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各家注解系列——第1条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吧

伤寒论条文各家讲解

第1条: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导读:2023年新年伊始,小编与多位热爱中医的好友联手整理了历代学者对《伤寒论》的注解,汇编于此。整理选取的医家有新旧《伤寒十人书》的部分作者,还有历代及现代比较重要的医家。

整理内容以条文顺序为纵线,历代医家的生平顺序为横线。每个条文横向学习,互相参照可纵向学习。因为整理过程仓促,难免有所纰漏,还请读者读后于评论区留言批评指正。

若您对本条文有更好的理解与体悟或了解其他学者的观点,还请您在评论区留言,我们碰撞思想,激起学术火花,共同学习和精进。

希望这里能成为我们学习和交流经典的阵地,为中医复兴和人民健康出一份力!

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经曰:尺寸俱浮者,太阳受病。太阳受病,太阳主表,为诸阳主气。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者,太阳表病也。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浮者、名为中风。风,阳也;寒,阴也。风则伤卫,发热,汗出,恶风者,卫中风。荣病,发热无汗,不恶风,而恶寒;卫病则发热,汗出,不恶寒,而恶风。以卫为阳,卫外者也。病则不能卫固其外,而皮膜疏,故汗出而恶风也。伤寒脉紧,伤风脉缓者,寒性劲急,而风性解缓故也。

方有执《伤寒论条辨》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寨。

强,群养切。恶,影固切。下皆仿此。太阳者,膀胱经也。其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从巅人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循肩膊内,挟脊,抵腰中,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荣卫,所以为受病之始也。《难经》曰:浮,脉在肉上行也。滑氏曰;脉在肉上行,表也。表即皮肤,荣卫丽焉。故脉见尺寸俱浮知为病在太阳之诊也。项,颈后也。强痛者,皮肤荣卫一有感受,经络随感而应,邪正争扰也。恶寒者,该风而言也。风寒初袭表增而郁于表,故不胜,复被风寒外迕而畏恶之,及其过表而入里,则不复恶,仇雠之义也。此揭太阳之总病,乃三篇之大纲,以下凡首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而言之也。

喻嘉言《尚论篇》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先挈太阳病之总脉、总证,统中风、伤寒为言也。太阳膀胱经乃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营卫,所以为受病之始。

张志聪《伤寒论集注》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太阳为诸阳主气,有通体、分部之不同。通体太阳如天,主周身皮肤毫毛肌表,一似天之环绕于地外;分部太阳如日,主头项脊背尾闾血室,一似日之旋转于躔度①。此首明太阳主通体之毫毛,而复有循经之分部也。太阳之为病脉浮,言太阳运行于周身之肤表,病通体之表阳,故其脉应之而浮也。头项者,太阳经脉所循之分部也。病在表而涉于分部,故强痛也。恶寒者,恶本气之寒也。盖太阳之上,寒气主之,以寒为本,以热为标故也。《天元纪大论》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所谓本也。'《六微旨大论》云:'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六气皆然。此下五节,言太阳受风寒之邪而传阴传阳之义。

①躔度:日月星辰运行的度数。古人把周天分为三百三十度,划为12若干区域来辨别日月星辰的方位。此处代指天。躔,音缠(chan三声)。

张锡驹《伤寒论直解》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太阳者,三阳也。太阳之为病,兼气与经而言也。何谓气?太阳之上,寒气主之是也。何谓经?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挟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是也。脉浮者,太阳之气主表而主外,故脉应之而浮也;头项强痛者,太阳之经脉不和也;太阳以寒为本,恶寒者,恶本气之寒也。此太阳经气之为病,而为太阳之总纲也。

