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五节 宋代瓷器
一、双凤朝阳斗笠碗
双凤朝阳斗笠碗,亦称“影青浆胎双凤朝阳碗”,北宋景德镇窑影青瓷产品。碗为倒置斗笠形。碗内外壁施以白里泛青透明釉。胎细釉纯,质薄而轻,洁润如玉,光鉴照人,扣之作金石声。碗通高5.6厘米,敞口,直径17厘米,直斜腹,平足,直径8.5厘米,碗内壁有模印花纹:上为云雷纹一周;下为双凤朝阳图案,双凤作展翅向日飞翔状,栩栩如生。稀有而珍贵。
1982年在桐城县毛河乡毛河村徐湾庄出土,计10件(其中有5只残破),由桐城县文物管理所征集,现藏桐城市博物馆。
二、“河滨遗范”青瓷碗
“河滨遗范”青瓷碗,北宋龙泉窑(今浙江省龙泉县)青瓷产品。圆唇,敞口,弧腹,圈足。通高6.2厘米,口径15.6厘米,足径5.4厘米。碗内壁有5条凸起的直线纹,碗底中心印有“河滨遗范”4字铭文,竖行,每行2字,为阴文楷书。此种铭文碗是龙泉窑的特有产品,目前完整的器物很少发现。另外碗足底部还有墨书“户元美宅庚戌年”7字,行楷,竖三行,行字不等。“户元美”为死者的名,“宅”指墓地。“庚戌”年号北宋有两个,一是大中祥符三年(1010年),一是熙宁三年(1070年)。从碗的形制特征看,应属前者,不会晚到北宋后期。碗为白色胎,胎骨坚硬细腻。粉青色釉,釉汁滋润,有冰裂纹。此碗对研究宋代龙泉窑的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955年在绩溪县宋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三、钧窑大碗
钧窑大碗,宋代瓷器。兰青色,芝麻轴边沿,冰裂纹,略带密点菟丝子纹。直口,深腹,圈足。通高9厘米,口径22厘米。1964年春,于亳州城东北25公里大杨河工地征集,系治河民工从河床东部宋代墓葬区挖出,完整无损。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从该墓葬区共同出土的大量宋代器物证实,此碗为宋代遗物。现藏亳州市博物馆。
四、青白釉刻花盖碗
青白釉刻花盖碗,宋代生活器皿。深腹、直口、矮圈足,白瓷胎。通体施青白釉,釉面光亮略泛黄色。碗外遍刻花草纹。盖折沿,中间塑一扁平纽,四周亦刻满花草纹。口径10厘米,底径6厘米,通高11厘米。该碗制作精细,造形别致,类似这种深腹直口的青白釉盖碗,在宋瓷中还不多见,宿松地处长江北岸,面临江西,距景德镇不远。根据此碗的造形和釉色,应为宋代景德镇产品。
1986年2月在宿松县佐坝乡栗树村北宋庆历七年(1047年)砖石墓出土。现藏宿松县文物管理所。
五、影青斗笠碗
影青斗笠碗,宋代瓷器。敞口,微卷唇,浅弧腹斜收至底,矮圈足、底平不施釉。通高6.7厘米,口径17.7厘米、底径5.5厘米。器体胎质较薄,全施影青色釉,光泽晶莹。碗内壁刻划水波纹,影现四尾鱼形,鱼作戏水状,形象活泼生动,可见精湛的工艺水平。
1982年6月9日,霍山县文物管理所从城南上元街村十八塔生产组小学教师刘兰芝家中征集。据介绍:1979年3月,修路工人在该地开挖路基时,在一座宋代砖室墓中发现。现藏霍山县文物管理所。
六、龙泉窑瓷盘
龙泉窑瓷盘,通高3.9厘米,口径12厘米、底径7厘米。口厚唇,直斜腹,底内收。矮圈足,直径6.1厘米,露胎,白瓷质。通身无纹饰,施以豆绿色釉,色泽温润如玉,造型古朴典雅,是宋代龙泉窑的标准器物。
