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冯友兰:我的读书经验
我今年87岁了,从7岁上学起就读书。一直读了80年。其间基本上没有间断。我所读的书,大概都是文、史、哲方面的,特别是哲。我的经验总结起来有四点:1)精其选,2)解其言,3)知其意,4)明其理。
先说第一点,古今中外,书虽多,有永久价值的还是少数。可以把书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要精读的。第二类是可以泛读的,第三类是仅供翻阅的。
怎样知道哪些书是值得精读的呢?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书,都是经过历来群众的推荐。经过时间的选择,流传了下来。这一类的书都是应该精读的书。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发展.这些书之中还要有些被刷下去。一些需要精读的书.就是要一本一本地读,一本书读完了才能读第二本。在读的时候,先要“解其言”。首先要懂得它的文字:它的文字就是它的语言。我所说的“解其言”,就是要攻破这一道语言文字关。
中国有句老话说是“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意思是说,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比写那部书的人的话少,他所说的话总比他的意思少。一部书上所写的总要简单一些,不能像他所要说的话那样哕嗦。这个缺点倒有办法可以克服,只要他不怕哕嗦就可以了。可是言不尽意那种困难,就没有法子克服了。因为语言总离不了概念。概念对于具体事物来说。总不会完全合适,不过是一个大概轮廓而已。所以在读书的时候,即使书中的字都认得了。话全懂了,还未必能知道写书的人的意思。从前人说,读书要注意字里行间.又说读诗要得其“弦外音,味外味”。这都是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这就是“知其意”。司马迁说过:“好学深思之士,心知其意。”意是离不开语言文字的,但有些是语言文字所不能完全表达出来的。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语言文字是帮助了解书的意思的拐棍。既然知道了那个意思以后,最好扔了拐棍。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得意忘言”。在人与人的关系中,过河拆桥是不道德的事。但是,在读书中,就要过河拆桥。
还可以再加一句“意不尽理”。理是客观的道理;意是著书的人的主观的认识和判断。著书人主观上的反应、体会和判断,和客观的道理总要有一定的差距,有或大或小的错误。所以读书仅至“得其意”还不行,还要“明其理”,才不至于为前人的意所误。如果明其理了,我就有我自己的意。我的意当然也是主观的,也可能不完全合乎客观的理。但我可以把我的意和前人的意互相比较,互相补充,互相纠正。这就可能有一个比较正确的意。这个意是我的,我就可以用它处理事务,解决问题。读书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能活学活用。把书读活了。会读书的人能把死书读活,不会读书的人能把活书读死。把死书读活,就能把书为我所用,把活书读死,就是把我为书所用。能够用书而不为书所用,读书就算读到家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我的读书经验
冯友兰的读书法
冯友兰:读书80年,总结了四点经验,知道再晚也不迟
湖北省武汉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如何理解冯友兰的多读书?
宋志明:读书“三食”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