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红楼梦》中“南直召祸”是个什么梗?康熙南书房泄密,祸起萧墙

《红楼梦》第一回葫芦庙火灾把甄士隐家烧毁,真事就此隐去。脂砚斋一条批语暗写火灾原因,他评点说:【写出南直召祸之实病。】(甲戌眉批)

“南直召祸”成为红学领域的谜题之一,目前有几种说法。有人认为指的是顺治二年发生在扬洲的清兵屠城事件,即“扬州十日”;也有人认为,写的是顺治年间的丁酉江南乡试案;又有人说指的是江宁、苏州织造被抄家的事情。

这些说法是否恰当呢?先来看看原著关于葫芦庙失火的描述,原文如下: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

要解释“南直召祸”隐情,必须先解决这几个问题:

一、“葫芦庙”是什么地方?

“葫芦”谐音“胡虏”,古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庙”指庙堂,古代称朝廷为庙堂。“葫芦庙”暗喻清朝朝廷,“葫芦庙”大火隐写的就是清朝廷上的某个事件。

如果认为这种解释不靠谱,再看原文对葫芦庙的描述:“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紫禁城里的建筑几乎都是纯木头打造的,“竹篱木壁”一词暗写了葫芦庙比喻紫禁城。

“葫芦庙”比喻的是清朝朝廷,葫芦庙大火隐喻的就是朝廷上的祸乱。

二、甄士隐的深层寓意

“甄士隐”谐音“真事隐”,这是大家熟知的。可是“甄”字还有更深刻的寓意,它拆字为,“西”谐音“熙”,指康熙。“西”“土”“瓦”三个字组合起来说的是康熙朝廷土崩瓦解,又暗含康熙驾崩的意思。

“甄士隐”暗含的意思是康熙帝朝廷被篡权、康熙帝驾崩的事情被隐去了。“真事隐”“假语存”是《红楼梦》的写作手法,《红楼梦》是一部稗官野史。

《红楼梦》映射的是清朝历史,康熙帝传位及驾崩的事情被隐去,暗指的是清朝正史中挖去了这些真相。

在这个基础上,再来寻找“三月十五日”在清史中对应的事件。

三、“三月十五日”是什么日子

《红楼梦》中的时间是个硬伤,但是这里明确写明“三月十五日”,说明这个日期有据可查。但是要查找哪一年的“三月十五日”呢?

“三月十五日”是《康熙起居注》被裁撤的日子,《康熙起居注》于五十七年三月十五日裁撤。

起居注制度是我国古代封建王朝一项悠久的官方史学传统,在清代最早设置起居注馆始于康熙朝,康熙十年八月置起居注馆于太和门西廊。起居注馆附属于翰林院,翰林院掌院学士兼领起居注事务。记注官由向皇帝进讲经史的日讲官兼任, 多为翰林院侍读学士以下官员。

目前存留下来的《康熙起居注》并不完整,约有十七年内容缺失。缺失部分包括康熙四十六年至康熙五十二年的内容,这段时间恰恰是康熙废立太子胤礽的敏感阶段。这段记载怀疑被后人抽掉了,目前流传下来的二废太子的相关记载真实性很值得商榷。

《康熙起居注》自康熙十年开始记载,到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止。史料中给出停记的解释:

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初三谕旨:“今观记注官内,年少微员甚多,皆非经历事体之人。伊等自顾不暇,岂能详悉记朕之言?或有关系大臣之事央求于彼,即行任意粉饰,将朕之旨愈致错误,不能详记者甚多。记注之事关系甚重,一言失实,即启后世之疑。即如赵熊诏,亦曾私自抄录……此衙门甚属无益。尔等会同九卿,将作何裁撤之处,详议具奏。”

康熙帝提出的首要原因是:记注官大多是年轻低微的官员,康熙信不过他们。这个原因很奇怪,起居注官最开始从翰林院学士中选拔,这些人都是康熙帝亲自任选的。怎么突然变成了一些“嘴上无毛,办事不牢”的青瓜蛋子?再说了,康熙帝不满意这些人,换掉就是了,挑一批自己信得过的大学士不就得了。

康熙帝不满意记注官又不能裁换他们,这说明此时的康熙在用人方面已经不能自主了,这些记注官是某些人安放在他身边的眼线。康熙帝的一行一动,通过这些人传达到那个幕后主使人那里。

在搞清楚以上几个重要信息之后,再来分析“南直召祸”的寓意

“南直召祸”是个什么梗?