按:《天元纪大论》云:“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又曰:“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火气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与天同体者也。天之寒气感于人,人即以已之寒气应之,所谓两寒相得,两气相从者也。《灵枢·本脏》篇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是太阳又主通体之毫毛,而为肤表之第一层,故必首伤太阳也。然亦有不从太阳而竟至于阳明、少阳,以及于三阴者,此又值三阴三阳所主之部位而受之也。如《灵枢·病形》篇云:“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于膺背两胁亦中其经。”又曰:“中于阴者常从胻臂始。”此皆不必拘于首伤太阳者也。至于传经之法,一日太阳,二日阳明,六气以次相传,周而复始,一定不移,此气传而非病传也。本太阳病不解,或入于阳,或入于阴,不拘时日,无分次第,如传于阳明则见阳明证,传于少阳则见少阳证,传于三阴则见三阴证,如下文“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伤寒三日,三阳为尽,三阴当受邪,其人反能食而不呕者,此为三阴不受邪也”,此病邪之传也。须知正气之相传,自有定期,病邪之相传,随其证而治之,而不必拘于日数,此传经之大开目也。不然,岂有一日太阳,则见头疼发热等症,至六日厥阴不已,七日来复于太阳,复又见头痛发热之证乎,此必无之理也。且三阴三阳上奉天之六气,下应地之五行,中合人之脏腑,合而为一,分而为三,所该者广。今人言太阳止曰膀胱,言阳明止曰胃,言少阳止曰胆,三阴亦然,是以有传足不传手之说,不知脏腑有形者也,三阴三阳无形者也,无形可以该有形,而有形不可以概无形,故一言三阳,而手足三阳俱在其中,一言三阴,而手足三阴亦在其中,所以六经首节止提太阳之为病,少阴之为病,而不言足太阳足少阴之为病,其义可思矣,况论中厥阴心包、少阳三焦、太阴肺之症颇多,又阳明燥结有不涉于大肠者乎?传足不传手之说非也。

魏子干问曰:伤寒六气相传,正传而非邪传固已,不知无病之人,正亦相传否?不然,正自正传,邪自邪传,两不相涉,正传可以不论,何以伤寒必计日数也?答曰:无病之人,由阴而阳,由一而三,始于厥阴,终于太阳,周而复始,运行不息,莫知其然。病则由阳而阴,由三而一,始于太阳,终于厥阴,一逆则病,再逆则甚,三逆而死矣,所以伤寒传经不过三传而止,安能久逆也,其有过十八日不愈者,虽病而经不传也,不传则势缓矣。吾友高士宗云:读论者,因证而识正气之出入,因治而知经脉之循行,则取之有本,用之无穷,若执书合病以求治,则非矣。诚哉是言也!

尤在泾《伤寒贯珠集》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人身十二经络,本相联贯,而各有畔界。是以邪气之中,必各有所见之证与可据之脉。仲景首定太阳脉证,曰:脉浮,头项强痛、恶寒,盖太阳居三阳之表,而其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故其初病,无论中风、伤寒,其脉证皆如是也。后阳明篇云:阳明之为病,胃家实也。少阳篇云: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三阴篇云;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即吐蛔。暨本文共六条,递举六经受病之脉证。故柯氏目为六经之纲领,而此则为太阳之纲领也。然阳明条下无口干、恶热之文,少阳证中无往来寒热之目,少阴欲寐仅举一端,太阴、厥阴多言脏病,学者当参合他条,毋徒执一可也。

柯琴《伤寒来苏集》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仲景作论大法,六经各立病机一条,提揭一经纲领,必择本经至当之脉症而表章之。六经虽各有表症,唯太阳主表,故表症表脉,独太阳得其全。如脉浮为在表,太阳象三阳,其脉气浮而有力,与阳明之兼长大,少阳兼弦细,三阴之微浮者不侔①矣。头项主一身之表,太阳经络营于头,会于项,故头连项而强痛,与阳明头额痛,少阳头角痛者少间矣。恶寒为病在表,六经虽各恶寒,而太阳应寒水之化,故恶寒特甚,与阳明二日自止,少阳往来寒热,三阴之内恶寒者悬殊矣。后凡言太阳病者,必据此条脉症,如脉反沉,头不痛,项不强,不恶寒,是太阳之变局矣。仲景立六经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症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看诸总纲,各立门户,其意可知。

①侔:音mou(三声),等同、齐等也。

吴谦《医宗金鉴》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太阳,膀胱经也。太阳之为病,谓太阳膀胱经之所为病也。太阳主表,表统荣卫,风邪中卫,寒邪伤荣,均表病也。脉浮,表病脉也。头项强痛恶寒,表病证也。太阳经脉,上额交颠,入络脑,还出别下项,连风府,故邪客其经,必令头项强痛也。恶寒者,因风寒所伤,故恶之也。首揭此条,为太阳病之提纲。凡上、中、下三篇内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脉证而言也。

〔按〕荣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荣,浊者为卫。卫即气中之慓悍者也;营即血中之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营行脉中,故属于阴也;卫行脉外,故属于阳也。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故又皆以气言,曰营气、卫气也。

〔集注〕滑寿曰:脉在肉上行,主表也。

方有执曰:表即皮肤,荣卫丽焉。故脉见尺寸俱浮,知病在太阳表也。项,颈后也。恶寒者,该风而言也。风寒初袭而郁于表,不能再胜风寒之外忤,故畏恶之。

程应旄曰:太阳经之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寒,故首揭之。

吴人驹曰:头为三阳之通位,项为太阳之专位,有所障碍,不得如常之柔和,是为强痛。

陈修园《伤寒论浅注》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注】太阳主人身最外一层,有经之为病,有气之为病,主于外则脉应之而浮

何以谓经?

