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学习的真谛

学习的真谛

有人问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什么?他说:“是允许学生学习。”听到这里,有的老师也许会说,什么“允许学生学习”?我有时为了能够让学生学习,就差没有给他下跪磕头了!还说什么“允许”?我知道,这样的教师,其实并不理解学习的真谛。

什么是学习?曾经留学法国的著名学者周国平教授说过,他总觉得咱中国人把读书学习看得太神秘太正经太崇高太严重。在一个法国人看来,带孩子去图书馆和带孩子散步、看球赛、进电影院,都是一种学习,两者没有什么本质的不同。而我们的一些教师却总以为只有规规矩矩地坐在教室里恭恭敬敬地听讲,老老实实地做笔记,课后再仔仔细细地完成老师认认真真布置的一大堆家庭作业,这才是学习。看“闲书”不是学习,看电视聊天都不是学习,至于有的孩子喜欢海阔天空胡思乱想乱提荒诞不经的问题,当然就更与学习无关了。其实,这是何等狭隘的理解,多么可怕的偏见。所谓学习,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向书本学习,而课本只是其中很少很少的一个部分;第二向别人学习,打球、聊天、读书看报看电视参加音乐会和其他一切课外活动,都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第三向自己学习,以今日之我战胜昨日之我,以明日之我超越今日之我——不仅是学识方面,更重要的是人格方面。
 
现在的学生大多觉得学习太累学习太苦,学习究竟是苦事还是乐事?罗杰斯等人本主义教育家,都认为学习是人的一种本能需求,是一件活到老学到老的赏心乐事。学习的过程,就是要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求知、探索、积极思维和开拓创新的快乐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习的主体自然会觉得生活更充实,眼界更宽阔,胸怀更博大,心灵更芬芳。实际上,学生能否从学习中感受到乐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一个能够全身心地热爱教育事业的人,像写了65次申请要求改行当教师的魏书生,一个能够全身心地热爱学生的人,像“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他们也必能全身心地陶醉于自己所任教的学科,从而在无形中给学生以熏陶和感染,激起他们对学习的强烈热爱,并在积极主动的参与过程中享受到如坐春风、如饮甘霖的快感!反之,那些自己从未体验过教学的快乐,仅靠一本教学参考书养家糊口的教书匠们,就只能像给孩子喂药一样板着一副令人生畏使人讨厌的臭面孔用“威逼利诱”和“欺哄蒙骗”的方法,布置太多太多的作业——放学回家做到半夜十二点也做不完的作业,学生又会何乐之有呢?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为什么要学习?作家林语堂认为学习应当是为了“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增学问,养性灵。”可怜我们太多教师却打心底里认为什么人文素质人格修养都是虚的,只有让孩子们得个高分数考个好大学,找个体面的工作,谋个好出路才是真格的。于是“你不好好学习将来怎么办?”就成了敦促孩子读书学习的口头禅,就像旧时母亲教训自己女儿时说的那样:“你不狠狠缠足,看你将来怎么嫁出去!”

身为教师,关心学生的前途和命运,乃天经地义,当然无可厚非。问题在于,假如以这样的价值取向为前提,学习就只能被扭曲和异化为一件如同吃药和缠足般痛苦的事,结果势必会南辕北辙,离教书育人的目标越来越远。恢复高考20多年了,中国为什么就硬是培养不出一个爱因斯坦呢?倒是训练出了太多太多人格不健全的刘海洋和马加爵们?因为我们只想培养一个分数很高的解题能手爱因斯坦,却忘了同时要培养出一个作为文人、哲学家、社会活动家和小提琴演奏家的爱因斯坦!没有这么一个完整的教育理念,只知道要求学生背诵政史地生一点也不能欠缺,只知道强迫学生记住“下雨”的“下”作何理解,下课拖堂根本不顾台下跳动的心愤怒的眼,布置一大堆家庭作业还要自以为认真负责心地坦然,学习只是为了高考,学习只是为了一个饭碗,什么黄冈教育,什么海淀经验,再过50年,一定会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笑谈!
最后一个问题,我们应当怎样学习?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教授史密斯说:我从狗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
若干年前,我每天强制喂食我的小狼狗一汤匙鱼肝油。有一天,狗从我的怀抱中挣脱开来,把鱼肝油弄洒了一地,接着,它就跪下来伸出舌头去舔舐那个汤匙。
——它喜欢鱼肝油,但是不喜欢我喂食的方法。
以后我在教育学生时,常常想到这件事:你要传授的,也许学生需要,但是要用正确的方法传授给他们,使他们身心愉快地乐于接受。

学习绝对不只是为了一个分数和名次,这一点应当成为人们的共识。前不久媒体上谈论过一种所谓的“第十名现象”,即一些最终学有所成或事业成功的人士,他们在校考试的成绩多居第十名前后,绝少考第一名的;据说诺贝尔奖金的获得者当中,竟也从无一个在校考试时考过第一名,这一切难道都是偶然的吗?

人,应当按照适合于自己未来发展的方式进行学习,而且在学习的过程中,决不全盘接受,要敢于怀疑,勇于创新。

几天前,就在这次为庆祝建国55周年而举办的征文活动中,一篇高二学生的作文引起了我的注意。这篇题为《欢庆过后,我们应该认真地思索》的文章,提出了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在鲜花和欢呼的背后,应该想想面对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我国凭什么在新世纪立足、自强、称雄?”作者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和勤于思考,勇于质疑的精神,其采集信息,综合比较分析素材和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都给人十分深刻的印象。语文老师指出:“该生的文笔未必有多好,对问题的理解和分析也未必十分准确,但其视野之宽,触角之灵,特别是他对国家和民族的一份危机感,是我们许多教师都未曾想在心里的。”数学老师用一连串设问表达了她的思考:“创造性、发展型、思考类的学生是怎样产生的?作为教师,应怎样对待书本上的知识与社会大课堂的知识?怎样珍惜老师、学生的时间和精力,从而创造出高效优质的产品?”班主任的一番话更具有典型意义,他说:“我诚惶诚恐,生怕自己把孩子身上那些最闪光、最珍贵的东西给捏扁而粉碎成一个个冰凉的成绩册,我再也不敢把他拽向那个‘狠抓基础’‘熟读成诵’‘再来一遍’‘重做10次’‘轮回训练’‘题海战术’的阴窄的小胡同,而是尽最大的努力把他推向那些富有人文品位和现代节律的更广阔的空间——自由的空间。”

——我热烈地赞赏这样的追求!

——我大声地疾呼这样的教授!

——希望多一些这样的新生代班主任!

——希望多一些这样的学习型教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实用高效学习方法大全(学生、教师、家长,都需要……)
培养习惯 奠基人生
浅谈识字教学
如何培养学生好的学习习惯
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12个习惯,所以先抓习惯,再谈成绩 | 好好学习
为你自己读书之一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