“天道”,自然之道、真理。译文不出门户,就能够推知天下的事理;不望窗外,就可以认识日月星辰运行的自然规律。人向外索求,离道就越远;向内索求,道在人心。所以,得“道”的人不出行却能够推知事理,不窥见而能明了“天道”。 

   天地万物、万事的道理是相通的,通过观察自己内心就可以悟得大道,通过一颗清静无欲的心来观天地万物,就可以明白背后的逻辑大道。明白了“道”后,自然能够推演一定时间内的未来,自然能够知道为什么这些事情会发生。

   这一句话其实点醒人只有悟道明理后,才能通达世事,得到清静心,以静观天下大事,做到无为而治。整天埋头于世俗名利中奔波的人,怎么可能获得无与伦比的大智慧,他们只会迷失于灯红酒绿的欲望之中而蒙蔽双眼,陷入无穷尽的痛苦烦恼之中。人离清静远就离道越远,保持清静之心而不妄为就能有所成就。为那些浮躁,急功近利的人提供了成就事业或实现理想的路径。

    老子认为,对事物的认识不应到客观世界中去求,而是人心。相反,越深入客观,得到的智慧就越少。老子这种认识论是指在宏观上把握事物内在规律,即不以意志为转移的“道”。当明“道”后自然不必行而知。这是一种极为高深的思想,只有通过内求反省的人才能做到。所以圣人不必出行就能知道,不必眼见就能明白,不必去做就能成功。


  人认识宇宙自然万物法则主要有外求、内求二种方式。一种是外求的方法,走出门外,观察外物。一旦外求,心智就会外驰,心绪就会纷乱,心神就会散失。如果一味向外奔驰,将会使人思虑纷杂,轻浮躁动,自然无法明澈地透视外界事物;一种是内求的方法。万事万物的总原理,并不在远不可及的地方,它就在我们的心中。我们如果能够内观反省,除私去欲,自然清楚。所以不需要走出大门,就可以知道天下的事理;不需要探窗口外,就可以明了自然的法则。反而,走出大门越远,所知道的事理也就越少。所以得道人不外出远求,天下的事理就可以知道。
   
    心灵的深处是透明的,好像一面镜子,本来就是纯净的,具有照察万物、照察世事的作用,这就是本明的智慧。外求会使这面镜子上面蒙着一层如灰尘般的情欲(情欲活动受到外界的诱发就会趋于频繁),模糊不清,自然然就无法真正了解事物的真相。内求、内照,也就是要不停地去擦洗心灵的镜子,净化欲念,清除污垢,保持心灵本明的智慧,用心镜去照见外物及其运行规律。

   内修、内省、内观、内视是儒释道共同奉行的修炼功夫。如同禅宗北派大师神秀所说的“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外求是一个圆,圆内是解决的问题,圆外是发现的问题。随着科学的发展,肯定是能解决的问题越来越多,同时,发现不能解决的问题更多。

   东方文化注重内求、内证,内在体悟。而西方文化外求、外证,重经验知识的思维传统。造成东西方思维差异最根本的原因是对心灵本体的认识不同,老子、孔子、释迦牟尼等东方圣人都认为心灵、心性本来就是纯净的、清虚的、本明的,具有照察外物的功能,而西方主流的思想家、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心灵的最深处是躁动的、焦虑的、不安宁的,愈向心灵深处挖掘,愈会发觉它是暗潮汹涌,腾折不宁的。所以要强制它而不是让它显现出来。

   老子认为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循着某种规律运行着,掌握着这种规律(或原则),可洞察事物的真情实况。老子认为透过自我修养,作内观返照,净化欲念,清除心灵的蔽障,以本明的智慧,虚静的心境,去览照外物,去了解外物和外物运行的规律。

   人的心灵是清明的,人的潜能是巨大的。躁动不是心灵的本质,只是心灵的外现。只有回归心灵清净的本质,才能开发出人的巨大潜能,从而认知外物。一味外求,只会迷失心灵的清明。

   老子提出认识与感知宇宙自然万物法则的方法是内求。老子认为,仅依靠感觉经验是无法深入宇宙自然万物的内部,而且还会使人的内心失去清静而变得躁动不安。内求是一种自我省察的方式,追求灵感与顿悟,是思维过程的高度简化,能直接而清晰地触及宇宙自然万物"本质"的法则。产生的基础源于人内心的清静与虚空,人只有保持内心的清静与虚空的状态,才能与宇宙自然万物的法则发生感应,宇宙自然万物的法则也才能呈现在人的意念之中。所以,认识宇宙自然万物法则只有依靠人内心的自省(即内省)才能实现,而内求是依靠内心的清静与虚空得到实现。


   大道无声无形,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抟之不得,而道在心中。我们只要内观反省,化私去欲,大道自然可见,不必“出户”、“窥牖”。而求之身外,走得越远,丧失本性越多,愈求离道愈远,南辕北辙。悟道重在心上悟,而不在知识学识的追求。

   老子认为“道”在心中,儒家认为“心外无物”,佛认为“万物”皆在心中,都是主张内观反省,不假外求,真是四海圣人,其心相同,其理相同。

        分享让知识更有价值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德经
《道德经》全文(翻译 )--6
解读《道德经》
老子《道德经》为什么先讲道后讲德
老子《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修身》
《老子》一书说理的基本逻辑 ,为什么先讲道而后讲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