《内经》云:太阳之脉连风府,上头项,挟脊,抵腰,至足,循身之背,故其为病,头项强痛。

何以谓气?

《内经》云:太阳之上,寒气主之。其病有因风而始恶寒者,有不因风而自恶寒者,虽有微甚,而总不离乎恶寒。

盖人周身八万四千毛窍,太阳外卫之气也,若病太阳之气,则通体恶寒;若病太阳之经,则背恶寒。

此言太阳之为病,总提大纲。

陈伯坛《读过伤寒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特书首五字,重挈太阳二字,统标阳本阴而言也。

发于阳发于阴之省文曰为病。发病在太阳,先与邪以可乘之隙,故不曰寒为病,曰太阳之为病。病则太阳浮,阳浮故脉浮。指出走头之脉,一望而见其浮。两手之浮脉在言外,以脉浮非如下文阴阳俱浮之比。下两条脉缓脉紧,又浮脉在言外故也。阳浮显与寒邪相搏击,则痛在太阳。太阳不甘受痛,极力以御邪,遂移其痛于头项,故不独曰痛曰强痛。既犯寒,又不胜寒,纵有强忍之力以耐痛,却无强忍之力以耐寒,形容其与邪相得而不相得。曰而恶寒而字合首句语气,似有微憾之词。吾谓仲圣爱惜太阳之第一声,字字悉载福音而出也。

曹颖甫《伤寒发微》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此节为太阳病总纲,故但言脉浮,而不备言兼见之脉。兼见之脉,如中风脉浮而必兼缓,伤寒脉浮而必兼紧之类。盖无论所受何等外邪,始病必在肌表,皆当见此浮脉,不惟合本篇太阳病言之,并赅《痉湿暍篇》太阳病言之也。外邪束于肌表,内部阳气被遏,则上冲头项,于是有头项强痛之证。皮毛肌腠之中,皆有未泄之汗液,从淋巴管输泄而出,医家谓之太阳寒水,邪犯肌表,必阻遏其外出之路,此水内停,即有恶寒之证。无论伤寒恶寒,中风亦有时恶寒,即温病之初起,亦必微恶寒也

恽铁樵《伤寒论辑义按》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方有执云:太阳者,六经之首,主皮肤,而统荣卫,所以为受病之始。《难经》曰:浮,脉在肉上行也。滑氏曰:脉在肉上行,主表也。表即皮肤,荣卫丽焉。故脉见尺寸俱浮,知病在太阳之诊也。项,颈后也。强痛者,皮肤荣卫,一有感受,经络随感而应,邪正争扰也。恶寒者,该风而言也。风寒初袭表而郁于表,故不胜,复被风寒外迕,而畏恶之;及其过表入里,则不复恶。此揭太阳之总病,乃三篇之大纲。以下凡首称太阳病者,皆指此而言之也。

程应旄云:凡云太阳,便知为皮肤受邪,病在腠理荣卫之间,而未涉于腑脏也。太阳之见证,莫确于头痛恶寒,故首揭之。使后人一遇卒病,不问何气之交,而但兼此脉此证,便可作太阳病处治。亦必兼此脉此证,方可作太阳病处治。虽病已多日,不问其过经已未,而尚见此脉此证,仍可作太阳病处治。

柯韵伯云:凡言太阳病者,必据此条脉证。如脉反沉,头不痛,项不强,不恶寒,是太阳之变局矣。仲景立六经总纲法,与《内经·热论》不同,太阳只重在表证表脉,不重在经络主病。看诸总纲,各立门户,其意可知。

丹波元简云:方有执云:太阳者,以太阳经所主之部属皮肤言也。皮肤为人一身之表,表之为言外也。风寒本天之二气,于人身为外物。故其中伤于人,必自外而内。人之中伤之,必皮肤先受起。以病方在皮肤,皮肤属太阳,故曰太阳病。盖举大纲而言始,以见周身皮肤具病。后人不察,以经络之一线而嚣讼,岂不太谬?此说出于《痉书》,以其论太阳之大纲,故附于此。柯韵伯云: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六字,当作六句读。言脉气来,尺寸俱浮,头与项强而痛。若脉浮两字连读,头项强痛而恶寒作一句读,疏略无味。字字读断,大义先明矣。

