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科研 | 港中文:在结直肠癌中肠道罗斯拜瑞氏菌产生的丁酸通过激活细胞毒性CD8 T细胞来增强抗PD-1的疗效(国人佳作)

生科云网址:https://www.bioincloud.tech/


编译:微科盟暧影,编辑:微科盟Tracy、江舜尧。

微科盟原创微文,欢迎转发转载。

导读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Roseburia intestinalis)是一种益生菌,它可以通过产生代谢物抑制肠道炎症。本文的目的是研究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在结直肠癌发生和免疫治疗中的作用。作者评估了结直肠癌(CRC)患者及健康人群粪便中肠道罗斯拜瑞氏菌的丰度,并且在ApcMin/ 小鼠模型(小鼠自发性结直肠癌癌前病变模型)、氧化偶氮甲烷(AOM)诱导的结直肠癌小鼠模型、CT26[低微卫星不稳定(MSI-Low)]或MC38[高微卫星不稳定(MSI-High)]同系移植小鼠模型中研究肠道罗斯拜瑞氏菌的作用。文章通过多色流式细胞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评估了免疫图谱的变化,并通过代谢组学技术评估了代谢物的变化。本研究表明,与健康人相比,CRC患者粪便中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显著减少。此外,补充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可以显着抑制ApcMin/ 小鼠肿瘤的形成,并且这一发现在AOM诱导的CRC小鼠中也得到了印证。补充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可以恢复肠屏障功能,主要表现为肠道通透性的改善以及紧密连接蛋白表达的增强。丁酸被确定为肠道罗斯拜瑞氏菌产生的功能性代谢物。在CT26或MC38原位移植小鼠模型中,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或丁酸通过激活细胞毒性CD8 T细胞抑制了肿瘤的生长,并且该CD8 T细胞可以分泌细胞毒性颗粒酶B、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此外,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或丁酸还显著提高了CT26(MSI-Low)同系移植小鼠模型中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抗PD-1)治疗的疗效。从机制上讲,丁酸直接与CD8 T细胞上的Toll样受体5(TLR5)受体结合,并通过激活核因子kappa B(NF-κB)信号传导诱导其活性。总之,本文结果表明肠道罗斯拜瑞氏菌通过产生丁酸预防了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同时还可以通过诱导功能性CD8 T细胞来提高抗PD-1治疗的疗效。

论文ID


原名:Roseburia intestinalis generated butyrate boosts anti-PD-1 efficacy in colorectal cancer by activating cytotoxic CD8 T cells
译名:在结直肠癌中肠道罗斯拜瑞氏菌产生的丁酸通过激活细胞毒性CD8 T细胞来增强抗PD-1治疗的疗效
期刊:Gut
IF:24.5
发表时间:2023.07
通讯作者:于君,黄曦
通讯作者单位:香港中文大学

实验设计


实验结果

1. 结直肠癌患者的粪便中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显著减少

作者首先评估了110名CRC患者及112名健康人群肠道中肠道罗斯拜瑞氏菌的丰度。与健康人群相比,CRC患者粪便样本中的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显着减少。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作者检索了四个已发表的宏基因组数据集(包括334名CRC患者和463名健康对照)中肠道罗斯拜瑞氏菌的丰度。在所有CRC患者队列中,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均显著减少,从而证实了在CRC中肠道罗斯拜瑞氏菌的减少。

2.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在两种不同的小鼠模型中抑制CRC的发生

作者首先在ApcMin/ 小鼠中评估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在CRC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作者通过灌胃的方式给予ApcMin/ 小鼠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大肠杆菌MG1655或PBS 6周(图1A),结果显示与大肠杆菌或PBS处理小鼠相比,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处理显著降低了小鼠结肠肿瘤的发生(图1B、C)、肿瘤数量和面积(图1D)。此外,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处理小鼠的发育不良评分也较低,肿瘤及非肿瘤结肠组织中的Ki-67阳性细胞数均显着减少(图1E)。然而,小鼠的体重、肝功能(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和肾功能(血清血尿素氮和肌酐)在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处理后并没有显著改变。

