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篇带你了解云冈石窟

北魏时期称武周山石窟寺,佛教洞窟群,明朝改名为云冈。北魏公元394年迁都洛阳,在平城建国97年,开凿了64年(三大石窟开凿时间最短,460年开始),被称为刻在石头上的北魏王朝。穿越时间的距离,千年一窟看云冈。

云冈为键陀罗艺术风格巅峰之作,受亚历山大东征促进文化交流影响,印度与希腊风格、波斯风格融合。

一、北魏皇帝

北魏是由鲜卑族拓跋部落创建,起源于大兴安岭深处原始部落,后迁都于内蒙古呼和浩特建立代国,后迁都平城成立北魏统一北方,向中原文化靠拢;

1.公元386道武帝拓跋珪

2.公元409-424明元帝拓跋嗣,模仿汉人嫡长子继承制,北魏历史上第一个以长子继承王位;

3.公元424-452太武帝拓跋焘战神,北对抗柔然,北凉,结束五胡十国,统一北方,当政将道教为国教,公元446年拓跋焘去长安征战,寺庙中暗藏兵器,掀起了灭佛事件,埋藏佛坑,发起第一次灭佛运动;

4.拓跋晃,未称帝太子时期去世;

5.拓跋濬,文成帝拓跋濬开始修建云冈;

6.献文帝拓跋弘,党争下台,冯太后除去献文帝生母李夫人,献文帝诛杀冯太后男宠李奕,冯太后警告并使18岁献文帝退位给孝文帝拓跋宏,献文帝因党争下台;冯太后把献文帝的亲族铲除掉,普及汉文化;

7.孝文帝拓跋宏,二主执政,汉制改革,穿汉服,迁都洛阳;

二、石窟建筑特征

传播路径:甘肃克孜尔麦积山石窟,敦煌石窟,沿着河西走廊传到平城;

北国家皇家的第一大石窟,45个石窟,附属窟209,共五万两千多尊佛像,国家到地方传播。

昙曜五窟16到20窟,最宏伟最早开凿,把帝王的外貌特征与佛像相结合,人佛合一,证明君权神授,通过佛教信仰巩固政治统治地位;吸收并融合了古印度犍陀罗、秣菟罗艺术的精华,创造出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的佛像。受犍陀罗艺术风格的影响,穹隆顶,千佛身,三世佛;

孝文帝登基公元471年到494年建立5窟到20窟为中期,最为秀丽,富丽堂皇;

晚期1-5窟秀骨清像;早期结构均为穹窿顶,中期为塔柱式,晚期是四壁三龛式。

第一窟、第二窟两窟为双窟,位于云冈石窟东端。一窟中央雕出两层方形塔柱,后壁立像为弥勒,四壁佛像大多风化剥蚀,南壁窟门两侧雕维摩、文殊,东壁后下部的佛本生故事浮雕保存较完整;二窟中央为一方形三层塔柱,每层四面刻出三间楼阁式佛龛,窟内壁面还雕出五层小塔,是研究北魏建筑的形象资料。1石鼓洞2寒泉洞,塔庙窟塔前移起支撑作用。1窟为石鼓窟,敲击地面会有石鼓咚咚咚声音,有一幅图为是达摩悉达多;2窟为塔庙窟,延续印度风格;

第三窟,是云冈最大的石窟,前面断壁高约25米,传为昙曜译经楼,窟分前后室,前室上部中间凿出一个弥勒窟室,左右凿出一对三层方塔。西方三圣布局,后室南面西侧雕刻有面貌圆润、肌肉丰满、花冠精细、衣纹流畅的三尊造像,本尊坐佛高约10米,两菩萨立像各高6.2米。从这三像的风格和雕刻手法看,可能是初唐(公元七世纪)时雕刻的。三窟因意外而停止开凿,后研究学者认为此窟北魏开窟,唐朝雕刻。佛像身上小洞为辽代时期为保护佛像,往佛像身上挂泥胎,洞内钉木靴绑麻绳网壮固定泥胎所致;

北魏佛像细眉长目平直刀法、面相棱角分明,唐朝审美认为眼睛雕刻夜明珠最美、脸部丰腴圆润;