铁樵按:诸家解释,不为不明了,然初学读此,总不免捍格。第一句先有几微模糊影响在内,势必愈读愈不明了,吾今以意释之。凡医经“阴阳”字,含有寒热虚实内外意义。热为阳,寒为阴,此一种也;实为阳,虚为阴,二种也;外为阳,内为阴,三种也。此三种意义,随处而异,并非同时包含三种。此处“太阳”之“阳”字,即是“内外”之“外”字;“太”字,简直是“最”字;“太阳”两字,即“最外”两字。然则何以不曰“最外”,而曰“太阳”?此所谓术语也。因“最外”二字,不能定界限,究竟何物之最外,不明了也。若“太阳”二字,则有界限,即指躯体之最外层。是故论字义,可云“太阳”二字等于“最外”二字;论其所包孕之内容,则“太阳”二字乃言躯体之最外层。仅仅“最外”两字,不过为“最内”之对待,“次外”之等差而已。凡术语皆如此。其次,此为伤寒第一节。欲知第一节何故如此说,则当先明古人所谓“伤寒”之意义。《难经》所谓“伤寒有五”之说,虽不的确,观仲景书,有伤寒、中风、风温、温病诸名目,则知“伤寒有五”,乃古来如此传说。否则仲景既以“伤寒”名书,不当复有与“中风”对待之“伤寒”。可知在宋以后,异说纷纭,视为难解者,在仲景之世固不烦解释也。仲景之书名《伤寒卒病论》,后人解释“卒病”字,或以为“卒”字乃“杂”字之讹,“伤寒”“卒病”乃两书,其一即今之《伤寒论》,其“杂病论”即《金匮》;或谓“卒病”即指热病,凡病之卒然而来者皆是,犹之今日西医所谓急性传染病。其《金匮》中各病皆慢性也,此说亦通。鄙意,古人“伤寒”一名词,有广、狭两义。广义包括一切热病而言,狭义即指脉浮紧,无汗恶寒者而言。是广义的“伤寒”二字,犹之今人“外感”二字。

复次,须知寒、暖二字,是躯体之感觉,犹之甜、苦是舌面之感觉,绚、素是眼光之感觉。夏葛冬裘,所以适寒暖,若冬葛夏裘,则不适矣。惟是冬裘只能御寒,夏葛须不能生凉,故谓裘葛本身有寒暖,其说不通。谓冬寒夏暖,乃气候为之,此说是矣。然有冬日欲裸体入泥淖中者,有夏日御重裘战栗无人色者,此又何故?又有道之士,冬不知寒,夏不知热;盛年体强,寒暖皆不甚措意;老年体弱,寒暖均非所能堪,此又何故?因知寒暖云者,虽属气候,当以人身感觉为主,而感觉之差等,又视本体之抵抗力为进退。因体察本身抵抗力之所在与其变化,而名之曰卫气。为之界说曰:卫气者,卫外者也。是故卫气强,则外界之寒暑不能侵侮;卫气弱,则外界之寒暑均容易侵侮。若外寒侵入,卫气扰乱,则寒暖之感觉反常,如是者,谓之卫气不能卫外,是为卫气不和。卫不和者,其人当病。凡如是之病,非本体发生剧变而有病,乃因卫气不能抵抗外界之寒暑,外界之寒暑侵入躯体,卫气不和而为病,如此之病,纯由外铄,谓之外感。古人不谓之外感,谓之伤寒,是即广义的伤寒。此种外铄之病,其最初一步,皆在躯体最外层,躯体最外层,名之曰“太阳”,躯体最外层之病,名之曰“太阳病”。大约古人之治医者,此等皆是应具之常识,皆不待烦言而了解,故仲景《伤寒论》第一语曰“太阳之为病”。