为了进一步验证,作者又使用了另一种AOM诱导的CRC小鼠模型,并给予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30周(图1F)。结果与在ApcMin/ 小鼠中发现的结果一致,与对照组相比,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显著降低了结直肠肿瘤的发生(图1G、H)、肿瘤数量和面积(图1I),在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处理的AOM小鼠中也观察到了发育不良评分和Ki-67阳性细胞数的减少(图1J)。总的来说,作者从两个CRC小鼠模型中获得的一致结果证明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对结直肠肿瘤发生的抑制作用。

图1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减少了ApcMin/ 小鼠和AOM小鼠结直肠癌的发生
(A) ApcMin/ 小鼠实验的实验设计和时间线示意图。(B) ApcMin/ 小鼠结肠肿瘤的发生率。(C) ApcMin/ 小鼠的代表性结肠形态(左图)和结肠镜视频捕获图像(右图)。(D) ApcMin/ 小鼠结肠肿瘤的数量(左图)和结肠肿瘤的面积(右图)(肿瘤总面积,mm2)。(E) ApcMin/ 小鼠的代表性H&E染色图片(比例尺 = 200 µm)和Ki-67免疫组织化学 (IHC) 染色图片(比例尺 = 50 µm)。(F) AOM诱导小鼠的实验设计和时间线示意图。(G) AOM诱导小鼠的结肠肿瘤的发生率。(H) AOM诱导小鼠的代表性结肠形态(左图)和结肠镜视频捕获图像(右图)。(I) AOM诱导小鼠结肠肿瘤的数量(左图)和结肠肿瘤的面积(右图)(肿瘤总面积,mm2)。(J) AOM 诱导小鼠的代表性H&E染色图片(比例尺 = 200 µm)和Ki-67 IHC染色图片(比例尺 = 50 µm)。Con:对照;E. coli:大肠杆菌; PBS:磷酸盐缓冲盐水。
3.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改善了小鼠的肠屏障功能

众所周知,肠屏障功能障碍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作者检查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处理后ApcMin/ 小鼠的肠屏障完整性。结果显示血清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葡聚糖水平显著降低,这证明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显著降低了肠道通透性(图2)。与大肠杆菌或PBS处理小鼠相比,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处理小鼠的结肠组织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3的表达显著增加(图2B)。IHC染色结果也证实了结肠组织中这些基因的上调(图2C)。综上所述,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可以改善CRC小鼠的肠屏障功能。

图2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增强了ApcMin/ 小鼠的上皮屏障功能
(A) ApcMin/ 小鼠血清中FITC-葡聚糖(4 kDa)的浓度(ng/mL)。(B) 通过蛋白免疫印迹的方法检测ApcMin/ 小鼠结肠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ZO-1和claudin-3的表达。(C) ZO-1及claudin-3免疫组化染色的代表性图片(比例尺= 50 µm)。Con:对照;E. coli:大肠杆菌;FITC:异硫氰酸荧光素;ZO-1:闭锁小带蛋白-1。
4.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的培养基抑制了CRC细胞及患者来源的类器官的生长