召祸一词,出于《荀子·劝学》:“故言有召祸也,行有召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其大意是:言语有时会带来灾祸,行动有时会招致耻辱,君子要谨言慎行。

脂砚斋的“南直召祸”说的是因为言语有失,而招致了灾祸。“南直召祸”出现的背景是葫芦庙火灾,“南直”就在“葫芦庙”里。“葫芦庙”暗指清朝廷,“南直”也必然出现在朝廷内部。

清初朝廷的“南直”,指的是康熙时期翰林学士入直南书房。

康熙朝设立了一个特殊机构:南书房。南书房乾清宫西南,本是康熙帝读书处,俗称南斋。“南书房”成立于康熙十六年(1677年),康熙帝为了与翰林院词臣们研讨学问,吟诗作画,在乾清宫西南角特辟房舍以待,名南书房。

翰林学士轮直南书房制度始于康熙三十三年,在翰林等官员中,“择词臣才品兼优者”入直,称“南书房行走”。

《清圣祖实录》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五月初七日记载,康熙帝谕礼部尚书兼管翰林院掌院学士张英:

翰林系文学亲近之臣,向因日讲,时时进见,可以察其言语举止。近日进见稀少,讲官侍班,不过顷刻,岂能深悉。著将翰林院、詹事府、国子监官员每日轮四员,入直南书房,朕不时咨询,可以知其人之能否,以备擢用。

自五月九日起,翰林学士分班轮直南书房。他们朝九晚五,每日于南书房赐饭二次。康熙帝和这些翰林学士亲近交流,谈古论今,讲学问、作诗词。

南书房自此成为热灶,能入则以为荣。入值者主要陪伴皇帝赋诗撰文,写字作画,有时还秉承皇帝的意旨起草诏令,“撰述谕旨”。南书房“非崇班贵檩、上所亲信者不得入”,它完全是由皇帝严密控制的一个核心机要机构,随时承旨出诏行令,这使南书房“权势日崇”。

“南直”是“南书房入直”的简称,入直的翰林学士深得康熙帝信任,他们随时撰述谕旨,最能知道皇帝的机密。

六、“南直召祸”是谁召祸?

是某位翰林学士有了灾祸吗?不是,是康熙帝为自己招了祸。

脂砚斋的原型是康熙帝,这个观点青溪前期文章已经论述过。“南直召祸”是他对南书房入直制度的反思和否定,南书房轮直制度建立于康熙甲戌年。这条脂批出现在甲戌本石头记上,并不意味着是甲戌年写下的。

《红楼梦》中葫芦庙炸供失火,“炸供”谐音“诈供”,比喻有人使诈欺骗皇帝。葫芦庙火灾烧毁的是葫芦庙和甄士隐家,葫芦庙暗指朝廷,甄士隐映射康熙帝。葫芦庙和甄士隐家同时烧毁,比喻康熙帝朝廷颠覆,康熙帝被人控制。

葫芦庙火灾“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地蔓延,比喻康熙诸位皇子都受到牵连。“牵五挂四”这个词独见于《红楼梦》中,以前没有这个说法,现在也几乎不说,可见这个词是作者的独创。

摘出“二三五四”这几个数字,可以发现两组秘密:

其一,二三相加是五,五四合起来是九,这四个数字暗藏“九五”在内。“九五”至尊在古代专门指称皇帝,“葫芦庙炸供”背后的真相是抢夺皇位。

其二,“二三五四”谐音“儿散吾死”,朝局彻底失控,玄烨预料到最终的悲剧,他死后儿子们必然没有好下场。这正是呼应了“树倒猢狲散”的预言。

结语

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十五日,《康熙起居注》停记,康熙朝廷失控。《红楼梦》开始于三月十五日葫芦庙炸供,《红楼梦》补记的正是康熙朝的历史。

“南直召祸”隐写的是南书房入直制度给朝廷带来的灾祸。康熙帝于甲戌年设置南书房轮直制度,没想到多年以后灾祸从南书房酿出。某个翰林学士泄露了他晚年传皇帝的机密,招致朝廷爆发祸乱。

思考

康熙五十七年三月十五日,朝廷上发生了什么祸乱呢?甄士隐的悲剧应该怎样解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红楼梦故事起源之女娲补天和葫芦庙各藏什么玄机?事关康熙传位
甄士隐名下藏着红楼梦作者密码:姓甄名费谐音真废,所指废太子
贾雨村为什么“乱判葫芦案”?(一)
南书房是什么机构
制度』官制:南书房[康熙]
康熙帝为何要将南书房这一“文艺沙龙”,升级为“机要中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