1982年桐城县毛河乡毛河村徐湾队农民张善文在挖菜园地时出土,后由桐城县文物管理所征集,转交桐城县博物馆收藏。
七、影青双凤碟
影青双凤碟,宋代瓷质生活用具。通高3厘米、口径16.2厘米、底径5.3厘米;大敞口,浅腹,圈足不施釉;白砂胎,胎体较薄;通体施白里泛青的影青釉,釉色晶莹;碟内口沿下饰回纹一圈,下为双凤戏牡丹图案。造型生动美观,极为精致,为宋瓷珍品。
1981年在枞阳县横埠镇出土。现藏枞阳县文物管理所。
八、青白釉盏与盏托
青白釉盏与盏托,饮茶用具,北宋湖田窑(今江西省景德镇市)产品。盏为敞口,薄唇,喇叭形圈足,盏托为盘式,中心托垫形如一直腹的覆杯,边缘作一周凸棱,以利承托盏足,盘作下卷边,下置高圈足。通高8厘米,盘径13.7厘米。胎色洁白,胎质坚硬致密。釉色白里透青,光泽莹润。造型优美,制作精细。
1963年在宿松县北宋元佑丁卯年(1087年)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九、繁昌窑影青执壶
繁昌窑影青执壶,北宋瓷质酒具。通高17.4厘米,口径8.1厘米,底径6.9厘米;器物口沿外侈,呈喇叭状,肩部起为弯曲壶嘴,细流小口,圆腹,腹部有6道瓜棱形凹槽,成六等份,浅圈足;釉色泛青,莹润如玉,腹部釉有细开片。整件器形造型雅致,制作精细,为北宋影青瓷中精品。繁昌窑始烧于五代,盛于北宋,曾烧制过不少影青瓷执壶。它的发现,反映了繁昌柯家冲窑当时的影青瓷烧制具有很高水平。
该壶于1986年12月在铜陵市火车站铁路窑厂取土时发现,现藏铜陵市文物管理所。
十、“八仙馆”白釉壶
“八仙馆”白釉壶,宋代瓷质酒器。因壶上写有“八仙馆”题记故称。形呈瓶式,下方稍细,为轮制。通高24.7厘米,圆口,外径4.3厘米,内径2.3厘米,短颈,高3厘米,4耳,圆腹,径11厘米,圆底圈足外高2厘米,内高0.5厘米,外径7.7厘米,内径4.5厘米,壶施白釉,耳的下方用棕褐色釉料写有行书体“八仙馆”3字,其下有部分棕褐色釉。
该壶与萧县白土窑出土的宋代“八仙馆”壶,形、胎、釉、书体均相似,对研究宋代萧窑烧制瓷器工艺技术提供了新的实物依据。
1984年10月在濉溪县铁佛区古城乡张黄庄出土。现藏濉溪县文物管理所。
十一、霞间窑青釉执壶
霞间窑青釉执壶,宋代瓷质生活用具。通高20.5厘米,口径9.1厘米,底径7.2厘米。喇叭口外撇、长颈;圆流直竖于肩部,流嘴略向外弯曲,不过壶口;扁条形连接口与肩部,上有6道竖刻条纹;丰肩鼓腹,腹部有一道接痕,下腹内收;圈足外撇、胎质细腻、色灰白,以指叩之,其声清脆如金属声;饰化妆土,青釉泛灰,釉层较薄,有开片纹,釉仅施至腹部,有流釉现象。该壶仅流嘴部稍有破损,基本完整。
根据近年来安徽的考古发现,皖南地区古代青瓷窑址主要分布在绩溪霞间、十亩园、歙县竦口、泾县琴溪、窑头岭、休宁岩前等地。这些窑址烧制的年代从晚唐开始,止于北宋,其产品多以越窑青瓷为主,此壶与其中烧制于五代至北宋的绩溪霞间窑发现的标本近似,而且从胎质、釉色、造型看,为该窑之精品。此壶的发现,不仅为研究绩溪霞间窑址提供了实物资料,而且扩大了中国越窑系青瓷的分布范围。
80年代末由绩溪县文物管理所收购,后经国家文物部门鉴定为馆藏一级文物,现藏安徽省文物总店。
十二、白瓷人形执壶