为了研究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抑制肿瘤的机制,作者首先将人结直肠癌细胞系 HCT116、LoVo、SW480以及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系NCM460与活的或经过巴氏灭菌的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大肠杆菌或正常培养基进行共培养。然而,无论是活的还是巴氏灭菌后的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对结肠癌细胞的活力影响没有任何差异,表明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本身对CRC细胞的生长没有影响。因此,作者推测肠道罗斯拜瑞氏菌的肿瘤抑制作用归因于其衍生物,并使用肠道罗斯拜瑞氏菌的培养基(CM)来处理CRC细胞。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 (5% vol/vol)显著抑制了CRC细胞HCT116、LoVo及SW480的活力,但不抑制正常结肠细胞系NCM460的细胞活力(图3A)。同样,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处理减少了CRC细胞集落的形成(图3B)和增殖(图3C),但增加了CRC细胞的早期和晚期凋亡(图3D),以及凋亡标记蛋白[裂解的caspase-7和裂解的多聚ADP核糖聚合酶(PARP)]的表达(图3E)。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还抑制了CRC细胞中细胞周期G1-S相变、增加了G0/G1期比例、减少了S期比例(图3F)。与此一致,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降低了细胞周期标记物CDK6的蛋白表达,并增加了p27 Kip1的蛋白表达(图3G)。此外,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显著抑制了CRC患者来源的类器官的生长(图3H)。总而言之,这些结果表明肠道罗斯拜瑞氏菌产生的分子抑制了CRC细胞系和患者来源的类器官的生长。

图3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的培养基在体外表现出抑癌作用
(A)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5%)降低了结肠癌细胞的活力,NCM460除外。大肠杆菌条件培养基(E.coli CM)和酵母酪蛋白脂肪酸肉汤培养基(YCFA)用作对照。(B)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5%)抑制了CRC细胞的集落形成。(C)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降低了CRC细胞Ki-67的表达水平。(D)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增加了CRC细胞的凋亡。(E)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通过调节裂解的caspase-3、裂解的caspase-7、裂解的caspase-9以及裂解的PARP的表达诱导CRC细胞的凋亡。(F)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抑制了CRC细胞周期G1/S的转变。(G)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通过下调Cdk6和上调p27 Kip1的表达诱导G1期阻滞。(H)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抑制了CRC患者来源的类器官的生长。
5. 丁酸是肠道罗斯拜瑞氏菌产生的抑制肿瘤的代谢物

为了确定肠道罗斯拜瑞氏菌产生的功能性抗肿瘤分子,作者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分成了分子量 < 3 kDa和 > 3 kDa的两个不同部分。作者发现,只有 < 3 kDa的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对所有三种CRC细胞系HCT116、LoVo和SW480表现出了抑制作用,但对正常上皮细胞系NCM460没有抑制作用(图4A);在 > 3 kDa的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中未观察到这一点。因此,作者使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方法对 < 3 kDa的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进行了分析(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与肉汤对照相比,丁酸成为差异最大的代谢物之一(图4B)。随后使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进行短链脂肪酸(SCFA)靶向代谢组学分析,确认了在 < 3 kDa的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中,丁酸的浓度大幅增加至2000 µg/mL(图4C),此外,作者在接受肠道罗斯拜瑞氏菌补充的ApcMin/ 小鼠和AOM小鼠粪便中检测到了丁酸水平的升高,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点(图4D)。

随后,作者在体外评估了丁酸的直接抑制作用。作者使用5%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丁酸的相对浓度为1 mM)处理CRC细胞,结果显示CRC细胞的生长受到了显著的抑制(图4E),同时细胞凋亡增加(图4F),G1-S期相变受到抑制(图4G)。除丁酸外,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还表明肌苷为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3 kDa)中的最高差异富集代谢物。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中肌苷的浓度约为8 µg/mL。然而,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中此剂量的肌苷对CRC细胞的生长没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作者进一步测试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和丁酸与人类结直肠癌患者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关系。作者对内部队列中的118名CRC患者和128名健康人群的粪便样本进行了代谢组学分析,证实了CRC患者中丁酸的显著减少。在该队列的CRC患者中也观察到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的显著减少。总的来说,这些发现表明丁酸是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发挥肿瘤抑制功能的主要代谢物。

