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玉米情结

想要收成好,还要给玉米松土,即“锄玉米”。“锄头”是最称心的工具,“镢头”也可以。十岁以下,个子矮,无力气掌控,是做不了此活的。大一些了,模仿大人去做。一般是左手抓在前边,右手在后,锄头在你的右侧边,这样使着顺溜。看准地方,离玉米根部稍微远一些,怕伤到根部,那就得不偿失了。用力把锄头抡到半空,充分利用惯性,你也要用内力,让“锄”嵌入地下,再像犁地的犁片一样,按压着锄头往回搂(lou一声),力气小的搂得短,力气大的搂得长一些,锄地也就快。做此活,你的腰要向前略微倾斜,全身用力,这是真正的气力活。我天生力气小,最不擅长 。说来惭愧,比我小四岁的妹妹,十几岁时个子超过了我,力气比我大,人家锄地比我有架势,比我锄得快。唉,人生之一短板也!

几经施肥,浇水,几经薅草,锄苗,终于看到了成果——又大又粗的玉米棒子。她裹着一层又一层的绿衣,保护着自己,在小屋里精心修炼,让自己的每一粒籽都硕大饱满,好贡献给精心培育她的人们。

秋末,“绿衣”逐渐变成了“黄衣”,我们知道,玉米该“回家”了。上小学五六年级的时候,一直有秋假的农村孩子忽然没有了,但秋活不等人,还是要做的。我家地多,父亲是老师,不像别人,能整个白天做活,母亲要在家照顾年幼的弟弟,怎么办呢?挤时间干呗!

天刚刚亮,父亲赶着马车,我和姐姐坐在车上,速赴地里。父亲用镰刀在前面把玉米杆砍倒,放成一堆一堆的,我跟姐姐顺着次序,你一堆我一堆,把玉米棒子掰下来。如果任务不大,我们就把玉米外壳剥掉,带回光光的玉米棒子;如果时间紧,父亲就让我们不要剥皮,整个掰下带回,这样节省时间,能掰更多的玉米。从五点钟吧,可以劳动到七点半,两个多小时,满满一车箱玉米就有了。父亲在前头驾车,让我和姐姐坐在玉米棒子上,一同回家。把棒子倒在院子里,没时间搭理她了。赶紧吃早饭,父亲上班,我和姐姐上学。

中午下学,或先吃饭,或先去掰,再掰一车厢玉米回来。下午放学迟,几乎天黑,就不能去地了。这活儿,得趁明儿干才行。那晚上干什么呢?有事做。白天掰回来的,多是带皮的,我和姐姐一人一个小板凳,各居一边,剥皮。把皮放一堆,玉米放一堆。一层一层剥开,使劲儿往下拉“外衣”,都脱下来了,最后用力把玉米根掰断,这需要用猛劲儿,巧儿。姐姐力气比我大,我搞不定的,伸手递给姐姐,姐姐准能征服她。此活费手,费时。想想,早上起得早,中午不休息,晚上那叫个困啊。有时,你剥着剥着,就打起盹儿来。忽的玉米棒子掉在了地上,被自己惊醒了。揉揉眼,提提神,再剥。母亲心疼地说:“二妞,你先去睡吧。”我懂得父母的艰辛,怎忍心独自享福?“不用,不用,不瞌睡呢!刚才是我手滑了。”继续战斗,直到很晚,天气渐渐有些凉了。我和姐姐剥完,才长舒一口气,安心睡觉去。头一挨枕头,就进入梦乡了。失眠,绝不可能。爱“眠”爱到骨子里是也。

经过几天的早出“早上”归,午出“中午”归,总算是把玉米都“搬”回家啦。

这几天,不光干活和玉米打交道,连吃食上也和玉米形影不离。母亲挑拣那些地头长的不够数的嫩玉米,煮在锅里,十几分钟后,香气扑鼻而来,让你“玉米不吃人自醉”呢!停火,掀开锅盖,没有稀释的香气,更让你垂涎三尺,不能自持呢。

不能用手拿,太烧了,母亲就分给每人一根筷子,你看好吃哪一个了,母亲就用筷子从玉米芯中间用力一插,再递给我们,我们就可以手擎筷子,吃到香甜可口的玉米了。那时的玉米,可比现在的玉米好吃,那是天然的,不带任何催化剂的,口味纯正,至今令人难以忘怀。

下一步,把玉米“移”到房顶上去晒,怎么“移”呢?用箩头盛满玉米,父亲站在屋檐上,用绳子往上吊。我和姐姐一块儿往箩头里捡玉米,一块儿提到房檐下面。那满满一箩头玉米,很沉的,单凭我们任一个人的力气,是掂不动的。

一回又一回,一趟又一趟,反反复复,往往来来,累了就歇会儿,有事儿就停下,抽闲会儿再干。终于全部“移”到房顶上了。

把玉米摆一摆,铺平,不能聚成堆,那样玉米就不能充分被晒到,干得慢

等些时日,玉米又晒又控,差不多干了。好,下一项,去玉米籽儿。很小的时候,村子里没有机器,我们全是人工做。初冬了吧,穿的厚一些,爬到房顶,坐在玉米上,母亲用“玉米床的”(也可以写作“玉米创的”,不确定是哪个字,就是尺把长的一段长方体,粗细跟玉米棒差不多,中间挖一个方形洞,洞下沿处钉一颗钉子,钉子头冒出来,不可太长。长方体正上面左右两侧略高,中间凹下去成弧形,像是玉米的小床)创玉米,玉米就像小孩滑滑梯一样,顺着凹道乘势而下,由于钉子的锋利,干透的玉米棒子就会顺势被剌下一道或两道籽儿,每根玉米棒子创上三四次,丢到身边,我和姐姐就用大拇指的外侧面压住,往右下剥,一般都能轻松落下。过一会儿,大拇指及拇指根部磨得有些疼了,就想出来一个好办法,那就是用两个玉米棒子相互摩擦,你蹭我一下,我蹭你一下,收效还不错。遇到极“顽固”的主儿,用大拇指和食指揪住,一个籽儿,一个籽儿剥,再难弄也不舍得轻易丢一粒籽。

几天的功夫,玉米棒子变成了玉米籽,黄灿灿的。还需要晒上一两天,就可以入仓了。

母亲总会在收仓忙清后,背上半袋子玉米,去碾玉米面。是用石滚子,驴拉磨,碾出来的,面极其细,比机器磨出来的要好吃。蒸成玉米窝窝头,配上可口的咸菜,那叫一个爽!那叫一个甜!

能不爽,能不甜吗?多少辛劳在里面啊!

玉米,承载着多少回忆,艰苦,甜蜜,充实,收获,像一串串珍珠,点缀着年少的生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丰硕的玉米-郑州日报数字报
我的父亲是收玉米棒子的
【小说】 村井 河北 伞先生
董小兰 | 永远年轻的三哥
长在地边的玉米
劳动创造价值,母爱闪耀光华【散文征文一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