白瓷人形执壶,北宋酒具。白胎,通体施白釉。壶为手捧朝笏立朝觐的人形,束发插簪,面须,宽袍曳地,大襟广袖,神态静穆。壶身圆筒形的躯干,头顶为口,朝笏作流,背有双条把手。通高22.2厘米,腹径9.4厘米,流长8.2厘米。人形执壶构思精巧,造型新颖,人物刻划准确生动,显示了宋代制瓷和雕塑的工艺水平,是罕见的宋瓷精品。1971年在怀宁县雷埠乡宋代砖室墓出土。1983年怀宁县文物管理所和皖河区文化站调查征集。现藏怀宁县文物管理所。
十三、紫定金彩壶
紫定金彩壶,北宋时期定窑烧制的紫定金彩器。高18.1厘米,口径7.1厘米,腹径12.6厘米,底径3厘米。制作精细规整,口外折似浅盘口状,短颈斜直,丰肩,上腹鼓出,下腹斜收,浅圈足,腹部略残。胎薄仅0.2厘米,胎质洁白细腻,露胎处有明显的竹丝刷痕迹。除壶底外,壶内外均施酱色釉,釉质晶润。腹部釉上描绘的金彩虽早已脱落,但整个画面在侧光下尚清晰可辨。两道金彩细弦纹在壶的腹中央将画面分为上、下两组。上组为一幅写实画“莲塘风光”图,两片荷叶,高低相错,飘浮水面,微微摇曳,一枝荷花,亭亭玉立,含苞欲放。荷叶后,画一丛茂盛蒲草,荷叶下,点缀几棵水草。下组为一圈绘制工整的变体仰莲纹图案,莲瓣共9对,18瓣,分前后两排重叠,莲瓣用双线勾勒,瓣内绘有变形折枝牡丹,前排莲瓣内牡丹花盛开,后排莲瓣内牡丹花含苞欲放。整个画面构图简练,图象生动逼真。紫定器存世不多,而绘有金彩器的,则更为罕见。该器的出土是我国陶瓷考古上的一个重要发现,填补了我国古陶瓷研究和收藏的一项空白,印证了文献中关于“紫定器且有描金彩花鸟”的记载,为对北宋定窑的研究,特别是定窑瓷器装饰技艺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实物资料。
1982年在肥西县将军岭乡李岗村出土。现藏合肥市文物管理处。
十四、影青莲花烫酒壶
影青莲花烫酒壶,北宋瓷质酒具,分注碗和执壶两部分。用注碗盛热水,将壶装酒置于注碗中温酒。注碗为花口,深腹,由7瓣莲花组成,整个器形似盛开的仰莲。各花瓣边缘刻有简洁的花草图案。圈足外壁饰凸弦纹一周。执壶呈瓜棱形,直口筒颈,颈底部饰花瓣纹一圈,斜平肩,流置肩腹交接处折角上。匾带状把手,两边各刻棱线一道与流等高。直筒形套盖,盖顶塑蹲狮抱绣球纽。釉色青白略泛黄,通高26.5厘米,底径8.8厘米,为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烧制的精品。
1985年7月在宿松县高岭乡姚圩村出土,1994年6月定为一级文物。现藏宿松县文物管理所。
十五、仙人吹笙青白釉开片壶
仙人吹笙青白釉开片壶,宋代瓷质酒器,通高19.3厘米、口径2.5厘米、底径9.5厘米,为女仙吹笙造型。壶口开于人头发髻顶端,口沿饰羽冠;脑后至肩部以两根飘带并列为壶把,直流,塑成笙状,笙与人的嘴之间由一细吹管相连接,双手捧笙以固流;人身以刻划纹勾勒成袍服为壶腹;溜肩直筒,下端饰两点为双足。此壶制作精致,构思新颖,造型独特,人物面目清秀,形态生动,为罕见的艺术珍品。
1994年元月11日在宿松县城东郊一座北宋天圣三年(1025年)墓葬中出土,1995年6月被国家文物专家鉴定组定为“国宝”级文物。同时出土的还有其它瓷器20余件,并有石质买地券1方。现藏宿松县文物管理所。
十六、影青执壶
影青执壶,宋代瓷质生活用具。通高11厘米,口径5.5厘米,底径4厘米。平折沿,口微侈,圆肩、曲流、鼓腹、假圈足,有盖。盖边与柄上端分别按环耳,可供系绳之用,以防壶盖掉落,造型奇巧,制作巧妙。通身无纹饰,施以白黑泛青的影青釉,色泽温润如玉,圈足部分露白砂胎,为宋代瓷器珍品。
1985年在枞阳县会宫乡安凤出土,现藏枞阳县文物管理所。
