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香港路上的优秀历史保护建筑

香港路在上海市黄浦区东北部。东起圆明园路,西至江西中路。长310米。19世纪50年代筑虎丘路至四川中路段,名诺门路(Gnaomen Road)。清同治元年(1862),以香港改今名。清光绪二年(1876)前向东、西两端延筑。

香港路上的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The United Photoplay Service Co.),摄于1930-1939年

据《申报》资料,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的影业公司——“联华影业公司”曾经在香港路6号甲设立了分管理处。上面的老照片摄于上世纪三十年代,可以看到照片中“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上海分管理处”的中英文字样。

香港路72-88号(四川中路650号)华德大楼今貌

我找遍了香港路上的建筑,觉得香港路72-88号(四川中路650号)华德大楼与老照片中的建筑很像。

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即联华影业公司,中国私营电影企业。1930年由罗明佑的华北电影有限公司、黎民伟的民新影片公司、吴性栽的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和但杜宇的上海影戏公司等合并而成,又吸收在上海经营印刷业的黄漪磋参加组成。最初全名为“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1932年后改称联华影业公司。总管理处在香港,上海设分理处,北平设分厂。1937年8月由于抗战爆发而停办。

联华影业公司出版的《联华画报》

联华的股东中很多人身份显赫,其董事长为英国籍贵族、巨绅何东,董事中有张学良的夫人于凤至、前国务总理、前司法、财政部长等人。除了有有力的政治后台外,“联华”还有一批当时最有才华的电影人才,如著名导演孙瑜、费穆、史东山、卜万苍,著名演员阮玲玉、金焰、黎莉莉、王人美、陈燕燕、高占飞等。

香港路58号中圣大楼

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805190000206 中圣大楼 民国 外滩街道

地址:香港路58号

中圣大楼建于1936年。该建筑曾被中华圣经会使用,故名中圣大楼(China Bible House)。大楼坐北朝南,分前楼、后楼两幢。前楼三层混合结构,顶部东面南面屋檐外挑,外立面上端有水泥构架装饰图案,造型别致。后楼四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外立面为红砖墙。前后两楼各具特色。

香港路59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22-II;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945190000088 银行公会大楼 民国 外滩街道

原名称/原(曾)使用单位:银行公会大楼;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市工商联

地址:香港路59号

层数:7层(后加盖2层);结构类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建造年代:1925年;保护类别:二类

香港路59号

香港路59号,原为上海银行公会(由信成、中国通商、四明、浙江兴业等国内银行1918年发起组织的上海金融团体)。东南建筑公司过养默设计,古典主义风格。

原香港路4号的上海银行公会会所

据资料介绍,1917年,中国银行大楼后有地基一方,原由金业公会购置,因为觉得面积太大,考虑出让一部分,于是上海7家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浙江兴业银行、浙江实业银行、上海商业储蓄银行、天津盐业银行、中孚银行)合资购置,以后就在这个地方建造了新屋。不久觉得光线太差,于是改购香港路三号、四号房屋,稍微加以修葺,作为上海银行公会的办公场所。1918年7月8日,上海银行公会在香港路4号(今香港路59号)所在地成立。

1922-10-05《申报》上刊登的拟新建的上海银行公会大楼建筑师手绘图

1922年,因公会会员不断增加,原建筑不敷使用,于是公会决定将旧楼拆除,在原址重建新楼。7月,银行公会在《申报》上进行设计图样公开招标,截至8月底共收到18家著名中外建筑行家竞标图样,最终东南建筑公司胜出,设计师为华人建筑师过养默。过养默(1895—1975),是第2批庚子赔款的公派留学生,先后就读于美国康奈尔大学、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其岳母是川沙倪家大姐倪桂金,是倪桂珍的亲姐姐,倪桂珍即宋氏三姐妹的母亲。

上海银行公会大楼,摄于1920-1929年

1925年夏,上海银行公会新大楼落成,大楼前后错落有致、设计巧妙;正中为五开间科林斯式立柱构成的柱廊,柱高两层,气势雄伟;挑檐上三层顶部正中有盾牌图案花饰,气派非凡;墙面为假石饰面,两侧外墙有“心”形图案花饰,精巧别致;大楼内部也具有古典主义装饰风格,顶部有弧形玻璃天棚,颇为考究。大楼落成后,还特请著名实业家、清末状元张謇先生题写楼名。

上海银行公会大楼,摄于1933年

上海银行公会是当时最重要的华商银行组织,与上海工商实业界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就在香港路59号,银行公会商定共同组织了上海公栈,创设了票据交换所,制订了上海银行营业规程,尝试开办中国征信所等等,每一项都具开创性的意义。

