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演戏中央特批,跟王妃谈笑风生,宋丹丹的前公公,居然这么大来头

写在前面:本文是一整部「英氏家族文艺史」。全文将深入讲述英达、英若诚、英千里、英敛之这英家四代精英的文娱故事,从清末一直梳理到北京冬奥会。

在上半部分里,已经讲述英氏家族头三代的沉浮,写英家在中国近代史上扮演的重要位置,展现英家祖父辈的风貌。本文为下半部分,我们将重点讲述英若诚、英达父子,对我们话剧事业和情景喜剧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

这是一个无比传奇的家族,五代人,五次辉煌,对应了中国的百年兴衰,也是一次对文化发展的启蒙,全文高潮迭起,诸位不容错过。

为方便您阅读下半部,请先戳这个链接,阅读上半部:

英氏家族往事(上)

本文从第08小节开始讲起——

08.

时间来到了1971年。

那一年,“九一三事件”中,林彪出逃,机毁人亡,成为了那时期运动局面的一次历史转折。就在那年,英若诚出狱。回到家后,邻居见到他,都大吃一惊,以为他早就死了。在其关押期间,儿子英达住在岳母家,结果岳母回南方,把英达丢在街上,害得英达四处流浪,住下水道,捡垃圾吃。

出狱后,整体政治环境还没得到大的改变。英若诚没办法回舞台,就想着写点剧本。结果写来写去,总是夭折。他慢慢心灰意冷。1975年,他被调到了《中国建筑》杂志社上班。英若诚一度以为自己再也回不到人艺了。

但历史没有让英若诚彻底灰心。就在那年1月,邓公进入了中央领导核心。周恩来病重后,在毛泽东支持下,他开始主持党、国家和军队的日常工作,对混乱局面进行了全面整顿。次年,“四人帮”被粉碎。紧接着,邓公再出山,并于1978年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改开”大幕。第二年,邓公访美。中国在经过曲折、艰难的探索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自此,英若诚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话剧舞台上的英若诚」

跟祖父英敛之、父亲英千里一样,他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上,也做出了突出贡献。50年代初,英若诚就搞起了戏剧翻译。他译的《奥赛罗导演计划》,巴金看了,力推出版。要不是大环境,他会不断翻下去。

1980年,51岁的英若诚,跟着曹禺去英国访问。在那里,他看到戏剧《上帝的宠儿》,很快将其翻译到了中国。此后,他一边演话剧,一边致力于将外国戏剧翻译到人艺,并将人艺的经典剧目,推介到全世界。

这期间,他在话剧舞台上,留下了《骆驼祥子》里的车厂主刘四爷、《茶馆》里的混混刘麻子等经典形象。同时,他将莎士比亚的《请君入瓮》、萧伯纳的《芭巴拉少校》、阿瑟·米勒的《推销员之死》、赫尔曼·沃克的《哗变》翻译、引入到人艺,又将老舍的《茶馆》、曹禺根据巴金原著改编的《家》、锦云写的《狗儿爷涅槃》翻译到国外,在美国导演话剧《家》和《十五贯》,自己还参与创作了《像他那样生活》、《怒涛》等话剧剧本……

老舍的京味写作,充满口语,要精准翻译其韵味,可谓难上加难。而至今,《茶馆》的英文字幕,还是以英若诚的版本为准。

「《末代皇帝》里的英若诚」

整个80年代,经过长达十年的压抑,文化井喷,战将频出。北岛、芒克、崔健、李泽厚、莫言、余华、海子、张艺谋、陈凯歌、田壮壮等人,纷纷登上了历史舞台。十年里,人们对美学、艺术、诗歌的崇拜,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此间,经阿瑟·米勒推荐,英若诚做了BBC迷你剧《马珂·波罗》制片人,出演忽必烈。贝托鲁奇看完,又拉他演了《末代皇帝》里的监狱长。

那时,英若诚官至文化部副部长,主管表演团体、艺术院校和文化市场。演《末代皇帝》,是胡耀邦特批。任职期间,他还抽空参演了不少话剧。

在罗马拍《末代皇帝》时,英若诚接到吴世良病重的电话。他本来想拍完电影再回去。可医生说,你现在不来,我不能保证你还能见到。等英若诚回京,吴世良已在弥留之际,神志不清。不久,吴世良离开人世。

四十年间,英若诚和吴世良走过了风风雨雨,见证了中国的起起落落,经历了人间的悲欢离合。妻子去世,令他万分悲痛。他本不想再回罗马,但因参演《末代皇帝》是吴世良生前的心愿,他坚持把戏拍完了。

「英若诚与吴世良」

临走前,吴世良正投入毕生积累翻译名作《春月》,还剩最后一章。她非常喜欢这个故事,以至于在翻译过程中,数次跟英若诚争吵。

妻子死后,英若诚亲自翻译完了《春月》的最后一章。

这是这对夫妻一生中最后一次合作。

《春月》的书封上,写着八个字:

吴世良译,英若诚校。

09.

