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哲学笔记》中的唯物辩证法体系草图有哪些要求和特点

上一期我们跟大家讨论了辩证法的范畴,这一期我们来详细阐述,以《哲学笔记》为根据的唯物辩证法体系的草图,它应该满足哪些要求,或者说具有哪些特点:首先 (1)、在这个体系中,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真正融为一体了,很难区别哪些是唯物主义原理,哪些是辩证法原理,更确切些说,是把过去称为唯物主义的一些原理融人辩证法之中,例如世界的客观存在、物 质和运动、空间和时间、物质和意识等原理过去均被安排在唯物主义 之内,现在都成为一些辩证法的原理。

这个体系按照过去的习惯称呼 可称为辩证唯物主义,或唯物辩证法,但最好叫作一般辩证法,以别 于特殊辩证法。

(2)、在这个体系中,世界观、认识论和逻辑学是同一个东西。首先它是世界观,它研究的是作为整体的世界及其一般规律,所以它的 内容主要是那些最一般的范畴和规律,只是为了论证的必要,才包括 一些次一层次的一般原理。作为世界观,一般辩证法最好改名为一般辩证论。

英文Dialectic(s)有三个常用的含义:客观存在的一般的 辩证的规律,研究和阐明客观辩证规律的理论,以及在思维中对辩证规律的运用,这三种含义可以分别译为辩证律、辩证论和辩证法。

当然,一词三译在实际翻译中会产生一些困难,但与其统一译为辩证法, 不如统一译为辩证律,因为规律既可以是客观规律,也可以是科学规律(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又可以是思维规律(客观规律或科学规律的运用),如说客观辩证律决定主观辩证律,比译作客观辩证法决定主观辩证法为好,因为方法总是主观的,与主观世界对立起来讲的客观世界中不存在什么方法。

说它是认识论和逻辑学,都是就这两个词的 广义说的。但是,这并不排斥在这个体系中包括狭义的认识论和逻辑学。根据前面已经谈过的理由,在这个体系中没有一个单独的组成部 分叫自然辩证论,却可以有一个单独的组成部分叫历史辩证论。因此, 从严格的意义来讲,这个体系包括三大部分:第一至四部分为一般辩证论,第五部分为历史辩证论,第六部分为认识辩证论,其中又包括思维辩证论,即逻辑学,但它很难与认识辩证论明显分开。

(3)、六部分的排列以及每一部分中的各个范畴的排列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静到动、从客 观到主观的原则。说“在一定程度上”,因为在有的地方,这些原则体现得明显,在有的地方则不明显,或者根本看不出来,这正是这个体 系需要大大改进的地方。

第一至四部分,好比是点、线、面、体,一个比一个具体和复杂。 最初的整体范畴表现了人类认识的笼统、混沌的阶段,其次的并列范 畴表现了人类对世界的差异及其关系的认识,但这种差异和关系还是最抽象最简单的,而层次范畴则表现出人类的认识向纵深发展了,而 过程范畴则表现了人类认识更上一层楼。从客观范畴向社会范畴过渡, 然后再向认识范畴过渡,这似乎是顺理成章的。

如果六类范畴的排列还有点道理的话,每一类中的范畴就难讲了。 有的可以明显看出它们的顺序符合上述原则,有的则不大看得出来, 这是需要改进的。

第一类范畴中,物质实体和属性是存在的具体化。存在可以区别 为两大类:物质实体和属性,还有一大类,即关系。关系离不开关系 者,所以关系者与关系构成一对矛盾。关系者不一定是实体,属性也 可以是关系者,如物质与意识之间的关系就是高级物质和它的属性的关系。不仅如此,关系也可以作为关系者,如空间关系与时间关系的关系。

第二类范畴并存这一称呼来自列宁的《哲学笔记》,是一种关系,但是最简单的最一般的关系,首先是空间关系和时间关系。无论空间关 系还是时间关系,都存在着中断和连续这一对矛盾。物质在空间中和时间中的中断和连续进一步具体化为物质个体或个体的组成部分之间 的独立和联系,独立无疑是相对的。而联系则是绝对的,这样的联系就是普遍联系。

