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碗净味生

节约不仅仅属于温饱阶层。解决温饱,注重饮食,讲究美食文化之后,节约仍是贯穿始终的灵魂。我以为,碗净味生。把碗里的饭菜吃净,至少在结果上,是一种不浪费粮食的好行为,然后,作为美食者,才有可能品尝到美食的真正美妙。

在更高层面,著名美食家蔡澜将此提升到了人生的哲理:碗净福至。并且写了一本同名散文集《碗净福至》。“碗净”,即是惜食,暗寓“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惜食,即是惜福,自然也就“碗净福至”了。

蔡澜说:“吃,是一种很个人化的行为。什么东西最好吃?妈妈的菜最好吃。这是肯定的。你从小吃过什么?这个印象就深深地烙在你脑里,永远是最好的,也永远是找不回来的。”他又说:“有时,我们吃的不是食物,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乡愁。

这看起来跟节约没关系,其实,“碗净”代表着对食物的尊重,代表着对劳动人民辛勤劳动的敬重和认同。如果对食物有了足够的尊重,人生态度有了正确的认知,那么“福至”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碗净”到“福至”,我认为连接的通道就是 “节约”。

历史上许多著名的美食家都十分注重节约。爱美食的苏轼,很多名菜都与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如“东坡鱼”“东坡羹”“东坡豆腐”“东坡墨鱼”等等,其中尤以“东坡肉”最为著名。但是他“早晚饮食不过一爵一肉”,他自己一个人吃饭,只要一杯清酒一个肉菜;“有尊客则三之,可损不可增”,即便是请贵客吃饭,也不能超过三个肉菜,可减不可增,“有召我者,先以此告之,若不从而过是,乃止。”别人请他吃饭,如果不按照这个规矩,他就不去了。之所以如此节俭,“一曰安分以养福,二曰宽胃以养气,三曰省费以养财”。

昨晚晚饭后,胃空间略有盈余,我坐在餐桌边意犹未尽。随手翻阅《闲情偶寄》。李渔爱美食的特别之处,是“重蔬食、崇俭约、尚真味、主清淡、忌油腻、讲洁美、慎杀生、求食益。”他把“崇俭约”摆在特别重要的位置。他始终认为蔬菜是较上等的美食。“吾为饮食之道,脍不如肉,肉不如蔬,亦以其渐近自然也。”这一见解至今没有过时。不愧为讲求饮食之道的大家。

有一种误解,认为古代的帝王将相,不是骄奢淫逸,生活腐化,就是饮食铺张浪费。事实上,他们中的许多人在许多场合都比常人更为节约。

有一幅中国的国宝级书画藏品中最著名的画,五代顾闳中所绘《韩熙载夜宴图》,描绘的是官员韩熙载家设夜宴载歌行乐的场面仔细看画中内容,主客案上所列的食物不过八品,四个浅碗,四个小碟。有一碗是白色的圆球形东西,有点像外面滚了米粒的蓑衣丸子。有一碗颜色是鲜红的,很惹眼,用放大镜细看,不过是几个带蒂的柿子。想起前几天,我的一个装修工发小,体育彩票中奖3000元,他请客吃饭,大大一圆桌,几倍于韩熙载的丰盛。那可是盖帽了南唐朝廷和贵族官僚的生活啊!

同样,春秋大夫赵盾也是节俭榜样。本来,赵盾的节俭,是他的私生活,世人无从知晓。有一回,晋灵公派人刺杀赵盾。刺客钻进赵家后,见赵盾正在吃晚饭,餐桌上只有一条鱼。按照春秋时期的饮食等级制度,赵盾身为卿大夫,可以享受一餐吃掉一头猪的生活待遇。而一餐只吃一条鱼,是普通士人的用餐标准。刺客见赵盾晚餐只有一条鱼,不胜唏嘘慨叹,认为赵盾“为晋国重卿而食鱼飧,是子之俭也”,遂不忍刺杀如此节俭的赵盾,可又不能违抗国君的命令,只有自刎而死。

如今,我们讲究节俭,当然不是为了救自己的命,让别人感动自刎。从小处说,是让自己更从容更彻底地品尝美食,从大处说,是饮食文明和社会文明的一部分。

我看媒体,"碗净"被称为“光盘”。这是对生命心怀敬畏,对食物心怀感恩,“碗净”“光盘”是同一行为同一观点,只有这样,才能真切体会美食的真谛,才能真正享受人生的至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史知识】古代的吃货们
你的书看起来很好吃!
【美食视频】如何做:肉蔬碗仔蒸
家常美食
妙妙趣读之——那些吃货的诗人、吃货的诗词,让生活如此美好
【饮食文化】美食名字中的中国文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