很多人知道英若诚,并不是因为《末代皇帝》,而是因为《我爱我家》。

这就要说到英家第四代的故事了。

英达出生在英氏家族,本来小时候可以衣食无忧。没想到父母遭遇风波,自己只能上街流浪。那时节,迫于生计,家里很多家具都被拿去卖,换了粮食。他也因此错过了最关键的启蒙阶段。上学期间,完全是个小混混。

「姜文的绰号马猴,就是英达取的」

1976年,英达在北京七十二中读书,班上多少人,他考多少名。那时,他认识了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的某些桥段,是他和姜文的亲身经历。

运动过去后,父母回家,忙着给他补课,将其“回炉重造”。英达渐渐认识到自己肩负着延续英氏家族荣光的历史重任,“痛改前非”,疯了一样补习。好在英家给他遗传了一个高智商,他硬是考上了北大。

时代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他读的是北大心理系。然而,去了才知道,自己对这个完全没兴趣。所以在北大,英达没怎么正经上课,到了学期末才去听听考试重点,蒙混过关。英若诚反对他搞文艺,最终没反对成功。

在北大,英达创立了“北大剧社”,开始搞戏剧。

大学四年,英达把剧社搞得红红火火。此外,他还在这里挖掘了不少日后用得上的人才。比如王小京,日后《我爱我家》的摄像,就是他同班同学。有趣的是,当年《大公报》第三代掌门,名叫王芸生,写过很多骂蒋介石的文章。后来他有个女婿,叫王扶林,拍87版《红楼梦》的那位。

而王小京,就是王扶林的儿子。

后来,英达还认识了中文系77级的梁左,和中文系88级的梁欢。

当然这都是后话。英达毕业时,把社长位置传给了堂弟,日后《我爱我家》的编剧之一,英若聪的儿子,英壮。他被分配到北京东城师范学校,教心理学。当了一年老师,英达实在割舍不下对戏剧的热爱。

1985年,跑去美国深造。

英家历史上“引进西方文化”这熟悉的一幕,又在英达身上重演了。

「英达和梁左」

在美国,英达一边上学一边刷盘子。某日,他跟着同学看了一个片子。看的过程中,同学乐不可支。但因文化隔阂,英达看那片子,没觉得有啥可笑。后来他不断地通过片子来学英语,越发觉得它好玩。这个片子,就是美国情景喜剧《考斯比秀》。1988年,英达已回国发展,一次去好莱坞拍片,经过一个片场时突然撞见《考斯比秀》拍摄。他进去当了现场观众,看完了整场拍摄。

当时英达就发誓,要把这种喜剧形式,带回到中国。

那之前,1987年,英达回国,找到谢晋毛遂自荐,希望能当副导演。谢晋忙着拍《最后的贵族》,英达主动说,我英语好,可以帮大忙。

谢晋给了他机会,让他在电影里打了酱油。1990年,英达又拉着英若诚,出演《围城》,变得愈发有名。他恰好赶上了中国电视剧市场化的起步。

是的,我曾无数次写过的王朔王老师,又要出场了。

10.

1989年,写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去山海关自杀。他的死,成为了中国80年代文艺浪潮落幕的最好注脚。轰轰烈烈的理想主义,从此告别。市场经济的潮水,不断涌来。5年前,邓公视察深圳,给南方领导吃了一颗定心丸。3年后,邓公发表讲话,给姓资姓社的问题,定了调。

不知不觉中,中国各行各业,又开始发生一些巨大的变革和突破。

《围城》播出那年,最热的一部电视剧,其实是《渴望》。编剧之一王朔,赶上了大众文化的崛起,成为炙手可热的一线编剧。话语的解禁,文化的松绑,以及广大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给了他和英达机会。

两人最早的合作,是《爱你没商量》。写这部剧,也是为力推英达时任妻子宋丹丹同志。跟父辈、祖辈们一样,当时英达在其父亲撮合下娶的宋丹丹,同样出生于文艺世家。她爸宋汎,儿童文学作家,她妈海星,美术老师。宋汎是老革命,在北京育才学校当过教员,在北京市委教育部、市文联当过官。