冉雪峰《冉注伤寒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冉雪峰曰:此为太阳病总提纲,后凡言太阳病准此,虽因性质不同,不无转变,而大端原则不移,此如科学定律一样。这个提纲,不宁为中风伤寒的提纲,且为温病中湿中暍的提纲。风寒温湿暍均可病太阳,隶属太阳,故均可称太阳病,如本论太阳中风,太阳伤寒,太阳温病,太阳中湿,太阳中喝,是其明证。此与难经五种伤寒一例,但秦越人的五种伤寒,只详病名,只详脉象,而此则补详证象,尤为真确踏实。似由唯物而追溯到辩证,又由辩证而归结到唯物。学者须知这个提细,乃太阳病的提纲,太阳本经本气病,原是如此,不待其他种种病质,而始构成。但风寒温湿暍,均可病太阳,均可兼见太阳病的脉象证象,不过各随病原性质,生出种种化合差别,而太阳本质是始终变而未变的。太阳之为病五字,为伤寒论中特笔。全书无字句全同的第二句,从来注家,多未了了。即有所悟,如恽铁樵、陈伯坛,均注意开宗明义第一句,但只于文字上加播弄,未能于义理上生发挥,犹未达一间。六经分篇,计六个提纲,各经有各经的性质,各经有各经的脉证,各经有各经的部位,各经有各经的疗法,在古人原明白昭显。六经是六个性质,六淫加之六经,又是各各化合的性质,隔断不可,含混不得。后入混温于寒,混疫于温,纠缠不清,误入蚕丛。求一真正了解理性,掌握现实而不可得。伤寒病热,乃寒可化热。寒热是二气,未化之寒,安容称热。寒混称热,与温混称热,错误几成习惯,情不为怪。名不可假,关系重要,病理性质基层,安容含混,愿与医林豪杰之士,彻底一厘正之。

冉氏又曰:上各家注释,对本节正面文字,义理都很明白清晰,并各有各的体会。但是学者当注意,汉文古朴,一字不轻下。太阳病,说太阳病完事,何须说太阳为病,太阳之为病,之为二字,是什么意义?脉浮头项强痛恶寒,说脉浮头项强痛恶寒完事,何须说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加这个而字,又是什么意义?徐灵胎云:“天下无不发热的伤寒”,何以这个提纲,并无发热字样,其隐奥在什么地方?凡注解古人书须明了其指归,会通其精神,所谓虚字处用力,无字处着眼,试为学者劃切直质诠说,太阳病,是言病属太阳。太阳为病,是言太阳生出来的经病。太阳之为病,是言太阳本身的病,而非其他阳明少阳等等的病。若释为风寒总纲,则是为风寒的,而非太阳的,意义未免太狭。之为二字,语气由上摄下,真贯到而恶寒止。寒是太阳本气,是必恶的。故审证者虽见脉浮头项强痛,尚恐证之不真,必须而又恶寒,乃为决定性无差误,而字有千斤重。至不列发热,在仲景当日编此书时,眼界甚高,知道此书必传后世。人之伤于寒也,固当病热,然病有初有既,证即有已发热未发热。若遇太阳病尚未发热,后人必以提纲明载发热,条件不备,必将生出种种疑义。提纲不载,乃恐后人误会,其要义特于下文第三节补出,两可互证(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明此,则不惟绘出虚字精神,并绘出无字精神。而本节整个精神,完全跃跃纸上。太阳为伤寒第一重门户,此处依稀模糊,必将宫墙外望,不得其门而入,故为详辨,全书均当作如是观。

冉氏又曰:西说伤寒,是法定传染病。其病源细菌为杆形,学者称之目杆菌。依照细菌学的原则,可将此项细菌,用适宜培养液培养,作动物实验,及制为抗毒血清、抗菌血清等。种种预防治疗,很正确,很实在,这是中医当推重,当学习的。但不能震惊其名,盲昧其实,强无病菌为有病菌,强非传染病为传染病。如中说伤寒与西说伤寒,名同而实异。其来路一方是从皮毛入,一方是从口鼻入。其性质一方是六淫气化侵袭,一方是细菌感染蔓延。其治疗一方是解毒杀菌,一方是驱邪安正。试问以中说伤寒疗法,疗西说伤寒,可乎不可?以西说伤寒疗法,疗中说伤寒,能乎不能?一披中医历史,温与寒混,疫与温混,历时甚久。温与寒混,现已明了,疫与温混,风犹未熄。若再疫与寒混,又藉西说以张之焰,披一件科学外衣,耸听尤易,为祸甚烈。上编概论内谓旧的错误容易知,新的错误最可怕,即指此类。又或谓中说伤寒非病菌,中说湿温乃为病菌,均是信口吹簧,五十步笑百步。试问湿温病菌,系何种病菌,是球形,是弧,是螺旋形,抑或是西说伤寒的杆形?既未经显微镜诊察证明,就不能横娜强派。若再混扯滤是性活毒,谓以臆度之,菌体极小,又谓凡服麻黄桂枝各方而不愈者,即是病菌,真极理想的能事,这岂是真正研究学问者态度。口头拿科学招牌嚇人,可是真糟,连科学的影子,都看不见,是本不足辨,又不能不辨,不敢不辨。

