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略论两宋“官琴”、“野斫”的变化特点———郑珉中

在识别传世古琴时,过去往往听到前辈琴家有“官琴”与“野斫”之议,察其区别,凡项与腰皆有圆楞,髹以朱色或栗壳色漆之形制罕见者为“官琴”;凡楞角边沿錾齐、髹以黑漆或略现朱色之常见形式者,咸谓之为“野斫”。阅琴日久,乃发现传世古琴中具有所谓“官琴”特点之琴,实为唐代之作,其间既有专为宫廷所用之琴,也有为至人哲士所作,待价而沽之器。此二者之项腰边沿,漆色特点并无差别,而不同之处在于“宫琴”有四字腹款,如“正德丙申”、“太和丁未”;而为至人哲士所作之琴,因墨书腹款,今已湮灭成为无款之琴。盖唐时有宫廷专用之琴,而未设专门制造御用琴之所,故陈氏《乐书》载有“明皇返蜀,诏雷俨待诏襄阳”之事,而雷俨制琴本系经营之专业,赖以谋生之手段,“官琴”、“野斫”皆可出其手,而所别者,使用之人不同而已,并非皆“官琴”也。


“官琴”、“野斫”的记载,始见于明人,如曹昭之《格古要论》、屠隆之《琴笺》、项墨林之《蕉窗九录》皆有此说。《格古要论》书成于明代初年,其文曰:“宋时置官琴局制琴,其琴具有定式,长短大小如一,古曰官琴,但有不如式者俱是野斫,宜细辨之。”屠氏、项氏之说相同,文为“宋有官琴局,制有定式,谓之官琴,余悉野斫”,实皆继曹氏之说而来。据此可知官琴局制琴始于宋代,而“官琴”、“野斫”之说出自明人。按《宋史》载,宋太宗至道元年(995年)下令将七弦琴改为九弦琴。及至徽宗大观四年(1110年)用魏汉律之说,为大晟乐制造了一、三、五、七、九弦的五等琴。大晟乐中用琴有89张之多,其形式自然雷同。官琴有定式之说,显然是有根据的。



北宋官琴虞廷清韵


北宋的官琴究竟如何?在上海名琴家吴振平先生藏琴中有一张黑漆伏羲式琴,其形制与传世中唐宫琴相类似而尺度过之,琴背池上刻行书“虞廷清韵”四字,池下有“复古殿”三字及“御书之宝”大印一方,池之两旁有南宋周必大长题,文见《周益公文集》。圆池内有“开宝戊辰”隶书四字腹款,就其琴名腹款来看,应是一张北宋官琴局所制作的宫琴。据《今虞琴刊.古琴征访录》所载,该琴曾为吴门琴家吴兰荪先生所藏。据《遐庵谈艺录》所载,此琴曾归叶恭绰所藏,后归徐少峰琴家所有,最后归吴振平,今不知所在。


20世纪50年代后期,据说北京琉璃厂之“蕉叶山房”售出一张“大圣遗音”琴,其形制风格、漆色断纹、琴名大印、十六字铭文无一不与被九嶷山人杨时百称为“鸿宝”的、锡宝臣旧藏的“至德丙申”款“大圣遗音”琴相同,只是腹款为宋代年款。由于发音欠佳,由张莲舫剖修后仍无变化,遂被人视为假古董弃之不顾,后作为礼品赠与外宾去了。因未曾寓目,故腹内年月不详,然而就传世北宋大晟钟来看,其形制花纹皆按照战国之“宋成公钟”铸造,是大晟乐器为仿古之证,因此这件所谓假古董的“大圣遗音”宋琴,应该是北宋大晟乐中的五等琴之一了。这个推断倘能成立,则北宋官琴皆系仿唐琴的制作。



山东博物馆藏南宋琴 南风



北宋覆亡,南宋虽然偏安于江南,然作为国家朝廷,礼乐不可废弃。因此北宋官琴局制琴之事自然会传至江南。从南宋人记载中可知当时民间琴乐亦非常兴盛,自是“官琴”、“野斫”同时存在。南宋官琴的形制如何,一直未有发现,去冬检校旧稿《论安徽、山东所见的四张古琴》,对文中所述的山东省博物馆之“南风”琴引起了遐想,联系到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收藏的宋“鸣凤”琴,因检出资料加以对比,发现两者的相同点极多,今岁在将旧作《两宋古琴浅析》送交发稿前,又对“南风”、“鸣凤”两琴重加分析,遂有对南宋官琴的认识,作为一节补入“浅析”文中。