第四窟,窟的中央雕一长方形立柱,南北两面各雕六佛像,东西各雕三佛像。南壁窟门上方有北魏正光纪年(公元520~525年)铭记,这是云冈石窟现存最晚的铭记。

第五窟,位于云冈石窟中部,与六窟为一组双窟。窟分前后室,后室北壁主像为三世佛,中央坐像释迦摩尼高17.4米,是云冈石窟最大的佛像,结痂而坐,身披褒衣博带式袈裟。窟的四壁满雕佛龛、佛像。拱门两侧,刻有二佛对坐在菩提树已顶部浮雕飞天(菩提树下二佛并坐),线条优美。两窟窟前有五间四层楼阁,现存建筑为清初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重建。辽金时期做包泥彩绘,5窟拓跋宏为纪念父亲献文帝所做的,双窟,木阁楼于清建立,穹隆顶、拱形建筑,北壁为三世佛,立三式时间布局,横三世为空间布局,寓意人人皆可成佛。中期石窟有诵经道,用以绕塔礼佛,北魏时期佛教为国教,故工匠作品最为用心,精雕细琢。

第六窟,一进门为4大天王,寓意风调雨顺。窟平面近方形,中央是一个连接窟顶的两层方形塔柱,高约15米。塔柱下面叫层大龛,南面雕坐佛像,西面雕倚坐佛像,北面雕释迎多宝对坐像,东面雕交脚弥勒像。塔柱四面大龛两侧和窟东、南、西三壁以及明窗两侧,雕出33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道的佛传故事浮雕。此窟规模宏伟,雕饰富丽,技法精炼,是云冈石窟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第二层为释迦摩尼生活场景,分隔装饰花纹为忍冬纹,第四层为礼佛,上层为礼佛,顶部为伎乐、飞天佛,镂空雕,雕刻难度高。

6窟为冯太后,仿印度石窟中心方形塔柱,四方石窟,细眉高鼻。

第七窟,窟前建有三层木构窟檐,窟内分前后两室。后室正壁上层刻有菩萨坐于狮子座上。东、西、南三面壁上,布满雕刻的佛龛造像,南壁门拱上的六个供养菩萨(面部慈祥漂亮,笑意沉静,姿态优雅,被誉为云冈六美人),供养天下雕刻伎乐天,一静一动上下相对,形象优美逼真。窟顶浮雕飞天,生动活泼,各以莲花为中心, 盘旋飞舞,舞姿动人。

中期最早开凿,后室北壁上层为弥勒菩萨,倚坐佛像,思惟菩萨,下层为多宝和释迦摩尼二佛并坐,孝文帝执政与祖母冯太后

第八窟,窟内两侧有五头六臂乘孔雀的鸠摩罗天,东侧刻有三头八臂骑牛的摩醯(xiu)首罗天,指印度的湿婆神,印度人信奉牛的上下皆为神,这种雕像在云冈极为罕见。

8窟上层也为6个供养天佛,下层为佛子虔敬肃穆,下层为一佛独坐,意味着二圣比肩格局的改变,意味着孝文帝的成佛之路;

78双窟,四方空间形态,布局相同,2层,两侧坐佛,左右成双,布局对称,二圣背景,源自妙法莲花经,多宝佛与释迦摩尼佛的故事,后镜像的双窟比喻二主同时掌权,主体4层。

第九窟-第十三窟因色彩丰富被誉为“五华洞”

第九窟,分前后两室,前室门拱两柱为八角形,室壁上刻有佛龛、乐伎、舞伎,造像生动,动感强,有2厘米小佛。

第十窟,与九窟同期开凿,分前后两室。前室有飞天(瘦),体态优美,比例协调。明窗上部,石雕群佛构图繁杂,玲珑精巧,引人注目。

第十一窟,革新洞窟形式中心塔柱窟,窟中共有直达窟顶的方形塔柱,四面雕有佛像。正面,菩萨像保存完好。窟周壁上佛龛上满刻造像和小佛。

11窟中期作品,献文拓跋弘开凿洞窟,未完工便迁都。辽金风格,二次营凿,483年补凿,不是统一造像团队,七立佛像,面容和悦美丽,仪态万方,楚楚动人。

第十二窟,音乐窟-正壁上端刻有伎乐天人,手执弦管、打击乐器,神情迥异,形象生动。他们手中的排箫,箜篌等古典乐器十分珍贵,是研究中国音乐的重要资料。12窟绽放在石头上的音乐和舞蹈之花,音乐窟,乐器,舞蹈,指挥双手合掌弹指;

第十三窟,正中端座一尊交脚弥勒佛像,高12米多,左臂与腿之间雕有一托臂力士像,这是云冈石窟仅有的一例。南壁门拱上部的七佛雕像,雕饰精美,姿态飘逸。13窟,13.5米名列第7大佛,力士聚壁,两个佛头在辽代后修,脸部更为写实,辽道宗皇帝与萧太后;