胡希恕《胡希恕伤寒论讲座》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今天我们开始研究太阳病,头一段说:“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一段,后世说是叫提纲。什么叫提纲?“提纲”两个字提得对,就是太阳病的纲领。我们更具体地来说,对于太阳病它是一个概括的特征,凡是太阳病它必须有这个特征。那么也就是说太阳病不是一个个别的病,像咱们现在说的病名,比如肝炎、肺炎,都是个别的病,都是专有一定的致病因素、一定病变所在的地方,这些现在西医的病名,一个病有一个病的病名。这个虽然叫太阳病,但它不是单独对某一个病说的。

太阳病,凡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有这一系列证候反应的,就叫太阳病。太阳病就是一般的证,无论什么病,比如我们平常见的流感、伤寒、瘟疹等,它们一开始发作都有这种情形,这是我们临床常见的东西了。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那么具备这种特征就叫太阳病,你就根据治疗太阳病的方法来治疗,那是不会错的,太阳病头一节说的就是这个。

那么根据这些证候,我们再来更深入地认识认识太阳病。

“脉浮”说明什么问题呢?脉浮就是脉出来了,往外出来了。怎么出来的呢?就是血管里头充血了,就是血液多了,所以它脉浮。血液多了就是血里头水分多了,不是说一得病血反倒多了,哪儿有那事啊,是水分多了。脉浮,就是我们身上外面这些靠近表的、浅在的动脉有高度充血的情况,脉才出来了。

尤其头项这个部位充血更加厉害、加剧,所以在上边特别疼,而且强(qiáng)。这个“强”啊,就是凝滞性的发强直的样子,在书的注里给改作“僵”(jiāng),这也讲得通。这个“强”啊,现在河南人说身上哪个地方发板(音ban),他就说这块儿“强”(qiáng)。张仲景是河南南阳人,我曾到河南南阳给人看过病,可见这个“强”是河南的本地语言,还是对的。由于充血是上半身厉害,越往上越厉害,我们一般都得过感冒,一得感冒,感觉脑袋的血管就都蹦起来了,越往上越厉害。那么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充血啊,靠着外面浅在动脉都充血,而上体部尤其厉害。

“而恶寒”,这个恶寒就是体表热。我们平时(体表)的温度,它与外面的空气接触(温度)有一定的差距,人就习惯了,(现在体表温度)忽然高起来了,与外面差距骤然加大了,就感觉外面的空气来袭,这是肯定的,它加大与外边(温度)的差距了就恶寒。

那么根据证候的分析,我们还要想一想,这是怎么一个情况呢?人想要出汗,在出汗以前,血管要扩张,大量的体液都往外来,这个时候脉就浮了。而且人要想出汗,都在上体部,上体部面儿大嘛。那么这种情形,就把体液大量输送到上体部来了,所以脉也浮了,尤其上边更厉害,头项强痛。那么液体随着热一起来,西医也是这么说法,所传导的热跟液体都往外来,外面的体温就增加、升高,就感觉外面怕冷了。

我们根据这些症状,就可以看出一些问题来。这是出汗前驱的症状,要出汗而没能出汗,它就“脉浮,头项强痛而怕冷(恶寒)”。我也参考西医书了,的确这样。太阳病是怎样一个病呢?根据这些症状,我们就可以得出这么个结论:它是要出汗而达不到出汗,这么一种病理现象。这个(结论)中医有个传统的看法,叫正邪交争,这看法还是对的。所以说如果我们有了病,机体对疾病是要斗争的,它不等着,所以“正邪交争”,这是中医顶要紧的一句话。