“南风”琴为山东博物馆所藏,琴项与腰皆作内收连弧纹四、出圆峰三,为异形连珠式。琴面作弓形,弧度较宽扁,杉木斫,腹中纳音微隆起,是以方形桐木片错综镶贴而成之假百纳琴。髹黑漆透栗壳色多处,发蛇腹间牛毛断纹,剥落处露鹿角灰胎。漆胎脱落处可见木胚上有黄色如豆点之鹿角灰漆,成串成行,井然有序,其髹灰胎之法如此。琴面长127.8厘米、肩宽21.8厘米、尾宽16.2厘米、底厚1.2厘米,池沼均作扁圆连弧形,池上漆胎脱落处露葛布地。琴背池上方刻约二寸草书“南风”二字,池之两旁刻径寸隶书铭文四句:“天圆地方,龙凤翱翔。南熏一曲,物阜民康。”池下方刻大印一方,篆“御书之宝”四字。池内刻填色腹款两行为“延祐元年山阴道士造”寸许楷书,刻工呆板,刀口顽钝,朱色鲜明,深浅不一,明显为晚近所伪作,且琴经剖腹使两侧均新漆无断纹。其铭刻从书法角度来看,“南风”笔画痴拙,缺乏精神气势,隶书铭文笔画细瘦而缺少法则,为就笔画草草刻成者。大印篆文断缺了不应断缺的笔画,刻工水平不高而刀法圆熟,字系旧刻,先于断纹,证明文字刻于成琴之初,十分明显。但就其整体而论,全部刊刻极似由另一琴上翻刻下来的,由于原刻笔画已部分为漆所掩,故仅就其所存痕迹,依样葫芦为之,所以有形神俱失与不该断笔的现象发生。然而此琴的形制风格、制作工艺、漆质断纹皆具有宋琴的特点,其雄厚古朴之气象与“物阜民康”之句的气魄,显然与“野斫”的情趣是极不相同的。



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藏南宋琴鸣凤



“鸣凤”琴为中国艺术研究院民族音乐研究所所藏,琴之项与腰作内收四连弧出三峰,为异形连珠式,琴面弓形,弧度宽扁,桐木斫,色黄而质松古,纳音微隆无异状,通身原为黑漆,但多已退去,遍露栗壳色漆与朱漆修补痕,原为较薄的鹿角灰胎,底有八宝灰修补,宋钧窑月白瓷徽,通体发大小蛇腹间牛毛与冰纹断,底面断纹尤不规整。琴通长126.5厘米、肩宽22.7厘米、尾宽16厘米、底厚1厘米。池沼均为扁圆三连弧形。琴背池上方刻约二寸楷书“鸣凤”二字,池之两旁刻行书铭文四句:“朝阳既升,巢凤有声。朱丝一奏,天下文明”十六字。池下方刻约三寸许之外圆内方大印,篆双勾文“中和之气”四字。腹内未见款字。此琴原为北京旧家之物,民国初年为名古琴家管平湖先生所得。宋钧瓷徽、琴背之八宝灰修补,皆管氏所为,后因故将此琴与山东琴家之落霞式唐款“咸亨二年鸳湖外史制”之“凤鸣岐”相交换,后将“凤鸣岐”更名为“清英”,事见“清英”琴背管氏铭刻。20世纪50年代复经管平湖先生多方寻求,方为音乐研究所购得。按此琴背面铭刻刀法拘谨,笔画纤弱,神韵殊有欠缺,模仿的痕迹十分明显。据香港琴家介绍,香港琴人卢家炳氏亦藏有宋“鸣凤”琴一张,形制风格、铭文书体、大印规模无一不与这张鸣凤琴相同,而铭刻精美,俱系旧刻,且有南宋绍兴腹款。


“南风”与“鸣凤”两琴本来是各不相干的两张传世的南宋古琴,所用的琴材也不一样。偶然产生联想,把两琴放在一起,经过研究,加以对比,与明《格古要论》“宋时置官琴局制琴,其琴皆有定式,长短大小如一,古曰官琴”之说联系之后,就发现两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是为着同一目的之制作,加以题名与铭文皆具有皇家气派。摹刻的时代虽有先后,正说明当年制作如此相类之琴的数量是比较多的,证之北宋五等琴,它们应是南宋的官琴无疑了。


摘自郑珉中先生论文集《蠡测偶录集》


--------------------


吉善居古琴馆


古琴研习 书画鉴赏 琴书会友 传统文化沙龙


如果您喜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古琴专场诉说琴人琴事
中国嘉德2020秋拍 | 罕见而珍贵的存在——南宋御制“万壑松声”
琴铭絮语(七)
古琴断代浅说(下)
“素心”大匠——张建华老师的斫琴之路
谈吉林省博物馆藏“松风清节”琴---郑珉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