第十四窟,雕像多分化,西壁上部,尚存部分造像东侧存有方形佛柱。

第十五窟,雕有一万余尊小佛坐像,人称万佛洞。

第十六窟,第十六至二十窟,是云冈石窟最早开业凿的五个洞窟,通称“昙曜五窟。”十六窟为平面呈椭圆形。正中主像释迦像,高13.5米,立于莲花座上,周壁雕有千佛和佛龛。16窟为第4位皇帝少年天子拓跋濬,波浪线肉髻,立姿,服饰漂亮,胸前汉朝领带服饰,键陀罗特点,国号和平,怀柔政策,胸前褒衣博带汉朝风格,妻子冯氏普及教育普及汉文化

服饰汉化与山东青州中原工匠加入有关,美轮美奂,遍布佛龛与供养人像,分上中下,下层杂乱无章,供养人像消失,推测消失的为献文帝的近亲,原因为冯太后与献文帝近亲之间的党争。

第十七窟,主像是三世佛,正中为交弥勒坐像,高15.6米。东、西两壁各雕龛,东为坐像,西为立像。明窗东侧的北魏太和十三年(公元489年)佛龛,是以后补刻的。

17窟为拓跋晃,古印度贵族佛饰,交脚弥勒菩萨像,整体下沉,低于地面,造型为弥勒为菩萨未成佛,死时为太子,未登基,坐佛为过去佛(燃灯佛如来),立佛为现在佛(释迦摩尼),弥勒代表未来(弥勒),构成佛的三世

第十八窟,明窗外隐约看见大佛,走近后高山仰止,正中立像高达15米多,右臂袒露,身披千佛袈裟,刻画细腻,生动感人;

18窟为太武帝拓跋焘北13次对抗柔然、北凉,结束五胡十国,统一北方,佛教发展影响国家经济,当政将道教为国教,公元446年拓跋焘去长安征战,寺庙中暗藏兵器,掀起了灭佛事件,后代发现多处佛头埋藏坑,魏书评价其文武兼备;

全民信佛,200万人不工作享受寺庙供奉,对国家权力的削弱,影响社会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帝王发起的灭佛活动空前绝后。

第十九窟,拓跋嗣禅定佛,拓跋嗣右手无畏手势,左手布帛传承,代表法衣传承,寓意佛法永存。穹窿顶映射草原民族的生活习俗。穹顶雕刻小龛佛,几何图形规整,寓意众生皆可成佛,袈裟布满小佛,千佛袈裟,衣纹起伏平整。主像是三世像,窟中的释迦坐像,高16.8米,是云冈石窟中的第二大像。窟外东西凿出两个耳洞,各雕一身8米的坐像。

南壁,释迦摩尼出家后第一次见5岁的儿子罗侯罗,释迦摩尼站立右手上举,充满父子柔情。

第二十窟,为拓跋圭鼻梁高挺,双耳垂肩,面部丰满,两肩宽厚,造型雄伟,气魄浑厚,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窟前带大约在辽代以前已崩塌,造像完全露天。立像是三大佛,正中的释迦结痂坐像,高13.7米,禅定印表示佛正在禅思。五佛中最矮一尊

21-45窟为晚期民间修建

第三十九窟,塔心柱,檐下斗拱,一斗三升,椽子到转角变放射状,映射中国建筑风格

前壁大洞,有的洞窟外面还有木建筑

三、历史人文

美食:凉粉最早记载于北魏名臣崔浩食经已失传,齐民要术、隋传均有记载,热的浇肉汤,凉的麻酱奶酪,现在辣椒醋;

人文:崔浩为拓跋嗣时期汉族大臣,用儒家思想影响鲜卑皇帝,力荐嫡长子继承,学汉人道家文化,修国记时秉承汉人史家不为尊者讳,秉笔直书传统;公元450年鲜卑贵族去西郊祭祖,发现崔浩为鲜卑修建石碑,如实描述拓跋人祖先生活旧事,触怒鲜卑贵族尊严,要求严惩并处死崔浩,涉及崔浩亲属范阳卢氏;

寇谦之推崇道教 ,梦想建空中寺院,上宴逍客,下觉嚣浮,与神仙共语,隔离人世间间烦恼;

昙曜来自于北凉,拓跋焘征战凉州,凉州灭国后僧人皆迁往平城,昙曜也在此时进入平城;