「咱丹丹老师,年轻时也是身材、模样俱佳的」

可惜这部剧并不成功,宋丹丹演完,被狂喷。当年有记者去采访英达,英达很激动地反驳了这种说法。此后,他原计划是搞一部《大都市》,没搞,想起《考斯比秀》,扭着王朔写《我爱我家》。钱都扎到手了,王朔跑了,临时起意,把梁左推荐给了他,这才成就了中国历史上情景喜剧的珠穆朗玛峰。

《我爱我家》有多牛逼,这里就不展开说了。反正当时梁左写它时,是比着《红楼梦》把自己很多压箱底的段子和技巧拿出来用的。《我爱我家》涉及的家庭、社会、个人、时代话题,其中那些暗戳戳的隐喻和不客气的嘲讽,就算放在整个中国电视剧史上,胆子之大,也是可以排前五的。

像“你爷爷一失误,我爷爷就要饭”这种台词,放在今天,恐怕没人敢写。

所以当时梁左的头衔,不叫编剧,而叫:文学师。

1993年,借着《我爱我家》的成功和市场经济兴起的东风,英达成立了自己的影视公司。英氏影视公司的成立,使中国有了一支专门从事拍情景喜剧的队伍。英壮编剧、导演加主演的《候车大厅》,成为公司第一个项目。

「这里的人,认识几个?」

而就在一年后,英达开拍《心理诊所》。恰好当时一个叫王中军的人回国做广告赚了不少钱,听前同事说,现在国内做电视剧挣钱,你可以投资试试。

于是1998年,王中军开始影视投资,靠《心理诊所》的贴片广告挣了钱。

很快,他就认识了冯小刚、姜文等人。资本操作,正式与京圈绑定。

第二年,美国《时代》杂志登载了一篇题为《剥开壳的笑声》的报道,把英达的情景喜剧和央视的《焦点访谈》、湖南电视台的《真情对对碰》放在一起讨论,说它们“一反中国的传统,让人民公开表达他们的感情”。

同年,贺岁喜剧片《没完没了》上映,票房高达3300万元。这是冯小刚最早的“贺岁三部曲”中的最后一部。从此,中国商业电影拉开大幕。

这是90年代的最后一年,在经历了整个90年代市场经济、改开浪潮的洗礼后,中国人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突飞猛进。人们口袋里的钱,越来越多,人们的职业选择,越来越丰富,并不再指望着港台文化来消磨时间。

「《甲方乙方》里的英达」

那一年,中美就加入世贸组织,展开了36个小时的谈判。内陆已经有了互联网公司。胡润开始着手整理他的“中国富豪排行榜”。

那一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8万亿人民币,是1978年的22.6倍多。建国50周年的庆典阅兵中,陆军航空兵、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武警、特警和预备役部队的方队第一次汇入受阅大军。国产120毫米履带式自行滑膛炮、122毫米履带式自行榴弹炮、152毫米履带式自行加榴炮、九九式坦克、空中加油机等首次接受检阅。中国战役战术导弹、战略核导弹、洲际导弹首次亮相。

那一年12月,澳门回归。

而在一百年前,戊戌变法彻底失败,八国联军即将占领北京,烧杀抢掠。

跟英达的曾祖父英敛之身处的那个时代不同,此时,中国已是另一个中国。

11.

王中军投资《心理诊所》那年,英达和现任妻子梁欢,生下了儿子英如镝。

关于英达与宋丹丹的八卦,英达与巴图的父子关系,这里就不深聊了。单说生下英如镝后,英达对其十分宠爱,赞不绝口。

当年《南方人物周刊》采访他时,他说到英家基因,颇为自豪,自称“智商上整体超过自己的,基本没有”。这一点,在主持人阿忆口中也得到印证,据说英达过目不忘,一手机的短信内容都能记住。在他看来,英如镝,自然也继承了英氏家族的优秀基因。接受采访时,英如镝还是个孩子,在冰球项目上,展露出了极高的天赋。

英达对他的期许,是成为下一个姚明。

「英如镝从小展露天赋」

可见英达是期待英如镝,能帮英家拓展一下在体育界的历史贡献。

不过目前看来,英氏家族第五代的高度,可能还没有那么高。

英如镝确实很小就表现出了在冰球上的天赋。2006年,英达联合北京家长组了个“北京虎仔冰球俱乐部”。北京虎仔队跑去参加世界顶级冰球赛,六战全胜,英如镝摘得得分王。此后,英如镝走上职业道路,赴美训练。