图4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产生的抑癌成分是丁酸
(A)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中的有效部分为 < 3 kDa的部分。(B) 采用LC-MS/MS方法分析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中 < 3 kDa部分,并将丁酸确定为候选肿瘤抑制分子。(C) 采用GC-MS方法进行SCFA靶向代谢组学,分析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 3 kDa)中的丁酸浓度。(D) 采用GC-MS方法确定 ApcMin/ 小鼠和AOM诱导小鼠粪便中丁酸的相对浓度[曲线下面积 (AUC)]。(E) 在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中的丁酸(1 mM)可以降低结肠癌细胞(除NCM460)的活力。(F) 丁酸诱导的结直肠癌细胞凋亡。(G) 丁酸抑制了CRC细胞中G1-S期的相变。Con:对照;E. coli:大肠杆菌。
6.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和丁酸可提高原位移植CRC小鼠中抗PD-1治疗的疗效

从已发表的宏基因组数据集中,作者发现与258位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无应答的患者相比,在75位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显著应答的患者的粪便中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显著增多。因此,作者进一步测试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和丁酸是否可以增强结直肠癌免疫治疗的效果。原位注射小鼠CRC细胞系MC38(MSI-High)3天后,作者通过口服灌胃的方式给予小鼠肠道罗斯拜瑞氏菌、丁酸钠或大肠杆菌,并在肿瘤形成后开始抗PD-1治疗(图5A)。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和丁酸钠均显著抑制了MC38原位肿瘤的生长(图5B-D)。接受抗PD-1单一疗法的小鼠其肿瘤生长也受到抑制,而抗PD-1与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或丁酸钠联合治疗并没有进一步增强抗PD-1的疗效。对MC38原位CRC小鼠进行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或丁酸钠治疗后,作者发现浸润性CD8 T细胞(图5E)和细胞毒性CD8 T细胞(可以分泌颗粒酶B、IFN-γ及TNF-α的CD8 T细胞)均增多(图5F),同时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减少(图5G)。已知MC38同系移植CRC小鼠具有高MSI且具有良好的免疫治疗反应。本研究结果表明,在高MSI型同系移植CRC小鼠中,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和丁酸具有与抗PD-1疗法相似的肿瘤抑制功效。

然后,作者进一步验证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和丁酸是否对CT26同系移植CRC小鼠也有作用(这是一种微卫星稳定型(MSS)小鼠模型,并且该小鼠具有遗传性免疫治疗耐药性)(图6A)。正如预期的那样,CT26同系移植CRC小鼠对抗PD-1治疗不敏感(图6B-D)。与抗PD-1治疗和对照组相比,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和丁酸钠治疗使肿瘤的重量(图6C)和肿瘤大小(图6D)均显著减少。此外,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和丁酸钠与抗PD-1疗法的组合治疗进一步协同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和丁酸钠的抗肿瘤作用(图6B-D)。同时,在接受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或丁酸钠单一治疗的同系移植CRC小鼠模型中,浸润性CD8 T细胞(图6E)和细胞毒性CD8 T细胞(可以分泌颗粒酶B、IFN-γ及TNF-α的CD8 T细胞)的比例均显著增加(图6F),并且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或丁酸钠与抗PD-1疗法的组合进一步增多了这些免疫细胞的数量(图6E-F)。使用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或丁酸钠(而非抗PD-1单一疗法)也降低了肿瘤中MDSC的比例(图6G)。同时,在给予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或丁酸钠后,MC38和CT26同系移植CRC小鼠的粪便中丁酸的增加也得到了验证。这些结果共同表明,对于具有MSS表型的CRC小鼠模型,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和丁酸钠可以有效的促进抗PD-1治疗的功效。

图5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和丁酸通过直接增多CD8 T细胞来限制MC38原位肿瘤的生长
(A) MC38原位移植CRC小鼠模型的实验设计和时间线示意图。(B) MC38原位移植CRC小鼠直肠原位肿瘤的形态学代表性图片。(C) 肿瘤重量。(D) 肿瘤体积(mm3)。(E)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在MC38原位肿瘤组织的所有有核细胞中肿瘤浸润CD8 T细胞的比例。(F) 在对照、大肠杆菌处理和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处理的C57BL/6J小鼠中,细胞毒性CD8 T细胞(可以分泌颗粒酶B、IFN-γ及TNF-α的CD8 T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所有CD8 T细胞中的占比。(G) 在对照、大肠杆菌处理和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处理的C57BL/6J小鼠中,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小鼠肿瘤组织中MDSC的比率。Con:对照;PD-1:程序性细胞死亡蛋白-1。