寺庙建筑:悬空寺,国内仅存儒释道三教合一的庙宇,释迦摩尼、孔子、老子,为了接近神,旧址上(公元398年,拓跋圭建造栈道,顺金龙峡河水流向)建立

华元寺,辽金时期建筑,佛头已汉化,佛已区分男女之像

鹿野苑石窟,拓跋弘禅窟

平城宫城:第一座按照汉文化传统建造的都城,平城14街,模仿汉朝建立学校、街道,易服改制;

服饰:孝文帝拓跋宏带头穿汉服,宽袍大袖,偏衫,模仿汉族服饰褒衣博带,宽大,云冈包含印度希腊鲜卑汉族不同风格服饰;

面部:中晚期佛陀造像偏清瘦,脸部严肃孤傲;

习俗:拓跋珪立子贵女死,避免母族影响皇子,立保姆为保太后

民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

历史背景:五胡匈奴 鲜卑 羯 氐 羌

嘎仙洞,石碑上刻文,解决了鲜卑拓跋部起源,在公元一世纪离开大兴安岭。鲜卑族原信奉萨满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同时期西方基督教发展

民族大融合

陶俑:揭露鲜卑族生活,以农业生活为主,由游牧文明走向定居的耕种民族

佛教文化:坐佛为过去佛(燃灯佛如来),立佛为现在佛(释迦摩尼),弥勒代表未来(弥勒),构成佛的三世,佛教讲究修来世;

印度因种姓划分为4个等级,一等婆罗门从梵天口中诞生,二等贵族刹帝利从腋下降生,三等吠舍平民从腹中诞生,四等首陀罗贫农被统治阶级从脚下诞生;

石窟寺在印度为教徒禅修之处,除此之外还有礼拜佛室,传入中国演化为塔柱窟寺,原建筑形态为圆柱形,传入中国结合四方塔楼庙宇变为现在的形态

沙门不敬王者

键陀罗佛像艺术风格为希腊雕刻波浪式卷发,眉间有白毫,头后有圆形光华,佛像衣着类似古罗马元老或哲人身披的长袍。受亚历山大东征影响,含希腊风、罗马风、印度本土基多风,面容印度风,衣纹源自印度恒河湿衣纹,在中国被誉为曹衣出水;

犍陀罗与基多风格,面部有眼无珠,犍陀罗传入中国后,加上眼珠,画龙点睛,带上悲天悯人之意。

自然环境:平城石头为侏罗纪时代传到现代的砂岩,易风化易雕不易保存;龙门石窟为崖壁而雕,开凿始于北魏,在唐朝为鼎盛,云冈为在石头内雕刻洞窟,从上到下依次开凿;

后世影响:云冈石窟的造像气势宏伟,内容丰富多彩,堪称公元5世纪中国石刻艺术之冠,被誉为中国古代雕刻艺术的宝库。按照开凿的时间可分为早、中、晚三期,不同时期的石窟造像风格也各有特色。早期的“昙曜五窟”气势磅礴,具有浑厚、纯朴的西域情调。中期石窟则以精雕细琢,装饰华丽著称于世,显示出复杂多变、富丽堂皇的北魏时期艺术风格。晚期窟室规模虽小,但人物形象清瘦俊美,比例适中,是中国北方石窟艺术的榜样和“瘦骨清像”的源起。此外,石窟中留下的乐舞和百戏杂技雕刻,也是当时佛教思想流行的体现和北魏社会生活的反映。

云冈石窟形象地记录了印度及中亚佛教艺术向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历史轨迹,反映出佛教造像在中国逐渐世俗化、民族化的过程。多种佛教艺术造像风格在云冈石窟实现了前所未有的融汇贯通。

云冈石窟是石窟艺术“中国化”的开始。云冈中期石窟出现的中国宫殿建筑式样雕刻,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出的中国式佛像龛,在后世的石窟寺建造中得到广泛应用。云冈晚期石窟的窟室布局和装饰,更加突出地展现了浓郁的中国式建筑、装饰风格,反映出佛教艺术“中国化”的不断深入。

保护措施:数字化保护,山顶防水渗漏处理,灌浆浇筑及修补处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云冈石窟造像艺术漫谈
【大同】揭秘:云冈石窟双佛造像之谜(图)
古刹佛光—从五台山到云冈石窟【11】云冈石窟(下)
云冈石窟:诉说一个北魏故事
中国四大石窟艺术宝库
云冈石窟导游词(57p)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