12岁时,他就拿到了国际最高的AAA级球员,参加了不少职业级比赛。

虽然没能被北美四大职业运动之一的NHL选中,但经过严格试训后,他加入了KHL(俄罗斯这边发起的联赛),拿到了一份合同,成为了自1953年以来第一位正式签约征战世界顶级冰球联赛的中国球员。

那时,北京冬奥会已申奥成功。

他一边打职业,一边备战冬奥。职业确实打上了,但跟英达期望的“成为下一个姚明”显然还有一大段距离。

「北京冬奥会上的英如镝」

2022年的北京冬奥会上,他所在的中国冰球队,四战全败。英如镝并非主力,上场时间也被切碎,输得心有不甘。新浪体育去采访他的时候,他的原话是:

“可能大多数人的梦想和现实终归是有差距的,我也不例外。”

然后他还说了一句:

“我希望未来可以成为一名导演,冰球带给我的已经足够多了。”

看来英家发展到第五代,一时半会儿是跳不出演艺圈这条路了。

12.

2003年年末,英若诚走了。

离世前,英若诚将所有光热都奉献给了舞台。即便是身患重疾,他还跟人说,自己就是死也要死在舞台上。第一次住院时,他吐了一大盆鲜血。后来,身体每况愈下。可他在病床上,坚持翻译完了五本外国戏剧。

他说那里面有很多好东西,必须把它们翻译出来,让更多的中国人看见。

英若诚还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们提倡爱国主义,首先要让青少年知道中国与世界的现状,加以对比,祖国才可爱。有的人认为,应当把中国说成好而又好,革命灯塔、世界乐园、人间天堂,这便是爱国……这种说法,太片面,经不起比较和事实的检验,往往连真正的伟大之处,也被后代轻易否定……

“什么叫爱国?就是'要在他的领域里,赢得他的尊敬!’……世界上什么事都有一套公认的规则,不能关上门做皇帝。”

所以,他才不遗余力地,要让东西方受众,了解对方文化的妙处。

对于接受和利用外来文化,英若诚曾有一个妙喻。说你一个人在社会里想出头,只靠本国文化,仿佛面对一堵光溜溜的墙,想爬上去,出人头地,难于登天,但如果你把外来文化、科技当另一堵墙,你就能手脚并用,左右蹬着两堵墙,借力往上。

对英家五代人而言,另外一堵墙,就是“学外语”。从英敛之到英千里,再到英若诚、英达、英如镝,都沾了外来文化的光,同时架起了两种文化的沟通桥梁。

「《末代皇帝》英国首映,英若诚与戴安娜王妃」

对于一个人如此,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如此?

乾隆年间,崇拜东方的英国政府派马嘎尔尼到中国交流,带着英国上等礼物,再三嘱咐要迁就中国礼俗。面对乾隆,马嘎尔尼说跪就跪。可是人家交流、通商、合作的要求,乾隆一个都没答应,还把人家当藩属地看。而且觉得外夷小国,你们那些个东西,咱根本不缺,也不大瞧得上。不久后,英国富强了,直接拿炮火来轰。

鸦片战争失败后,勤于政务的道光皇帝,依然没有多看一眼国外的心思,并不认为国家有改革、开放和学习的必要。历史学家蒋廷黻说,若是把光绪时期的改革移到道光年间,中国的近代化会比日本还早,远东近代史将会是另一番面貌。所以历史结论是,妄自尊大,故步自封,拒绝开放,才是一个民族的致命伤。

好在历经了百年沉浮后,我们早就或多或少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拿来主义,并不应该是一句空话。

只有把别人好的东西吸收进来,才能终有一天,把我们好的东西送出去。

毕竟天下之大,何止南北啊。

「全文完,下次再会」

本文部分参考资料:

[1]《英氏家族,中国面向世界的微观样本》,南周

[2]《大公报的创始人,英敛之》,炎黄春秋

[3]《英千里教授生平事略》,英千里纪念网

[4]《水流云在》,英若诚

[5]《解密英若诚戏里戏外人生》,林建刚

[6]《英达这孙子》,阿忆

[7]《呱呱坠地的情景喜剧》,综艺

[8]《英如镝:不服输的冰球国手》,澎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骂清廷、抓间谍、混京圈:演艺界最显赫家族,与中国兴衰百年
你是在真实地记录人物的命运,还是打出噱头收获一些影响刚一一一看完英氏家族,不客气地说几句
宋丹丹前夫英达家族的显赫身世
解密文娱圈系列之——英氏家族
逃离宋丹丹23年,英达为什么至今也不愿认亲生儿子?
英达曝儿子年薪百万,现已回国当职业球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