图6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和丁酸治疗通过CD8 T细胞对CT26原位肿瘤发挥作用并且不依赖于抗PD-1治疗
(A) CT26原位移植CRC小鼠模型的实验设计和时间线示意图。(B) CT26原位移植CRC小鼠直肠原位肿瘤的形态学代表性图片。(C) 肿瘤重量。(D) 肿瘤体积(mm3)。(E)通过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测定在CT26原位肿瘤组织的所有有核细胞中肿瘤浸润CD8 T细胞的比例。(F) 在对照、大肠杆菌处理和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处理的BALB/c小鼠中,细胞毒性CD8 T细胞(可以分泌颗粒酶B、IFN-γ及TNF-α的CD8 T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所有CD8 T细胞中的占比。(G) 在对照、大肠杆菌处理和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处理的BALB/c小鼠中,通过流式细胞术测定小鼠肿瘤组织中MDSC的比率。Con:对照。
7.肠道罗斯拜瑞氏菌产生的丁酸直接增强细胞毒性CD8  T细胞的功能

作者进一步研究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和丁酸如何与CD8 T细胞相互作用进而调节抗肿瘤免疫的机制。作者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或小鼠脾脏中分离了T 细胞,对其进行或不进行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或丁酸(1 mM)处理。结果显示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和丁酸处理均促进了CD8 T细胞产生颗粒酶B、IFN-γ和TNF-α(图7A)。为了进一步了解它们与CD8 T细胞的相关性,作者在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处理后,检测了CD8 T细胞上受体和转运蛋白的信使 RNA(mRNA)的表达,包括G蛋白偶联受体43(GPR43)、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1(SLCL6A1)和Toll样受体1-6(TLR1-6)。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有改变SCFAs受体或转运蛋白的表达,但改变了与效应T细胞相关的基因的表达,如DNA结合抑制因子2(ID2)、白介素2受体亚基α(IL2RA)和CD28(图7B)。特别是与大肠杆菌CM或YCFA对照处理相比,在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处理的CD8 T细胞中,模式识别受体5(TLR5)的mRNA表达量高出10倍以上。同时,与对照相比,在丁酸处理的CD8 T细胞中TLR5的mRNA表达亦显著增高(图7C)。作者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证实了丁酸可以与CD8 T细胞上的TLR5受体结合,亲和力为264 μM(图7D)。丁酸可以对接至TLR5的催化位点,并且复合物的最佳对接构象的结合能为-3.5 kcal/mol(图7E),这表明丁酸可以自发地结合至TLR5的活性口袋。丁酸-TLR5的物理相互作用通过下拉实验(Pull-down)得到了证实(图7F)。为了进一步验证本文发现,作者使用选择性TLR5拮抗剂TH1020来抑制CD8 T细胞中的TLR5信号传导。TH1020消除了丁酸诱导的T细胞增强反应,因为作者发现在CD8 T细胞中颗粒酶B、IFN-γ和TNF-α的产生减少了(图7G)。这些结果共同表明,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 产生的丁酸通过直接结合CD8 T细胞上的TLR5受体来促进CD8 T细胞的活化。

NF-κB信号传导被认为是TLR5的下游通路。丁酸促进了NF-κB(p65)的核转位及其转录因子DNA的结合能力,如CD8 T细胞核提取物所示(图7H)。丁酸还增加了CD8 T细胞中磷酸-NF-κB(p65)的表达,而TH1020逆转了这种增加(图7H、I)。总之,肠道罗斯拜瑞氏菌产生的丁酸通过激活TLR5-NF-κB途径增强细胞毒性CD8 T细胞的功能。

