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世上的另一个我——浅谈自体的孪生需要
userphoto

2022.10.18 天津

关注

01

上一年级的暖宝正处在心理发展阶段的“潜伏期”(6-12岁),这个时期的孩子,对外面的世界充满好奇,他们就好像一块海绵,努力学习吸收新知识。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孩子结交同伴、发展友情的重要时期。

暖宝表现得特别明显,妈妈对她来说已经不是最重要的,而是天天和闺蜜黏在一起。家也好像变成了旅馆,除了吃饭和睡觉,暖宝基本不着家。

有一天吃早饭的时候,我问睡意朦胧的暖宝:“你为什么和小玉玩得这么好?恨不得24小时都在一起。”

一提起闺蜜,暖宝立刻精神起来,嘴角带着笑意,想了想说:“首先,我们俩是同学,又住一个小区,其次我俩都喜欢小动物,她也喜欢小猫,还有就是我们都喜欢不停地跑和跳。”

“嗯,你俩性格差不多,才能玩到一起去”,我总结道。

小玉过生日的前一天,暖宝破天荒的提前回到家,原来是要给小玉做贺卡,暖宝画了一个晚上,准备得特别用心。

到了周末,俩人有时也在家里玩。我在卧室偶尔会留意她们在玩什么,一般都是买东西或者照顾小动物的游戏。

还有就是打开柜子找零食吃,吃东西的时候还要分享一下彼此的感受。暖宝特别喜欢吃山姆的一款马卡龙饼干,她称之为“太空沙”,因为质地很像,小玉也兴致勃勃地说道:“我也要吃太空沙!”俩人就会哈哈大笑。

听着两个孩子的互动,在卧室看书的我思绪又飘远了。

我想起我小学时的好朋友,我们每天也是形影不离,我天天往她家跑,我俩甚至还换衣服换鞋穿。我们也喜欢玩买东西的游戏。我还记得她有一个大大的化妆盒,没事就给自己化妆,虽然化得和猴屁股一样,但那会我可羡慕了好一阵子呢!

02

是的,人这一生中友情不可或缺,就算再不善交际的人也都有三俩知己,这是为什么呢?我自然而然地想到自体心理学中的孪生自体需要。

我在之前的文章《妈妈是什么?(2)》中讲过两极自体:镜映和理想化。今天我重点说说自体的第三种需要——孪生自体需要。

在科胡特《自体的重建》(1978年)一书中首次提到孪生移情是从镜映移情中分离出来的,到他最后一本著作《精神分析治愈之道》(1984年)时将孪生自体单独提出来,与镜映和理想化并列起来,成为三条独立的发展主线,二极自体由此发展成了三极自体。

孪生自体也叫另我自体、密友自体,顾名思义,就是感觉到别人有着和自己相似的看法和体验,我们都是同一类人的感受。

孩子不着家的行为,正是孩子尝试在家庭之外的世界建立同一性,寻求属于家庭之外群体的孪生体验。

当人处在一个团队里,我们有同学、同事、队友,人们同住在一个小区,或者崇拜同一个偶像,喜欢同一部电影等等,我们就有了共同的属性。

生而为人,我们本身就有很多相似的体验,对于成年人来说,孪生体验也是人类归属感的一个重要组件。

我突然想起那句出自《左传》的名言:“非我族类,其心必异”,俗语“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还有成语“同道中人”、“志同道合”等等,其实说的就是人的孪生自体需求。

这些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03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孪生自体体验并不仅仅限于朋友或者同龄人之间,它还包括和父母长辈在一起时的体验。

比如,6岁的小孩在厨房和奶奶一起揉面团、包饺子,一个小男孩和爸爸在一起修理自行车,小女孩笨拙地学着妈妈的样子织毛衣等等。

这点要怎么理解呢?孩子模仿大人的样子难道不是理想化吗?其实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孪生自体体验:通过某种相同感和一种有意义的氛围来获取他人的认同,希望彼此之间能够分享这个过程。

再比如现在流行的网红带货,旅游博主,他们通过分享使用感受和旅途见闻,满足了受众的孪生自体需要从而获得了关注。

当然自体客体体验不是单独存在的,镜映、理想化和孪生体验总是相互交织在一起的。

比如朋友在你取得成绩时的由衷赞美(镜映),难过时的贴心安慰(理想化)等等。还比如“亦师亦友”(理想化和孪生)这样的存在。

所以,当父母功能不良时(即无法提供镜映、理想化),孩子可以通过人际交往发展孪生自体的“代偿结构”(这里面也会混合镜映和理想化元素),核心自体同样可以发展起来。

科胡特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就好像一棵树,在某些限制下会绕开障碍物生长一样,最终将它的叶子暴露在滋养生命的阳光下,自体的发展追求也一样,它也会放弃在某一特定方向持续努力而尝试转向其他方向发展。”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多和同伴或者不同年龄段的人交往(很多忘年交其实是一个优质客体,他同时包含了父母和老师的一些功能),这样就有更多机会接触到好客体。

当然,当孩子交的朋友家长不能认同时,我们首先要反思的是自己,他为什么会找这样的人做朋友?

这个朋友哪怕再不堪,但是他的身上一定有某些特质是可以满足孩子心里想要的那部分需求,而这个需求恰恰是父母没能给予的。

这里就涉及到父母自身的课题——父母为什么会功能不良?这是因为父母在作为孩子时同样因为拥有功能不良的父母使得自体或多或少有不同程度的受损。

是的,我的意思就是,只有父母的自我成长,才能带给孩子真正的救赎。

借用《自体的重建》中科胡特引用奥尼尔的剧作《伟大之神布朗》中的话:

“人生而残缺。

他因为修补而活。

上帝的恩宠就是胶水。”

共勉!

(本文中的“客体”准确地说是“自体客体”,因为保证文章的通顺有时会简化为“客体”。“自体客体”不是他者,它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种体验,你可以简单理解成他人带给自己的体验。)

·  END  ·

暖妈的深度好文,不容错过!每周五晚9:00更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篇文章,说完《自体心理学》|心理成长必读
缺少镜子的童年与自恋创伤
只有6集,却很冲击:从小缺爱的孩子,如何自愈?
『自体心理学理论与实务』第六章 核心自体的第三个机会:通过孪生获得三极自体
对“自体”的再认识:一种自体关系心理学的视角
常说这3句话的家庭,孩子很难自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