十七、盅口瓷壶
盅口瓷壶,宋代瓷质生活用具。通高14.5厘米,腹径11厘米。盅口,口两侧各有小系,圈足。柄较宽,上有4条弦纹。壶身上部有6条弧棱,使上部成瓜状,壶的下部呈6瓣莲花状造型。壶嘴下部有3圈连环弦纹,壶的釉色白中闪黄,胎色白中闪红,周身开片,圈足部分露胎,为宋代瓷器珍品。1975年11月在太湖县小池乡出土。现藏太湖县文物管理所。
十八、鹅饰影青瓜棱壶
鹅饰影青瓜棱壶,宋代酒具,瓷质薄胎,高15.6厘米,口径4厘米,最大腹径8厘米,底径5.6厘米。圆唇、敞口,喇叭形长颈,溜肩,瓜棱腹,假圈足,刮底。前腹平塑一鹅形饰,伸曲形细长颈为流,展两翅,作飞翔状,后腹平塑一鹅形饰,展开两翅,作扇状,细扁条形长颈向上直达口下为执,头复向下弯曲,作回顾状,下颌紧贴器口外壁,颈上部近口处有一卷筒式小系,横穿,与口平。口下饰凹弦纹两周。颈至上腹共饰大小凸棱纹6周,外部施影青釉,器内下底露白胎。
1991年5月由宣州市公安局移交,现藏宣州市博物馆。
十九、影青八棱壶
影青八棱壶,宋代茶具。通高10厘米,口径3.4厘米,底径7厘米。瓷质细腻、白胎,通体施青白釉,呈天青色,釉面光洁。壶身为八棱形,壶盖为平顶直筒,也呈八棱,并于一方下端钻两小眼,用以穿绳系于壶把上。斜平肩,壶把置于肩腹交接处同盖平行。流置于肩腹处,同口沿等高。
1964年在宿松县陈汉乡隘口村出土,1994年6月定为一级乙等文物。现藏宿松县文物管理所。
二十、青白釉注子与注碗
青白釉注子与注碗,北宋盛酒和温酒的用具,注子置注碗中。注子高20.2厘米,注碗高13.9厘米,胎色白微黄,釉色白泛青。注子为小口,套盖,斜宽肩,六棱形腹,圈足。前侧置弓形长流,后侧置带式曲柄,盖顶蹲1大狮,形象生动活泼。碗为仰莲式,花瓣的边缘饰如意花纹,圈足外表饰尖叶形的花蒂。注碗的内底尚留有烧结的5颗残支垫,与注子底部的5个支垫烧痕恰恰相符,说明装匣烧制时,注子是放在注碗里成套烧成的。此器的形制与五代顾闳中所画的《韩熙载夜宴图》中的酒注子基本相同,是江西景德镇湖田窑的精品,构思灵活,制作巧妙,很少见。
1963年在宿松县北宋元丁卯年(1087年)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二十一、黑地白花莲荷纹小口瓶
黑地白花莲荷纹小口瓶,宋代吉州窑(今江西省吉安县)釉下彩绘瓷器。小口,唇微外卷,短颈,椭圆形腹,矮圈足。通高28.8厘米,口径5厘米,腹径17.6厘米,足径9.5厘米。黄白色胎,腹施黑色彩地绘莲荷纹白花,色彩柔和含蓄,以莲花、荷叶及莲蓬果组成的花纹单位多次重复,满布瓶体,匀称而富丽,反映了宋代瓷器生产的成就和瓷画艺术的高度水平,堪称稀世珍品。
1956年在巢县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二十二、影青刻花瓷瓶
影青刻花瓷瓶,宋代生活用具。通高26厘米、口径7.6厘米、底径11厘米。通体施青白釉,呈天青色。喇叭口、圆腹、平足;口沿下饰两道弦纹,瓶颈刻一圈蕉叶纹,颈腹交接处塑对称的两个铺首;腹部刻荷叶纹及水草纹,底沿饰弦纹一圈,造型生动,技艺精湛。
1964年在宿松县陈汉乡隘口村出土,1994年6月定为一级乙等文物藏品。现藏宿松县文物管理所。
二十三、青白釉四系罐
青白釉四系罐,北宋时期盛器。直口,筒状颈,平顶盖,瓜棱形腹,圈足。通高14.9厘米,口径8厘米,腹径12.4厘米。盖面饰4道凹弦纹,中心置乳钉小纽。颈中部饰双弦纹,肩上置四个倒羊角形卷云纹系。黄白色胎,质细,腹壁很薄。釉色白中闪青,匀润。造型和装饰新颖美观。