那么太阳病为什么要出汗呢?这就是机体打算通过出汗而解除疾病。就是这么一个道理,这个(道理)我们讲桂枝汤的时候再讲,在《内经》上也有(相关论述)。可见表证,就是太阳病,是正与邪斗争。在哪儿呢?在表。机体利用发汗的机能,打算把疾病排除于体外。假如要是排出去,那(病)就好了。可是人这种自然的良能是有限度的,往往达不到,达不到就会出现太阳病这种情况,要出汗不能出汗,整个上半身充血,所以就有这个“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了。这我们可以拿一般的事物(做类比)就能看出来,人的身体对刺激非常敏感,就拿夏天来说,夏天的脉都洪,洪是什么呢?也就是有浮的现象,也想出汗嘛,跟这是一样的。夏天要出汗,为什么呢?热得厉害,身上不出汗,你受不了。那么,冬天人就不怎么出汗。咱们平时有一句俗语,“冷尿热屁穷撒谎”,说是夏天多汗,一到冬天小便就多,人穷了就可能撒谎。热,则水分在外边多了,里头就有空气,所以他容易放屁,这是咱们平常人都能观察出来的。可见人的身体有所刺激,它就要去适应,就要与之斗争。那么,有了疾病这种刺激是相当剧烈啊,假如人身体没有这种卫外的机能的话,人就活不了的,怎样的卫生也不行。空气中的病菌有的是,人遇到这种外在或内在的刺激,都起来斗争,所以古人在长久的经验中说“正邪交争”,在《内经》中讲得很好了,这一节先讲到这儿。

任应秋《伤寒论语译》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音义】强,疆上声。恶,乌去声。以下恶风、恶寒字均同。

【句释】“脉浮”,脉管充血,轻按即觉察到脉搏的波动,便是浮脉。“头项强痛”,头部和项部运动不自然,强直而痛,是由于充血刺激中枢神经的反射性感觉。“恶寒”,一般叫作“作惊寒”,为兴奋性冲动,经血管运动神经,传递给皮肤血管壁,引起血管腔狭窄缺血而造成,常为发热初期的感觉,所以下面第3条说:“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

【串解】柯韵伯说:“太阳主表,故表症表脉,独太阳得其全,如脉浮为在表……头项主一身之表……恶寒为病在表……后凡言太阳病者,必据此条脉症。”即是说机体在抗病的初期(太阳),首先唤起循环系统兴奋性的冲动(主表),如脉浮,头项强痛等,无一不由血循环的兴奋性(表症表脉)而来,甚且在发热的初期(病在表),常常会发生恶寒的感觉。所以陆渊雷说:“恶寒既常与发热同时发作,且伤寒以发热为主证,则知经文恶寒二字,即含发热在内。”

【语译】疾病之所以叫作“太阳”,是包括临床时诊察得“浮”性的脉搏,同时患者主诉有头痛、项强、恶寒等症状而言。

刘渡舟《伤寒论诠解》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解析】

本条为太阳病脉证总纲。

太阳为六经之首,主表而统营卫,为一身之外藩。故外邪伤人,太阳首当其冲,正邪交争于体表,而出现表病的脉证。本条之所以为太阳病的总纲,正是因它指出了表病脉证的共性。“脉浮”为表病主脉,放在诸证之前,可见其对诊断表证所具有的重要性。邪犯体表,营卫气血必抗邪于表而充盈于外,脉为气血之先,故脉外应而浮。李濒湖说:“浮脉为阳表病居”,因此,“有一分浮脉就有一分表证”。临诊不论何病,也不论病程之长短,凡见浮脉,即当首先考虑表证之存在。“头项强痛”为太阳病主证。头为诸阳之会,是三阳经之通位。但诸阳经依其循行部位之不同,又各有所主。而头项部则为太阳经脉所过,故项为太阳之专位。太阳经脉受邪,气血涩滞,经脉拘急,于是就出现头项疼痛,活动不能自如的“项强”证候。恶寒,是表证的重要表现。在“恶寒”之前用一个“而”字,有“而且一定”之意,以示强调“恶寒”对辨证的重要性。邪伤太阳之气,卫气失掉正常的卫外功能,所以病人感到怕冷。表证恶寒,是因太阳之气受伤,临床多见背恶寒较甚,且以下午恶寒较重为特点。因邪客于表卫阳先伤,午后而阴寒得逞,所以会有这一现象。

太阳被外邪所伤,见证莫确于脉浮、头项强痛与恶寒三证,凡见此脉证,即可诊断为太阳病。但外邪束表,阳气闭郁,还会出现发热。本条不提发热一证,可能因其较恶寒出现为晚。论中有“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之句,则提示发热一证有迟早,但恶寒则是必然要出现的。本条若是作为太阳表证的提纲,应把发热一证补充进去。此后,凡论中提及“太阳病”时,则意味着“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以及发热等脉证已在其内。

