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西工,我的大院情怀
userphoto

2022.11.04 河南

关注
前日,从同学圈里看到题头上这张照片,其中的人物是那么的熟悉,心里感觉暖暖的。几十年未曾谋面,已尽显沧桑,但他们的名字、脾性,我还是记忆深刻的。
老同学分别是红群、张晓、胜婷、李红、建州、少卿、进元
我们家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随父母亲工作调动来到洛阳的,与照片上的同学们虽然称不上发小,却也相当的了解,毕竟同在一个大院里生活了几年,且又是同一届的。我记得,仅我们这一届学生,院里起码有10多个,其中有几个还是同班同学。
刚来洛阳时,正赶上上初中二年级,在附近的凯旋路小学开始了新的学习生活。那时,学校分小学部和初中部。我所住的大院与学校虽仅有一墙之隔,上学还是要绕路费些时间,特别是晚走的学生,怕迟到,就翻墙头抄近道。踩着摇摇晃晃的砖块攀墙上去还是很吃力的一件事,到了冬天,身上穿着棉衣,胖的像个球,翻墙就更困难了,常常是你拖我拽,几个人合伙才能翻过去。不知哪个捣蛋鬼,灵机一动,计上心来。今天敲两块砖,明天扒五块砖,不几天,一个能容人爬进爬出的洞口出现了,再过几天,索性小扒变大扒,洞口变成了小门。不但院里大小几十个学生随之鱼贯而入,连邻近家属院的孩子们上学也借光抄近道。院里的老人们也常常带着小凳子,就近来到学校操场晒太阳,东家长西家短的唠个不停,学校俨然变成了公共场所,对正常的教学秩序势必造成一些影响。后来,校方把小门垒住封死,时间不长,围墙又被扒开,来来回回像拉锯战似的,为此事,学校颇费周折,伤尽脑筋。

 同学们在学校操场排练节目

我们院儿名义上是单位家属院,实际上是个大杂院,家庭结构来自于商业系统的各个公司。院里的干部家属籍贯不同,口音千差万别,生活习惯也不尽一致,但邻里间的关系十分融洽,亲如一家。社会治安情况也很好,用成语“夜不闭户”来形容毫不为过,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有一种幸福感。同学少卿的父亲——宁伯伯,是一位军队干部,转业地方后任食品公司书记。他不仅关心干部职工的思想工作,在院里经常能看到他走东家串西家的身影,嘘寒问暖,帮助解决家庭生活实际困难。无论是酷暑盛夏还是数九寒冬,每天早晨天还没亮,他就拿起扫帚,把院里各个角落的卫生打扫得干干净净。他又是一个和蔼的长者,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愿与他交流,无拘无束。如今,宁伯伯慈祥的面容还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小到油盐酱醋,大到生老病死,都牵着大家的心。院里有一个家庭,女方因病突然去世,撇下几个未成年的孩子,悲痛与紧张让男方不知所措。邻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有把孩子接到自己家的,有帮忙料理家务的,有跑前跑后的。短短几天,就妥善处理了后事,让逝者家属十分感激。我曾经感受过北京大院生活,它已由普通的生活形式演绎为一种专题文化。洛阳与北京的大院生活虽然不能相提并论,内容却是相通的,我在这里找到了那种感觉。
现在人们基本都住上了楼房,却没有感到有什么特别的,反倒是怀念住平房的日子,向往那时的生活。
我们院儿有十几排平房,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各家都有自己的“自留地”(这是现在不可比拟的)。只见各家地里种得密密麻麻的,品种繁多:有小白菜、豆角、西红柿、茄子、辣椒、黄瓜、丝瓜、南瓜、葵花、葡萄等;有爱花的住户在院里的空地上垒起了小花坛,有鸡冠花、美人蕉、蝴蝶花,虎皮兰、刺梅、指甲草等,尤其是这种叫“指甲草”的花,颜色鲜艳而漂亮,深受女孩子们喜爱,常用它的花瓣染红指甲,大人们则用其医治灰指甲。
特别是夏日,刚吃罢晚饭,院里的空地上就聚集了许多拿着扇子纳凉、聊天的人。有的站着,有的坐着自家带来的小板凳、小马扎。喜欢玩扑克牌、象棋的人,则从自家扯出灯线,铺摊开打。还有几家人慷慨拿出自家的凉席铺到地上,人们纷纷坐到这张凉席拼就的大床上,孩子们撒丫子似的在上面翻来翻去,尽情地闹着,大人们则轻声细语,讲述着白天所发生的事情。另一旁,孩子们静静地坐在那里,仰望着镶满了蓝宝石般的夜空,倾听老人讲述那牛郎和织女的故事。
一颗流星从夜空中划过,神秘地消失在远处的大地上,天边留下的一条亮线,瞬间就与繁星闪耀的夜空融为一色,引起孩子们的一阵欢呼声。也就是在那个时期,我对什么是恒星、流星、北斗七星、什么是太阳系、银河系等天文知识有了更多的了解。
夜深了,在大人不断催促下,孩子们那依然兴奋的眼神,不舍地回望留恋这美好的夜晚。仲夏夜是属于孩子们的,更是属于住在大院平房里的孩子们。
缘于读书的家风,儿时的我就喜爱看书读报。说实在的,那几年的大院生活,又给自己提供了充足的读书机会和时间。当时虽然已经处于“文革”末期,但学校还是经常无缘无故的停课,市图书馆与学校很近,就常常往那里去浏览报刊书籍,让我大开眼界。那时没有学生图书证,在借阅书刊时,我就用父亲的图书证,按规定是不能代借的,但工作人员经不住我的软缠硬磨,破例为我开了绿灯,从此,我的书包里又多了几本课外书。以后几年中,我有幸接触了大量的中外名著、经典小说,颇有“三日不读,口生荆棘”的感觉。正是因为有了书香的熏陶,让我触摸到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静静的顿河》等名著中那鲜活的生命;正是因为有了书香的根基,让我对《史记》《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等书中的哲理有了更深认识。现在回想起来,那段时光的阅读给我带来了许多益处,不论遇到怎样的挫折,只要捧起书心情就会豁然开朗,坦然面对,也为日后走上业余写作之路打下良好基础。自己的文章能见诸报刊,得到读者的认可,在单位写报告、编材料,信手拈来。这些都与书的结缘密不可分。
高中毕业后,院里的同学们各奔东西,在工作岗位上施展才华,凭着我们那一代人朴素的思想、吃苦耐劳的精神,干出了一番事业,成为国家的栋梁,有些还走上了领导岗位,满满的正能量。

1975年1月笔者(第2排左1)与凯旋路小学附中及院里的同学合影

离开大院几十年了,前些日子,我又故地重游,院内已经是面目全非,楼房代替了平房,人也陌生了许多。我驻足在那里久久不愿离去,屏住呼吸,试着去感受往日大院的气息,哪怕是一丝丝。昔日,曾叮嘱过我们好好学习的前辈们已渐行渐远;今日,曾受到叮嘱过的我们也年届花甲。无论时间长河如何流淌,也冲刷不掉对往日大院的美好记忆,一种浓浓的大院情结油然而生,让我们魂牵梦绕!
本文校审:王新留、覃老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繁华落尽忆流年——都天庙街22号大院记忆
黎岁岁你什么时候把我的四驱车还给我?
【青岛记忆】即将消失的南阳大厦
大院记忆续集之二_悠悠荡荡
小胡同 大杂院 老街坊
No1252 养蚕--黔阳专署大院印象(19)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