1963年在宿松县北宋元佑丁卯年(1087年)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二十四、青釉白彩莲瓣纹罐
青釉白彩莲瓣纹罐,宋代四川彭县窑生产的瓷质生活用具。通高16厘米、口径8.2厘米,腹径14.5厘米、底径6.5厘米。方唇、直口、圆肩、深腹、平底稍内凹;灰色胎,青釉带灰白色,釉上用白色绘成莲瓣纹,瓣内有堆沥而凸起的呈浅灰色的棱。彭县窑不见记载,窑址于1976年在四川彭县西北38公里处的磁峰公社发现。窑址所见标本完整器物少,青釉白彩莲瓣纹罐的出土,为我们研究彭县窑的陶瓷工艺提供了重要实物资料。
1989年10月,此罐出土于枞阳县龙桥团山村一座宋代砖室墓,定为一级乙等文物。同时出土的还有瓷碗、碟、壶、盏、托、杯、“都省”铜镜等9件文物,现藏枞阳县文物管理所。
二十五、白釉诗文坛
白釉诗文坛,宋代瓷器。直口,微敛,圆唇,丰肩,圈足。颈部有4肩耳,耳下有3道黑色环纹,耳间绘草叶纹图案。上部施白色釉,下部施黄褐色釉。坛高55厘米,口径13.5厘米,腹径31.7厘米,底径12.2厘米。腹部有墨书七言俚诗一首:“人有惺惺不肯存,惺惺都是祸支(疑为'之’字之误)门,劝君莫使惺惺尽,使尽惺惺折子孙。”行书竖写。
1976年于亳州城西十八里集征集,现藏亳州市博物馆。
二十六、吉州窑瓷枕
吉州窑瓷枕,宋瓷质寝具。长方形,束腰,长28.6厘米,宽11厘米,中腰7.5厘米,高9.4厘米。瓷枕胎米黄色,较坚致。枕为白釉褐彩彩绘,六面都绘有纹饰,上下两面为白地褐色彩绘水波纹,前后两面为白地褐色彩绘卷草纹,两端面为白地褐色彩绘花卉,一端有一径为1.5厘米的通气孔,孔位于花蕊处,另一端的四角有垫烧痕。这件瓷枕绘画纤细秀丽,布局繁密,造型优美,色彩白褐相同,柔和自然,属南宋时期吉州窑的产品,为研究南宋吉州窑瓷器的绘画艺术以及对后期景德镇青花瓷窑的装饰绘画所产生的影响,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78年在合肥市肥东县收购,1994年6月定为一级乙等文物,现藏安徽省文物总店。
二十七、白地黑花釉虎形枕
白地黑花釉虎形枕,北宋磁州窑产品,生活用具。椭圆形,高9.5厘米、长31厘米、宽14.5厘米,一端塑虎头,虎尾从另一端盘至腰部,四肢葡伏,全身绘褐色虎纹。枕面以白釉为底,右上方绘大雁一群,排成人字行展翅远翔;左下方绘一只张牙舞爪的饿虎在草地上捕食兔子,虎身上方随笔墨书一“虎”字,整个画面生动、活泼,造型优美,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与民间色彩。其虎捕兔子图案不落俗套,题材少见,保存完整,是宋代瓷器中的一件珍品。
此枕出土于安徽省太和县境,1963年入藏阜阳地区博物馆。
二十八、三彩孩形瓷枕
三彩孩形瓷枕,宋代寝具。高16.5厘米,长27厘米,宽18厘米。枕的造型是一个趴着的小孩,双腿曲于股下,臂部上翘,双物托钵,两肘衬地,两耳长大,仰面抬头,顶束发髻,面呈微笑,神态悠然,造型生动。整个瓷枕施白、淡黄、淡绿三色釉,釉色光润,色彩素雅,周身都是金丝铁线的网纹开片。这种釉色的制作,被当时称为“宋三彩”,又称“素三彩”。1975年在太湖县弥陀乡宋代墓葬出土。现藏太湖县文物管理所。
二十九、白釉孩形瓷枕
