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蔡襄为建成万安桥所做的贡献
蔡襄为建成万安桥所做的贡献
作者: admin   来源: 福建枫亭文化研究会   加入日期:2009-10-17  点击率:383
         据《泉州府志》记载:在泉州东北二十里的万安渡,上游为大江,其下即东海,是江水与海潮汇流处,其江面宽近五里,水深流急,且多漩涡,此处没有船只渡人过江。若遇大风或洪水,几天不得过江,成为天堑。因此,当地百姓迫切希望此处能兴建一座桥,以免病渡之苦。据《八闽通志》记载:北宋庆历(1041—1048)年间,泉州人陈宠曾以甃石建造枕桥而未成功。皇祐五年(1053),又有王实、卢锡、僧人宗善等人倡建石桥,并已募到一定的资金,据民间传说:这些人于靠近两岸的浅水处,已陆续兴建一些桥墩,而当兴建江心处(约七八墩范围)的桥基时,所抛下去的石块被水冲得不见踪影,故有人认为这江心深无底,由于施工中突然遇到无法克服的难题,因而停工。
        至和二年(1055)二月,权知开封府的蔡襄要求知泉州,他在回闽的路途中遭遇“子死妻丧”的大不幸,由于悲伤过度,身体患上了疾病,故至次年二月七日才到泉州任。蔡襄路经万安渡时,眼见桥已经停工,因他在泉州任上仅两月多就被移知福州,所以无暇过问建桥这件事。嘉祐三年(1058)六月,蔡襄又徙知泉州,此时,其身体已有好转,在母亲卢太夫人的再三督促下,他才通过舅父卢锡代为邀请原建桥的理事来州厅座谈。蔡襄先请建桥的负责人介绍停工的原因,然后他表态曰:建桥是造福泉州的大事,目前遇到困难知州有义务协助寻找克服困难的办法,以便继续完成建桥的任务。之后给此次到会的十四人确定职事。因蔡襄要处理州事,只能不定期来工地了解情况,或提供建议。选举卢锡为总指挥,负责全面工作;王实、许忠、僧人宗善负责募集和保管资金。
        在北宋,既无现代建桥的科学技术,又无大型的起重机械,连石灰也没有的情况下,仅凭双手就想在此江面宽阔水深流急又有海潮冲击的万安渡兴建石桥,谈何容易,事实证明,上次兴建枕桥已经失败,这次修建石桥也因深水处遇到难题而停工。
        蔡襄是一位博学多才、善于思考问题、具有解决难题能力的官员。他首先由卢锡陪伴前往沿江一带调查水文、地质、地震等方面的资料,然后到民间拜访有建桥经验的专业匠师,每到一地,先由蔡襄介绍万安渡建桥过程所遇到深水处建桥基和桥墩的难题及已查清水文、地质、地震的情况,希望匠师能提供一些克服难题的办法。因为大多数建桥匠师是由学徒出身的,他们虽有实践的经验,却谈不出理论。在蔡襄介绍难题的启发下,有个别匠师和浮图义波提出片言只语的建议,如有人建议在桥墩的基部先制成木架,再压上长石条作为桥基;有人提出桥墩的两端采用尖形,以减少水的冲击;浮图义波则建议,在桥墩下面先用石垒成园堆,再在园堆上建桥墩。蔡襄认为议波的建议有其道理,但不完善,他与义波作进一步的研讨后,由蔡襄补充、提高,最后总结出三项深水处兴建桥梁的有效办法:
        第一,沿桥基的直线,在江心深水处抛石十几万立方,将江底垒成一条长一华里宽二十几米的江底大堤作为桥基,称为“筏形基础”。
        第二,将繁殖于江边石上的牡蛎,引附于江底基石和桥墩上,让其繁殖;加上水流、海潮所携带的泥土沉积于基石之间的空隙,使基石连结,起着加固的作用,称为“引蛎固基法”。
        第三,长条而厚重的石梁,用船运到两个桥墩之间,待到海潮上涨时的浮力将其架上桥墩,称为“浮运架桥法”。
        蔡襄以上三项新的工艺技术,是适用于江海汇流深水处兴建桥梁的办法,因以前无此方面的实例,故可以称为创新或发明。
        建桥新的工艺确定后,蔡襄邀请浮图义波任建桥顾问,配合卢锡一同工作和住进工地。此时,建桥董事会发布布告,欢迎采石工、民工、船工前来参加建桥,每天付给一定的报酬。因此,得到沿江各乡百姓的大力支援,前来参加的各种技工、民工由卢锡安排他们的工作,规定他们每天应完成的任务。据蔡襄《祭神文》得知,嘉祐三年(1058)泉州夏秋发生旱灾,次年又夏旱。由于旱灾,江水大量减少,海潮上涨也相对地低,这给建桥提供了良机。卢锡指挥有方,抓住良机加快施工,到次年春雨来临时,深水处的桥墩已经建成了。