部分和全体的并存关系是一种特殊的并存关系,因为全体中包含着部分,已有层次的因素,再进一步就是层次范畴了。把质和量摆在这里,也因为质和量仍然是一种并存关系,但也有层次的因素。量表面上与质是并存的,但一定的量就会改变质,是更深刻的。

第三类范畴都有明显的层次。层次这一概念也来自列宁中的《哲学笔记》。列宁把同一层次的范畴叫作同一序列或同类的范畴,例如本质和必然就是同一序列的范畴,现象和偶然也是同一序列的范畴,但本质和现象则是不同序列的范畴,它们有深浅之分。最简单的层次范畴是外和内。外 和内可以是空间上的,这实际上是并存。真正表现出层次的是现象和本质。其余几对都是一些具体的层次,其排列顺序似乎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但这类范畴看来应重新加以排列。

第四类范畴都是有过程的,这不是说以前三类范畴没有过程,但过程不明显。这七对范畴的顺序比较明显地符合上述原则。先是一般的运动,然后具体化为因果链条,因与果是运动、变化、发展的最简单、最一般的形式。然后具体化为内外两种因果,内因的动力是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具体化为进化和飞跃,而进化和飞跃均采取重复和前进的具体道路,最终导致可能的东西变为现实的东西。这样就达到了一般辩证法的顶峰。为了进一步具体说明一般辩证法,还须有第五类范畴。

第五类范畴的第一对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我不提自然界和人, 因为与自然界对立的是人类社会,其中包括个人。与人成对的应是动 物,但提动物与人似乎太窄了。由于意识总是人类社会的意识,故把存在与意识作为一对范畴放在这里。社会存在是特殊的存在,社会意 识是特殊的意识,故放在存在与意识之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这对矛盾的具体化。

以上四对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其中都贯穿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特别是个人与人民群众之间的矛盾,故把这对矛盾放在最后。 意识是人类社会的产物,也就是社会实践的产物。意识包括整个主观世界的精神活动,如价值判断、审美活动、信仰活动等等,而其中最根本的是认识,认识活动决定其他一切意识活动,故在讲人类社会之后讲认识,而且只讲认识,这就是第六类范畴。

第六类范畴是认识过程中的一些矛盾,认识过程就是这些矛盾的运动过程。这些范畴的排列也体现了从抽象到具体、由浅到深的过程。 最抽象、最笼统的范畴是客体和主体,而实践和认识则是主体与客体的两种关系,认识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而归纳和演绎、分析和 综合是从感性认识过渡到理性认识的基本方法,理性认识的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推理,其结果是谬误和真理,真理区别为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真理决定目的及其手段,由于掌握了必然,人类就能实现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的飞跃。

前面我们曾把列宁提出的辩证法的要素十六条理解为六点,这36 对范畴的顺序和这六点的顺序是一致的,第一点观察的客观性相当于 第一对范畴存在和无,第二点相互联系相当于第五对范畴独立和联系, 第三点运动相当于第十五对范畴静止和运动,第四点自我运动相当于第十七对范畴根据和条件,第五点对立面的统一和斗争相对于第十八对范畴统一和斗争,第六点分析和综合就是第三十一对范畴分析和综合。

范畴之间的这种顺序决不是根据什么逻辑推演,而是根据了对前人观点和实际材料的搜集和研究。

(4)、这个体系的核心是对立统一规律而不是否定之否定,因此, 其中范畴都是成对的,都是对立统一的,而不是三段式的。

这个体系虽然凑出来了,但问题还很多,至少有以下几个 问题:

①对前面提到的列宁关于体系的思想理解得是否正确?

②为什么列宁只谈到两个层次的(一般的与认识范围的)范畴, 而没有谈到自然范围的和人类社会范围的范畴?在这个体系中,自然范围的范畴与一般范畴融为一体,社会范畴却是单独一部分,并放在认识范畴之前,这种做法是否合适?

一般范畴分为四类是否合适?

④六类范畴的排列顺序和各类范畴本身的排列顺序是否合适? ⑤怎样反映现代科学的最新成就?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哪些范畴还应放进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关于列宁的《哲学笔记》
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全面发展
列宁在分析经济政治形势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阶段
列宁建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体系的尝试
辩证法应该有哪些范畴呢
黄枬森 || 正确评价列宁和苏联哲学家的哲学贡献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