图7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中一定剂量的丁酸在体外通过直接增多CD8 T细胞来抑制结直肠癌
(A)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直接增加了从PBMC中分离的细胞毒性CD8 T细胞(可以分泌颗粒酶B、IFN-γ及TNF-α的CD8 T细胞)的数量。(B) 肠道罗斯拜瑞氏菌CM或 (C) 丁酸处理后,在CD8 T细胞上显著改变的受体的mRNA水平。(D)通过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方法测定TLR5和丁酸之间的结合亲和力(左),TLR5对丁酸的亲和力为264μM(右)。(E)分子对接后丁酸和TLR5的代表性结构。TLR5的结构以绿色表示,丁酸以中间的棒状显示(左)。LigPlot软件生成的丁酸与TLR5四个氨基酸之间的相互作用(右)。(F) 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E6.1(Jurkat E6.1)T细胞裂解物与抗TLR5或小鼠IgG一起孵育,并在下拉缓冲液中添加或不添加10 mM的丁酸钠(NaBu),最后通过液相色谱-质谱法(上图)和蛋白质印迹分析(下图)评估洗脱物。(G) 在一定剂量的丁酸处理下,从人PBMC中分离的细胞毒性CD8 T细胞(可以分泌颗粒酶B、IFN-γ及TNF-α的CD8 T细胞)数量增加,这种现象被TLR5拮抗剂TH1020逆转。(H) 通过NF-κB(p65)转录因子检测试剂盒检测核因子kappa B(NF-κB)(p65)的核转位。(I) 在丁酸处理(有或没有TH1020抑制)后,从人PBMC中分离的CD8 T 细胞的p-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E. coli:大肠杆菌;YCFA:酵母酪蛋白脂肪酸肉汤。*,P<0.05;**,P<0.01;***,P<0.001;****,P<0.0001。

讨论


在这项研究中,作者阐明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对结直肠肿瘤发生的保护作用。之前的研究发现,CRC患者肠道微生物群中的肠道罗斯拜瑞氏菌丰度显著降低。本研究也证实了在内部CRC队列中肠道罗斯拜瑞氏菌丰度的降低。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多篇文献报道肠道罗斯拜瑞氏菌丰度的降低,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预防结直肠肿瘤发生的机制仍然完全未知。在这里,作者使用了两种不同的小鼠模型(ApcMin/ 小鼠模型、AOM诱导的结直肠癌小鼠模型)首次阐明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在体内的抑癌功能(图1)。此外,肠屏障功能障碍在CRC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肠道通透性增加使更多病原微生物及其衍生物更容易进入血流,从而促进微生物传播和转移。本文的结果一致表明,CRC小鼠的肠屏障受损,而补充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可以显着改善肠屏障的完整性(图2)。

本研究发现肠道罗斯拜瑞氏菌的肿瘤抑制功能归因于其衍生代谢物(图3)。迄今为止,益生菌的多种抗肿瘤机制已被发现,其中一些通过分泌蛋白质衍生物表现出抗CRC作用,而包括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在内的其他细菌则通过产生代谢物以减少结直肠肿瘤的发生。通过代谢组学分析,作者发现丁酸是肠道罗斯拜瑞氏菌产生的主要抗肿瘤代谢物(图4)。已知丁酸是一种与CRC发病率呈负相关的SCFA,前期的研究证明了丁酸针对结直肠肿瘤发生的多种保护机制。例如,丁酸可以在表观遗传学上充当组蛋白脱乙酰酶抑制剂来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而丁酸梭菌(人类肠道中主要的丁酸生产者)通过下调致癌WNT信号通路来抑制结直肠癌的发展。在这项研究中,结果清楚地表明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是一种产丁酸的细菌,其衍生的丁酸可以促进肿瘤细胞的直接死亡,而对正常结肠上皮细胞的影响则很小。