白釉孩形瓷枕,宋代寝具。枕高16厘米,长35厘米,宽15厘米。白瓷质地,呈乳白色。通体白釉,细纹开片,光洁如玉。造型为一裸体总角小孩匍匐于地。左右手交叉抚于胸前,两肘及两膝着地,两足微翘。头微昂,目平视,神态文静甜美。肩与臂部稍隆起,腰微下弯。双发髻与眉、目、唇均为黑色。手腕饰泥金弦纹,间以波浪纹。顶下以泥金绘钱纹,串连成一小锁形花纹。背上仿佛铺一布褡,腹部有凸起七点梅花纹图案,似是围兜。此枕造型准确美观,玲珑可爱,除小腹至臂部有一裂痕外,保存尚好。
1965年11月在岳西县五河乡上阳边屋后出土。现藏岳西县文物管理所。
三十、点彩方枕
点彩方枕,宋代瓷质生活用具。长16.5厘米,高10.5厘米,宽9.5厘米。上宽下窄,枕部微凹,周身米黄釉,金丝铁线的网状形开片。浅褐色的点彩是大瓣花形图案,总计30个,分布在枕前后两面下2上3,两头两行对称6个;枕面点彩是中间2个,两边各3个。点彩图案布局合理,瓷枕美观素雅。1975年10月在太湖县东山头宋代墓葬出土,现藏太湖县文物管理所。
三十一、瓜棱瓷枕
瓜棱瓷枕,宋代瓷质寝具。枕高10.5厘米,长18.5厘米。枕的造型呈瓜棱形如意图案。枕面微凹,周边有弦纹一道。枕面中间为一朵大菊花,间布4个对称的点彩。枕面图案布局匀称,协调一致,美观素雅,枕壁上下各饰一道弦纹,间绘3层浅褐色的点彩为大瓣梅花图案,底部露胎,中有一小孔。通体影青釉面,细碎开片,光洁如玉。
此枕造型精美别致,构图简洁典雅,为宋代瓷器中之珍品。1994年6月定为一级文物。现藏桐城市博物馆。
三十二、青白釉瓷枕
青白釉瓷枕,宋代瓷质寝具,枕高10.4厘米,长15.8厘米,宽9.8厘米,中腰高8.3厘米。枕为银锭式样,灰白色瓷胎,质地坚硬细密。枕的一端上部有一小通气孔,除枕底无釉外,通体施青白釉,釉色均匀、光亮、莹润,有细开片。枕周身用褐色兰彩组成梅花纹,枕面还用褐色兰彩组成一棱形开光,酷似银锭上开满了褐红色的梅花。青白釉色介于青、白两色之间,又称青白瓷或“影青”瓷。宋代青白釉瓷枕以景德镇窑烧制的作品为代表,当时因其色光洁无瑕而被文人们称为“玉枕”。此枕不但是名贵的影青瓷寝具,又在影青釉面饰上精美的褐彩兰梅花纹,更增添了它的价值,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为研究影青瓷器的彩绘装饰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1983年由桐城县文物收购站收购,1994年定为一级文物,现藏安徽省文物总店。
三十三、瓷薰炉
瓷薰炉,北宋景德镇窑细瓷产品。炉由盖、身两部分组成。白瓷胎,质地坚硬。通体施以淡黄釉。炉通高8.5厘米。炉盖为子母口,外径12.2厘米,内径10.5厘米。盖面镂空雕花,中间为“卐”字文。周围为缠枝忍冬纹饰,炉身上为直口,口径12.2厘米,周身不施纹饰。平底,内部正中粘有一小方形小瓷块。底有黑色圆圈及小裂纹。底下有倒凸字形小足3个。薰炉造型古朴典雅。
此炉,原由桐城县文化馆征集,1984年入藏桐城县博物馆。
三十四、绿釉狮形薰炉
绿釉狮形薰炉,北宋燃香用具。通高32厘米,口径12.2厘米,腹径10.8厘米。香薰下部塑成一莲花须弥座,有的莲瓣上特意不施釉,露出黄白色胎,绿、白相映,显得形象更为逼真。上部塑成一蹲踞的狮子,狮首高昂,张口露牙,两眼斜视,尾巴上翘,蹲在莲蓬果上,前足踩在彩球上,颈间带3枚圆响铃,姿态雄健,生动活泼。胎呈黄白色,较松软。绿釉,釉肥厚光润。此器的造型和装饰颇具匠心,反映了宋代高超的瓷艺,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1963年在宿松县北宋元佑丁卯年(1087年)墓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三十五、影青釉三足炉
