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写作课堂|关注“文学地理学”的创作(两校交流专题)
userphoto

2022.10.20 中国澳门

关注

听不见的空山惠风

在这里吹拂

    --武夷风

关注文学地理学的创作

——兼谈武夷文学与武夷文化的关系

文/魏维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好。今天在这里以一名教师的身份和大家谈创作。我诚惶诚恐。因为在写作上,我不过是一个刚刚入门的学生。

我真正开始创作,大概是2015年参加了一次武夷山景区举办的小说比赛之后。那次比赛我和2015级中文的龙其丽同学同获了银奖。我写的是80后茶人的故事,其实就是生活在武夷山地区的那些勤劳质朴的人们的故事,我想打动评委可能就是我那份乡情。此后我又陆续写了一些散文与诗,都是与武夷相关的,也受到了一定的认可。

在写作时,我的感觉是亲切而愉悦的,似乎我整个的生命历程都在为写作而准备。童年生活、少年生活的零光片羽常常会飞入我的脑海,借由笔端渐渐清晰。文字将回忆定格,将美好延续,我想这是每个写作者所能感受到的乐趣。

当然写作也有痛苦的时候,尤其是当你拿到一个题目,却无处下笔之时。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回到了我的主题“关注文学地理学的创作”。

我第一次看到“文学地理学”的概念是在廖斌院长主编的《武夷文学读本》一书中。这本书现在是武夷学院大学语文课的校本教材。其实“文学地理学”早已不是一个新概念了。20世纪80年代盛极一时的寻根文学中就涌现出了关东文化、荆楚文化、客家文化、闽台文化、巴蜀文化、三晋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作家们在自觉尝试用创作接续盒寻找民族、地方文化的“根”。但是将“文学地理学”的概念与高校的文学创作相结合却是一个新的趋势。学生们从五湖四海汇聚到一处,这一处便他乡成故乡。此身此地此景,便易生出此情,写作的题材与视角便丰富而多元起来。所以校园文学应作为地方文学的一部分,挖掘地域文化,丰厚自身的创作的土壤。福建师范大学很早就关注到了这一点,《闽水泱泱》系列丛书的出版便是一个例证。闽派批评已经具有相当的影响力。相较之下,武夷发出的声音还很微弱。

但在历史上,武夷曾发出过时代的最强音。朱熹在武夷地区生活讲学50余年,《四书章句集注》《近思录》等一系列儒家经典的著述,构建了朱熹庞大的理学体系,影响深远,成为武夷文化、福建文化甚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闽北也有一批作家在承续着武夷的传统文化,并以武夷的历史文化为创作的源泉。作家祝熹便是这个群体里的一员。我最近在读他撰写的《朱子传》,分明感受到了一个闽北人对儒学大家朱熹的仰慕、理解、喟叹之情,他将一个严厉冰凉的历史形象转化为一个温润谦和的文学形象,这便是文学的温度,让人感动。由此可见,武夷文化有着强大的向心力和生命力。你们看,这次师大的同学们就被武夷的碧水丹山和朱子文化吸引了过来。

但地处武夷的我们其实对它的了解还不多,挖掘也不够深。就我所了解的闽北文学现状,以武夷文化为题材的散文最多,成就最高,诗歌次之,小说最弱,这里并非指各文体写作取得的成就。闽北实际上有一些很知名的小说家,比如邱贵平、江子辰、胡增官等,近年来创作了众多的小说作品,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一定的影响力。但他们的写作题材却很少涉及武夷文化。能反映武夷地区的茶文化、朱子文化、闽越文化的小说更是寥寥。(据说小说家邱贵平正在潜心创作一部与武夷红色文化相关的长篇小说作品,很值得期待。)所以这里可创作的空间还很大。武夷山的神话传说、武夷山的红色革命史、茶文化、朱子文化、闽越文化都是很好的创作来源与题材。所以希望同学们以此次交流为契机,在今后的创作中找准方向,共同推动武夷文学的繁荣。

长按指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闽记忆 | 为何武夷山水名扬天下?
山河纵横(37)武夷山
武夷岩茶,原来这样美!!
0716徐霞客闽北游考 和勇
【学术观点】肖坤冰:「山場」與「岩韻」:武夷茶的風土條件與市場價值建構(下)
为何正山小种红茶和福建工夫茶会成为“申遗”的“漏网之鱼”?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