作者还阐明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与抗肿瘤免疫之间的关系。肠道微生物群因其对免疫治疗的有益影响而得到广泛关注。本文也从已发表的宏基因组数据集中,证实了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有反应的患者中肠道罗斯拜瑞氏菌的富集。据报道,粪便丁酸浓度与实体癌中的抗PD-1功效相关。因此,作者在两个携带不同CRC亚型(MSI-High或MSS)肿瘤的原位小鼠模型中检测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或丁酸与抗PD-1治疗之间的相关性。临床上,抗PD-1治疗被批准用于MSI-High亚型 的CRC患者,缓解率为40%。对于MSS亚型的患者来说,虽然他们占CRC病例的大多数(~85%),但这些患者的免疫“冷”肿瘤微环境限制了免疫治疗的应用,如何提高其对免疫检查点阻断治疗的反应性仍然难以捉摸。正如预期的那样,只有携带MSI-High肿瘤的小鼠对抗PD-1疗法有反应,而携带MSS肿瘤的小鼠则对抗PD-1疗法无反应(图5、6)。同时,抗PD-1疗法与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或丁酸的联合治疗可有效抑制MSS肿瘤的生长,并增强CD8  T细胞的细胞毒功能。这些结果共同表明,对于抗PD-1治疗耐药的CRC患者来说,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及其衍生的丁酸可能是一种有前途的替代辅助治疗药物。此外,作者观察到单独使用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或丁酸就足以诱导MSI-High和MSS肿瘤缩小,这表明了利用益生菌直接治疗CRC的可行性。

本文还研究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衍生的丁酸与抗肿瘤CD8  T细胞相互作用的机制。GPR41、GPR43和GPR109A是结肠上皮细胞上负责感应丁酸和其他SCFA的主要受体。然而,作者观察到丁酸不会改变它们在CD8  T细胞上的表达。同样,之前的一项研究报告称,GPR阻断不会损害丁酸对功能性CD8 T细胞的影响。因此,这些发现表明丁酸对CD8  T细胞的影响不受GPR调控。相反,作者发现CD8  T细胞上TLR5显著上调,并通过表面等离子共振和Pull-down实验证实了TLR5是丁酸的受体(图7)。TLR5是一种在上皮细胞和免疫细胞上表达的受体,特异性识别细菌上的鞭毛蛋白,但目前缺乏报道其与微生物代谢物相互作用的研究。有研究表明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可以刺激肠上皮细胞上的TLR5来抑制慢性炎症。相比之下,本文首次揭示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衍生的丁酸而不是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本身可以直接与CD8  T细胞上的TLR5结合以增强其细胞毒功能。总而言之,本文的结果表明丁酸与已被充分研究的先天免疫受体之间存在新的关联,这可能为增强抗肿瘤免疫作用的新治疗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总之,本文观察到CRC患者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和丁酸的显著减少。通过使用多个小鼠模型,作者证明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对两种不同的CRC亚型(包括MSI-High肿瘤和MSS肿瘤)的肿瘤抑制作用。肠道罗斯拜瑞氏菌通过产生丁酸来发挥其抗肿瘤功能。肠道罗斯拜瑞氏菌和丁酸均可增强CRC中抗PD-1治疗的疗效。从机制上讲,本文揭示了肠道罗斯拜瑞氏菌衍生的丁酸与CD8  T细胞上的TLR5的直接结合,从而增强了其抗肿瘤免疫作用。因此,肠道罗斯拜瑞氏菌是一种很有前途的益生菌补充剂,它可能为提高CRC患者的治疗效果开辟一条新途径,特别是对于那些具有抗PD-1治疗耐药性的患者。

原文链接: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37491158/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nature重磅研究:生酮饮食预防结肠癌,最详细的解读
12-02: Nature年度回顾:今年肝癌研究有哪些重要进展?
综述 | Nature子刊:饮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和结肠癌(完整版)
超强综述 | 于君等彻底讲透饮食、菌群和大肠癌(万字全文翻译)
(请大家仔细阅读,下期答案在其中)膳食纤维作用之---短链脂肪酸篇
饮食、肠道细菌和结肠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