影青釉三足炉,北宋瓷质燃香用具。通高10厘米,口径14厘米,底径7厘米,腹围13厘米,足高0.7厘米;内有圈足,圈足与外三足同高,内外施影青釉,釉色光亮;直口,口下有两道较细的凸纹;直腹,腹中部有一凸起花纹,贯连4朵凸起的牡丹花;内圈足无釉,胎为淡红色,胎质坚硬细致。造型美观,制作精细。
1983年4月8日在霍邱县邵岗乡樵桥村农民孟凡富承包的土地上,从塌陷的一座古墓中出土。1994年5月定为二级文物。现藏霍邱县文物管理所。
三十六、影青镂孔香薰
影青镂孔香薰,宋代瓷质燃香用具。通高11厘米,口径11.4厘米。香熏盖呈半球形镂空,顶部镂刻一朵菊花,中部镂雕24座山峰,相连重叠,山峰间镂空16个小孔,盖底边刻划弦纹二道。底座为子母口,圆筒形腹,平底上装饰三花瓣形足,施影青釉,釉面滋润光亮,胎泛灰白色,质地细密坚硬。香熏造型圆浑饱满,镂雕纹饰较有规律,颇具古朴典雅之美。
1973年,省博物馆发掘了合肥大兴集北宋包拯家族墓群。镂孔影青香熏出土于包拯次子包授墓中,定为一级乙等文物,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三十七、影青贴人头像熏炉
影青贴人头像熏炉,系宋代瓷质熏香用具。炉盖作博山状,高7.1厘米,有3层镂孔,1、2层各有6孔,顶部有1孔。盖底圆形,子母口,内径7.3厘米,外径9.1厘米。炉底口径作覆碟式,宽边折沿。腹外壁贴塑5个浮雕人像,怒目圆睁,形象生动。炉座下部装饰一周12组莲瓣,底座有7个花瓣足。炉口径7.9厘米,底径11.5厘米,炉底高16厘米,连盖通高23厘米。施釉均匀,釉层薄而无开片,釉色晶莹呈半透明状。瓷胎白色,质地细密坚硬。整个器形规整典雅,制作精细。
1984年7月,在庐江县轮窑厂一座北宋墓中出土,现藏庐江县文物管理所。
三十八、龙泉三足炉
龙泉三足炉,宋代瓷质燃香用具。直口,平唇微内敛,直筒式腹,圜底,三兽蹄足。高14.6厘米,口径20.4厘米。腹部上下各饰凸弦纹一周,中部堆贴缠枝牡丹花,胎清白细腻,釉层丰厚,略带透明,釉面光泽,色调可与翡翠媲美。龙泉窑是宋代著名瓷窑之一,窑址在今浙江龙泉县境内,创烧于北宋早期,南宋晚期达到了鼎盛阶段,这件青釉三足炉,为南宋龙泉窑生产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1987年由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孙大光捐献。定为一级乙等文物,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三十九、影青刻花炉
影青釉刻花炉,宋代瓷质燃香用具。炉高19厘米,口径18.7厘米,足径14.1厘米。口宽边微内敛,直筒式腹,高圈足稍撇。口沿下和腹部近足处,分别雕刻一周仰俯莲瓣纹,腹中部主体纹饰为浮雕两枝盛开的山茶花,空白处辅以蓖划纹,通体施影青釉,釉色淡青,呈浅湖绿色,青莹润泽,透明度强,胎色白,质地坚硬致密。影青瓷是宋代景德镇的一项新发明,其优美的釉色可用“假玉器”、“晶莹如玉”之词来评价。这件影青釉刻花瓷炉,釉色如玉,纹饰和制作俱佳,是宋代景德镇影青瓷中佼佼者。