        据民间传说:此时,建桥的资金已快用完了,蔡襄建议扩大募捐范围。襄母卢太夫人则带头捐款。据《园中蔡谱》记载,朱熹题跋的蔡帖曰:“予素不治生产,仅有埭田二百石予为万安桥时,母太君捐一百六十石助役,虽无以遗子孙,然道傍松、万安渡,汝辈吃不尽饭碗也。治平二年二月二十五日,襄押。”由于泉州百姓踊跃捐款,于嘉祐四年(1059)十二月万安桥终于建成功。
        嘉祐五年(1060)秋,蔡襄撰书《万安渡石桥记》一文,刻为二石,立碑。
        泉州万安渡石桥,始造于皇祐五年四月庚寅,于嘉祐四年十二月辛未讫功。“累趾于渊,酾水为四十七道,梁空以行。其长三千六百尺,广丈有五尺。翼以扶栏,如其长之数而两之。靡金钱一千四百万,求诸施者。渡实支海,去舟而徒,易危而安,民莫不利。职其事者,卢锡、王实、许忠、浮图义波、宗善等十有五人。既成,太守莆阳蔡襄为之合乐燕饮而落之。明年秋,蒙召还京,道由是出,因记所作,勒于岸左。(《蔡忠惠集》卷二十八)
         蔡襄此《记》,有三个问题必须加以说明:
        1、 万安桥始造的时间,蔡襄追溯至皇祐五年,这是对倡建石桥者的尊重,却未提及他们中途因遇到技术难题而停工,因此,他不便介绍自己发明的三项建桥新的工艺技术。这些新发明的工艺技术,如果没有当时人写笔记保存,以后被英国李约瑟收进《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一书,现代人恐怕无从了解了。以上所补充的事例,足于说明蔡襄为人谦让、低调,他对自己所做的贡献一贯不愿表功,这是品德高尚的体现。
        2、万安桥虽始造于皇祐五年(1053),而且在浅水处已建成一些桥墩,而在江海汇流深水处(约七、八墩长)却遇到了技术难题而停工,一直到嘉祐三年(1058)六月后,由蔡襄发明适用于深水处建桥的三项新的工艺技术,使这件工程才得以继续兴建下去,直至落成。因停工的时间不清楚,使建桥的时间长达七年。若从蔡襄参加的时间算起至落成,只花一年多,再加上停工前建成一些浅水处的桥墩,估计只须二年多,而二者相差二至三倍。
        3、蔡襄参加兴建万安桥一事,在民间曾流传不少故事和神话,包括戏剧、说书、连环画、说唱鼓词等,由于这些作品是文人杜撰的戏说,不是真实历史的史料。遗憾的是,时至今日,仍然有人相信蔡襄墓内有金头玉颈,以致1988年发生襄墓被盗案,可见民间流传的无稽之谈,其影响还不能低估。
        泉州万安桥(后称洛阳桥)兴建成功,不仅使行人“弃舟而徒”,而且加大货物的流通,带动当地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使泉州更加繁荣,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万安渡石桥的兴建过程,还培养出一批建桥的能工巧匠,因而在泉州各地掀起了兴建石桥的热潮。据《泉州府志》记载:从万安桥落成后的一百五十年间,泉州各地共兴建石桥一百一十座,包括当时被誉为“天下无桥长此桥”的晋江安海安平桥,因此,泉州建桥的专业匠师扬名天下。
        我国现代著名的桥梁专家茅以升教授在《桥梁谈往》一文中,称赞万安桥时指出:万安桥所采用的基础,就是现代桥梁学科书中所称的“筏形基础“,这种基础被外国大型桥梁工程所采用,还是近百年以来的事;石梁起架所用的”浮运架桥法“,就是现代所兴建的大型石桥,此法仍然常被采用。由此可知,蔡襄发明的建桥新的工艺技术,不仅对国内建桥作出贡献,而且具有国际性的效益。  
 
                                                                          (作者:蔡鸿岐  蔡松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莆田历史名人——蔡襄与泉州洛阳桥
泉州有座洛阳桥
名胜|福建·泉州洛阳桥
遗产点介绍:洛阳桥
〖福建行-5〗泉州惠安:洛阳桥
宋朝人建的中国第一座跨海大桥,利用一种动物加固桥梁,千年不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