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活在吾乡》:人性之美 力透纸背

《活在吾乡》:人性之美力透纸背

      文|李金坤

按语:本文是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金坤为本人散文集《活在吾乡》写的评论,全文分四个部分,今期推送第一部分。原题目为《好文不过近人情》,推送时用李教授的结语。

右一为本文作者、江苏大学文学院教授李金坤。

当代资深新闻媒体人、著名散文家梁衡在数十年的散文创作生涯中,始终力求文章的“思想与美感”。尤其是他“后期的散文侧重写理性,写政治历史、人生社会,重在挖掘人的思想和人格”,并且“一直这样追求着、实验着”(梁衡《我的散文观》)。读梁衡的散文,的确为其深刻的“思想”与特有的“美感”所吸引。而“思想与美感”产生的前提,则在于作者为文之“情真”。若情不真者,何谈“思想与美感”?

覃炜明也是一位数十年坚持散文创作的资深新闻媒体工作者,其名气虽然不能与梁衡相比,但他的散文创作始终坚持“求真务实”的原则,追求“思想与美感”的高境界,这一点与梁衡相较并无二致。高尔基《论文学》说得好:“文学即人学。”而余则补充曰:“人学在情感,情感贵在真”。最近有幸读到了他又一部散文集《活在吾乡》的草稿和广西民族出版社于二〇〇二年曾出版的《碎光》散文集,只见“真情随文出,地气扑面来”。读他的散文,一个最为鲜明的感觉就是:“情”乃其文之根,“真”乃其文之魂。因此,《活在吾乡》委实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而很有可读性的散文集,无疑为我国当代散文园地增添了一株含露绽放的文学奇葩。

《活在吾乡》编为“吾祖吾亲”、“吾家吾邻”、“吾乡吾路”、“吾师吾友”、“回眸一笑”共五章。其中绝大部分是叙述家乡的人和事,而亲情则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内容,几乎所有亲人都写到了,情深意浓,极其感人。此外,就是师生情、同窗情、同事情,以及童年纪事等,时间跨度从作者的诞生至今达半个多世纪之久。文中家庭的兴衰变故、亲人的悲欢离合、生活的酸甜苦辣、成长的艰难曲折、人生的诸多无奈,情景毕现,巨细无遗。覃炜明为人诚实正派,甘于守拙,敬君子而鄙小人,胸怀坦荡,踏实做事。文如其人。故《活在吾乡》之美,一字以蔽之,则曰“真”。析言之,则具体表现在“情真”“事真”“景真”“理真”四端也。

一、情真——好文不过近人情

清代性灵派诗人张问陶认为评判一首好诗的标准就是两条,即:“写出此身真阅历”,“好诗不过近人情”(《论诗十二绝句》)。《活在吾乡》虽不是诗,但张问陶的这两条评诗标准同样适合《活在吾乡》,此之谓“好文不过近人情”也。这一点,置于全集之首的“吾祖吾亲”的篇章,最具代表性与感染力。

《活在吾乡》无论是描写善良识人的母亲,严厉能干的继父,错为冤鬼的外祖父,老境颓唐的外祖母,关爱晚辈的五舅,精明却短寿的九舅,英年早逝的弟弟,还是叙述寿登期颐的阿娘,要强心软的外婆,慷慨助人的六姨,包容大度的姨丈,感念母恩的阿德哥,端肃有才的族兄,时髦嘴甜的表妹等等,他们的举手投足,一言一行,无不充满着作者对他们的一片挚爱真情。因此,才使得作者笔下那些原本普普通通的人、平平常常的事,便自然产生出人性的温度与光辉。作者在表现亲情之“真”的时候,常常喜欢采用细节描写之手法,很容易收到“一滴水可见太阳光辉”的“小中见大”之艺术效果。

    母亲和六伯娘是对我童年生活影响最大的人。李金坤教授特别欣赏我对她们的一些透露真性情描写。

如在《妈妈,苦命的妈妈》中写母亲对他的疼爱:当鸡蛋“下锅的时候,我经常守在灶边,把已经掏空了蛋清的蛋壳放到炭火上烧,等蛋壳是残留的蛋清鼓起一个泡,就用手剥下来吃。妈妈看到我这样,经常在把蛋清倒了出来以后,又用锅铲往蛋壳里再放一点蛋清,让我烤来吃”。如此情景,极为真实而神奇地定格了一幅于困难年代慈母爱子的美丽动人的画面,给人留下了挥之不去的艺术美形象。在描写阿娘喜欢小男孩时,作者这样写道:“阿娘喜欢孩子,听说大哥的儿子小时候也喜欢到阿娘的屋子里,吃阿娘做的饭菜。大约是因为阿娘一生没有养大一个男孩子的缘故,听嫂子说,侄子小时候,阿娘还特别喜欢玩弄侄子的小鸡鸡,玩得咯咯地笑。”(《阿娘黄淑贞》)像这种喜欢逗弄小男孩鸡鸡的情形,在乡村闾巷是司空见惯的,它纯粹是表达人们对男孩的喜爱之情。而这对于一辈子没有儿子的阿娘来说,则更是她超乎常人喜爱男孩之心情的自然而逼真的体现。在《六舅典陶》一文中,作者以如此细腻的笔触记忆其六舅平时喜欢用眯眼欣赏他的情景:“想不到,一生辛苦和孤独的六舅,就这样走完了他的生命。依稀想起六舅用眯着的眼睛看着我,带着一点欣赏的表情,我知道,这样的情景只能在记忆里寻找了。”作者紧紧抓住六舅眯眼看人的极富个性的神情,就足以呈现出娘舅由衷欣赏外甥的内心世界了。妙笔传神,难以忘怀。可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也。(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活在吾乡》所记人、事、情、景,都是作者亲历亲为的所见所闻所感的真实记录。作者就是文化现场的主角或配角,始终是通过与被描写者的亲密无间的深情接触与感受,来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往真情。所以,文章的真实性、亲切性与可信性就十分突出,《吾祖吾亲》中的文章更是如此。试看《雁阵霜寒悲折翼》中对弟弟的一段叙说:

而由于营养不良,弟弟从小就瘦得脸上无肉,眼睛很大,眼珠有些凸出,小小年纪头发也白了不少,活脱我们现在看到的一些非洲难民。

那时候的弟弟,穿着破旧衣服,夏天经常露出一排胸骨。他经常在黄昏的时候,站到我家的大门口,学着继父的口吻,对着村子大叫:“开会啵!开社员会啵——”弟弟把声音拉得好长,学的是继父的样子。那时候继父做生产队长,当然是弟弟崇拜的偶像。

清明节,弟弟回到老家,给母亲和继父扫墓,看到他已经消瘦的身影,我暗暗流泪,不敢让弟弟和几个侄子们看到;

中秋节我历来不会回去,但是想到弟弟,我回去了。我带弟弟到一间寺庙吃斋。那是弟弟吃得很开心的一次,我们感到斋饭并不好吃,但是弟弟吃了两小碗饭和不少素菜;

第二天遗体告别,我到停尸间专门看了弟弟,没有经过化妆的弟弟,眼睛瞪得很大,那神情好像向所有的人问:为什么?为什么是这样??

我尖叫一声,眼泪夺眶而出。一生沉默寡言的弟弟,在生命最后一刻,你想说什么?二哥永远无法知道了!

雁阵折翼,一生最痛。李教授对我对弟弟的纪录记忆特别深刻,认为令人不忍卒读

文章从弟弟“非洲难民”式的外貌、模仿继父口吻的神情,到不忍看见弟弟消瘦的身影而暗暗流泪,直至与弟弟遗体告别的悲泪纷飞。一气写来,层层哀恸,一字一泪,如泣如诉,真情涌泄,感天动地。如此怜悯悲切之深挚真情,令人不忍卒读。

英国作家莱辛说得好:“本性流露永远胜过豪言壮语。”阅读《活在吾乡》描写亲情之类的散文,总让人时时刻刻感觉到作者对亲人一往情深的温馨诉说,字里行间,挚情洋溢,如山间泉水,汩汩流淌,不择地而出,摇人心旌,难以平静。“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其一)作者为何能将亲情写得如此真朴感人、温情脉脉?正如他自己所说:记得季羡林大师说过,一个人如果听到亲友过身的消息突然多起来,那就意味着自己也已经年纪不轻了。我想,我所以要逐步整理一些对亲人们的回忆,就是希望自己能够用文字,为自己和这些亲人曾经在一起的日子,保留一份曾经温暖的人间记忆吧。”是的,作者不仅给读者留下了一份“温暖的人间记忆”,而且更是彰显了那些平凡人不平凡的人性之美。

除了重点描写亲情之外,《活在吾乡》对师生情、同窗情、同事情等方面都有真切感人的叙述。这里侧重说说他对师生情的深情动人的描写。《我的启蒙老师》是对四位小学老师的回忆,《我的师长们》是对六位大学教师的怀想。让人极为惊讶的是,作者对这些不同阶段诸位老师的音容笑貌、言行举止、学问人品等无不具有如数家珍般的清晰记忆,感恩之情沛然洋溢。这本身就已充分证明作者对老师的培育之恩记忆是多么的深刻,感情又是多么的真挚!在《宽林师长》中,作者是这样念念不忘李宽林老师的学品与人品的:“教古代文学的李老师宽林是和我接触时间最长的老师,他上古代文学,经常我的作业宽林师打出的分数都很高,如果他有不同的见解,也用非常客气的口吻和我商讨,没有一点老师的架子。下了课,宽林师就会和同学一起,补充一些讲课时候不方便提出的观点,有时候说到下一节课的老师上来了,宽林师才离开教室”。如此极端负责、谦逊和蔼的优秀园丁,怎能不让懂得感恩的作者铭记一生呢?

《活在吾乡》情真,字字温润;人性之美,力透纸背。

与李金坤教授认识于顺德职院的一个文学讲座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韓國恐怖/劇情片【阿娘】
细数惜年情未尽。悠扬,一曲高歌雁两行。(原创)
白居易:诗到香山老,方无斧凿痕
阿娘
美文视线◆《悠悠冰棍情》
老妈一路走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