1957年于安徽滁县出土,定为一级文物,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四十、青瓷炉与瓶
青瓷炉与瓶,为宋代龙泉窑与哥窑产品,共3件分述如下:
青瓷鬲式香炉:粉青色,除足外通体冰裂纹,状似周代铜鬲。通高8厘米,口径9厘米。平口、直颈、扁鼓腹。每足有一道棱,足微外撇(3足残1),足尖露黄红胎,为浙江龙泉窑产品。
青瓷瓶:粉青色,通高17.2厘米,口径6厘米。细颈、折肩、斜直腹。假圈足,底内凹,胎质灰白,为浙江龙泉窑产品。
青瓷长颈瓶:青灰色,通体冰裂纹,通高17厘米,口径7厘米(口缺五分之二)。颈粗长,鼓腹似胆囊。圈足上厚下窄,下端露紫黑胎,底部因缩釉产生3个砂眼。为浙江哥窑产品。
以上3件瓷器,均于1980年在六安县丁集窑厂一座宋墓中出土,现藏六安市文物管理所。
四十一、淡青釉葵口盏
淡青釉葵口盏,碗式饮食用具。南宋官窑器,一说元代景德镇仿南宋官窑品。葵花式口,圆唇,鼓腹,圈足。高3.4厘米,口径8厘米,足径3.3厘米。紫红色胎,胎质坚硬厚实。淡青色釉,釉厚如堆脂,显冰裂纹,“紫口铁足”,酷似南宋官窑制品,不多见。
1977年在安庆市出土,同时出土的还有圆形盏、带把盏和盘等同类器数件,是研究南宋官窑问题的重要资料。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四十二、青灰釉圆形盏
青灰釉圆形盏,碗式饮食用具。圆唇,鼓腹,圈足。高3.3厘米,口径8.1厘米,足径3.4厘米,胎呈紫灰色,极坚硬,淡青灰色釉,釉汁晶莹,开本色纹片。口沿釉薄处透出的坯土微泛紫色,底足露胎部分呈紫黑色,俗称“紫口铁足”,具有南宋官窑的特点。其年代和窑口问题有两说,一说是南宋官窑品,一说年代属元,景德镇仿照南宋官窑烧制。国内外学者对南宋官窑作过很多研究,目前尚有不少问题需要探讨。此盏对研究南宋官窑有关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977年在安庆市出土,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四十三、黄白釉狮形薰炉
黄白釉狮形薰炉,北宋燃香用具。通高10.4厘米,底径5.8厘米。整个器形为一蹲踞的狮子,狮首高昂,张口露牙,仰天怒吼,回首仰面呈狰狞状,右前腿直伸,兽颈处有锥状堆塑,兽身蹲踞于圈足圆座上。器内空心,胎质细腻,釉色黄白。形象逼真,瓷艺高超,从造型到烧制工艺都属宋瓷中难得的珍品。随同这件狮形薰炉一起出土的还有几件宋瓷,其中一件黄白釉瓷托座,可能是此薰炉底托。1973年在铜陵火车站基建工地一座宋墓中出土,现藏于铜陵市文物管理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代白釉青釉瓷器
台北故宫文物:陶瓷艺术(新石器时代—北宋)
这里发现大量元代珍贵瓷器,秘密仍未解开?瓷器鉴定真知堂
【东方陶瓷】辽宁省地方出土陶瓷欣赏
仰望吧!国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高古陶瓷有多牛掰(三国到唐)
中国国家博物馆---瓷器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