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佛教哲学专栏:八正道、​止观、​禅

八正道 梵文Āryāṣṭāṅgikmārga的意译,亦译“八圣道”、“八支正道”、“八圣道分”。佛教用语。三十七道品之一类。意谓八种通向涅槃解脱的正确方法或途径。据《中阿含经》卷七和卷五十六、《俱舍论》卷二十五、《大乘义章》卷十六末等记载,为释迦牟尼在鹿野苑初转法轮向五弟子所说:(1)正见(Samyakdṛṣṭi),对佛教“真理”四谛等的正确见解;(2)正思惟(Samyak-saṅkalpa),亦作“正思”、“正志”,即对四谛等佛教教义的正确思维;(3)正语(Samyāk-vāc),即修口业,不作一切非佛理之语;(4)正业(Samyakkarmānta),即住于清净之身业;(5)正命(Samyakājīva),即符合佛教戒律规定的正当合法的生活;(6)正精进(Samyak-vyāyāma),亦作“正方便”,即勤修涅槃之道法;(7)正念(Samyaksmṛti),即起心动念,明记四谛等佛教“真理”;(8)正定(Samyaksamādhi),即修习佛教禅定,心专注于一境,观察四谛之理。佛教认为,按此修行可由“凡”入“圣”,从迷界此岸达到悟界的彼岸,故也比喻为“八船”、“八筏”。

止观 “止”,梵文Śamatha(奢摩他),亦译“止寂”或“禅定”等;“观”,梵文Vipaśyañā(毗婆舍那),意为智慧。佛教用语。“禅定”和“智慧”之并称。佛教修习的重要方法。《维摩诘经》卷五僧肇注:“系心于缘谓之止,分别深达谓之观。”“止”是使所观察对象“住心于内”,不分散注意力;“观”是在“止”的基础上,集中观察和思维预定的对象,得出佛教的观点、智慧或功德。中国天台宗提倡“止观双修”,作为一切修习方法的概括。《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若夫泥洹之法,入则多涂,论其急要,不出止观二法。”但不限于传统的静坐默想,而是“历缘、对境”,在日常生活的一切方面,都要有“止”有“观”,使思想认识契合佛教教义的要求。禅宗将二者作为“体用”关系,构成自己理论认识和宗教实践的基础。《六祖坛经·定慧品》:“我此法门,以定慧为本。”“定是慧体,慧是定用。”要求“定慧等学”

禅 梵文Dhyāna的音译“禅那”之略,意译“静虑”、“思维修”、“弃恶”、“功德丛林”等。佛教用语。谓心注一境、正审思虑。《俱舍论》卷二:“依何义故立静虑名?由此寂静能审虑故,审虑即实了知义。”《瑜伽师地论》卷三十三:“言静虑者,于一所缘,系念寂静,正审思虑,故名静虑。”认为能使心绪宁静专注,便于深入思虑义理,故又称为“善性摄一境性”。按修习层次,共分四种,称四禅或“四静虑”。中国习惯把“禅”和定并称为禅定,含义比较广泛。《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一等将“禅那”作定慧解释,并转义为禅宗之“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五百罗汉及讲解——8
五百金身羅漢圖(451-500)【圖文】
什么是戒、定、慧三学?
五蕴皆空 (佛教用语)
佛教的嬗变(第五章 梵语与佛教的关系)
明万历青花梵文莲瓣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