本条讲的是太阳表病的共同脉证。由于感邪有不同,体质有差异,临床表现又有不同的类型,故太阳表病可概括为中风与伤寒两类。下面就分别讨论各个不同类型的脉证特点。

倪海厦《伤寒论》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对于太阳,可以代表经络中的太阳经,也可以代表全体阴阳状态的太阳。八纲辨症中表里的“表”,在这里指的就是太阳。太阳为寒水,所以常人皮肤表面是冰凉的,手脚是温热的,体表有这太阳的寒水,可以保卫我们不受外界寒热的影响,调节体温。这寒水不是停滞的,是不断的代谢更新的。

张仲景的观念:人身体很虚弱的时候,就是体力不够,免疫系统较差的时候,平常素体虚弱,本身就很虚弱的人,它的原因就是肠胃不好,因为肠胃是后天之本,有一天突然感冒,风寒一进来,免疫系统马上出去相抗,因为风寒从表面进来,所以免疫系统一抗,一定是在表面上堵到,在皮肤表面上抗争,所以摸到的脉是浮脉,浮在表面上。何谓浮?手指头轻轻的碰,就摸到脉就是浮脉,所以病人有感冒表证的时候,摸到的脉就是浮脉。为什么在表?因为血里面的免疫系统在表上和滤过性病毒相抗产生的现象,所以第一个症状叫作脉浮,就是脉会浮出来,人平常不会脉浮的。为什么有的人常年不感冒?因为他肠胃好,所以后面治疗的方剂都是从肠胃下手的,西医说感冒是滤过性病毒引起的,西医的药物学说,滤过性病毒没有抗生素可以杀它,但是感冒的时候,西医开抗生素的药,来增加抵抗力,抗生素下到胃里面,肠胃第一个受到损害,本来就是肠胃不好,才会表不固,才会抵抗力差,才会得到感冒,所以西药吃下去,肠胃会越来越差。

张仲景的脉法,最常用的就是浮沉迟数,浮脉与数脉是阳,沉脉与迟脉是阴。在针灸学中教过,浮脉就是轻轻地摸在皮肤表面就摸到脉。初病如果脉是浮脉,或加上一点“大”“动”、“滑”、“数”,这是阳脉,代表阳病;若病久了,变成沉脉,或加上一点“涩”、“微”、“弱”、“弦”这是阴脉,代表阴病;就是病势在进、在恶化中。若反之,原来是阴脉,后来变成阳脉,则是病势在退,在恢复中。正常人的脉是“不浮、不沉、不迟、不数”,就是常脉。

张仲景的脉诊只是辅助,望闻问切中,有些中医若单用切法只是巧匠、下工,结果开药方出来七、八十味药,这不是正统中医,治不好病。张仲景很擅长于望诊、闻诊、问诊,不是只有诊脉,因此不需要把脉法分的很细。

张仲景的观念中,认为阳有病、不可以看到阴脉,有病当见阳脉。只有经方的力量,才可以很快地把阴脉的病,才几天就变成阳脉。在一些感冒或者心脏病的案例,常常会看到这样的情形。为什么头项强痛而恶寒,人身上的穴道,风池、风府、风门,都在背后,后脑是受风的地方,所以有一句话说“神仙也怕脑后风”,不要脸对着冷气孔吹,第二天会面部中风口歪眼斜,脖子后面对着吹,第二天项脖子强硬,因为这个地方就像免疫系统的开关一样,这地方一受到寒,温度就低,温度低,寒则缩,缩则血管、神经就被绑到了,血管变小了,血过不去,病人就会感到酸痛,痛在皮肤表面,在经络学上可以看到。张仲景当年虽然不知道有冷气,但是处方是一样的,理论是一样的,所以经方还是能够通用。为什么恶寒怕冷?恶寒就是一直发抖,因为人身上的水道系统,皮肤表面上都有一层水气在上面,人身上的汗水,是经过汗腺到皮肤毛孔的,如果汗水已经离开汗腺了,但是还没到皮肤毛孔,这时突然碰到表寒,毛孔都闭起来,水出不去,只好停在皮下,水一离开汗腺,汗水就变成冰的,所以会有恶寒的现象。

只要出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这些症状,就是太阳证。我们不管他里面是什么病不管是肺癌、肝癌,就以太阳证来处方用药就对了。如果病人原来是厥阴病,治疗了以后,最后变成太阳证,就是快好了。如果反过来,太阳证的病人,治疗后变成厥阴证,你当医生的就要反省检讨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六经辩证
看图学脉诊,基础篇,浮脉
刘渡舟伤寒论十四讲 第三讲试论六经为病提纲证的意义+第四讲《伤寒论》的气化学说
试论六经病提纲证的意义
太阳病的提纲证
《伤寒论》浮脉研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