票据交换所(上方匾额“金融枢纽”)

1933年成立的票据交换所就设在59号底层大厅,专门办理全市银行、钱庄票据交换(不包括外商银行的票据交换)。至抗战前夕,上海参加票据交换的银行已达73家,加速了传统钱庄业的衰亡,促进了现代银行业的发展。

银行公会大楼各层平面图

1959年,上海市工商联迁入香港路59号大楼,时任市工商联主委盛丕华,副主委胡厥文、刘靖基、荣毅仁等都曾在五楼办公。同年11月始,上海市民建、工商联两会开始在此联合办公。1961年,刘靖基当选市工商联主委、民建市委副主委,长期在这栋楼内办公,干部分散于各层。1979年9月22日,改革开放后中国首家民营企业——上海市工商界爱国建设公司(现爱建集团)在香港路59号诞生。时任上海市工商联主委、民建市委主委的刘靖基,联合1000多位海内外工商业者集资5700余万元在此创建爱建公司,办公地点设在大楼二楼。

香港路60号

据《申报》资料,香港路60号曾是英商爱尔德公司所在地,在193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上(见下图),香港路60号标记为“ALCAR BUILDING”(注:“ALCAR”应为“ALGAR”)。1941年版《字林西报行名录》上香港路60号也是“ALGAR BUILDING:——Shanghai Manufacturing & Lumber Co., Robert Anderson & Co.

193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另外,香港路60号也是1942年3月23日开业的华商大丰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所在地(见下图1948年版行号图),及1943年7月7日开业的泰兴钱庄所在地。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爱尔德公司(Algar, A. E.; Algar & Beesley; Algar & Co. Ltd.),上海英商建筑工程行。1897年加拿大建筑师爱尔德(A. E. Algar)个人创办,即以姓字为行名。嗣与英国建筑师学会会员毕士来(Percy M. Beesley)合伙,更西名为“Algar & Beesley”。1915年改组,按香港公司注册章程注册为私有有限公司,启用新西名,爱氏任常务董事。承揽建筑设计及测绘事务。兼营地产、房地产及保险代理业务。为沪上最老的外商营造企业之一。曾主持杭州通商场总体设计,津沪两地不少著名建筑物出自爱氏之手,天津李鸿章私邸即其杰作。1928 年,其全部已发行资本银22.5万两悉数由沙逊集团所属华懋地产公司收买,遂成为沙逊集团附属公司。

香港路60号

现在香港路60号为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分公司所用。

香港路72-88号(四川中路650号)华德大楼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08-V;不可移动文物编号:310102805190000384 华德大楼 民国 外滩街道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华德大楼

地址:四川中路650号,香港路72-88(双号)

香港路72-88号(四川中路650号)华德大楼

华德大楼。商业办公大楼。1920年代建造,砖木结构。具有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特征。建筑平面呈长条矩形,沿街立面对称,上下三段式构图,底层敞廊设临街商铺。

香港路72-88号(四川中路650号)华德大楼

该楼建造之初是作办公之用,因其临近外滩,入驻的都是洋行。1955年起该楼由房管部门管理,成为居民住宅楼。

当年,这幢楼是苏州河边的一个制高点,电影《战上海》里,就有几个景点拍到华德大楼。20世纪80年代初拍摄的电影《小金鱼》和电影《邻居》都是在华德大楼取的景。

解放军战士在华德大楼前,摄于1949年

这幢楼有两扇门,一扇门在四川中路,一扇门在香港路。主楼梯设置在香港路,是有木头栏杆的木楼梯,从四川中路那扇门进来,要走半条走廊,才有一处窄窄的消防楼梯,楼梯台阶很高,没有扶手。据说这幢大楼原来是有电梯的,现在转角楼梯空档处就是以前装电梯的地方。在香港路入口处地面上一块大约1.5米见方的水泥地依稀留存着原本电梯间的痕迹。

在四十年代驻在的众多洋行和公司中,有几个名字觉得有意思:艺宫行(Arts Palace)、Oriental Arts Bazaar(东方艺术集市),但是没有查到他们的背景资料,应该是从事艺术方面的业务。这样想来,本文开始提到的“联华影业公司”在他们之前进驻此楼,这些后来的公司也算是一脉相承、适得其所了。

香港路85号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75-V

地址:香港路85号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香港路85号(四川中路630-636号),原美国陆海军青年会(Army & Navy Y.M.C.A.)办公楼。亚洲机器公司顾问工程师 H. L. Alt,于1923年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平面呈“U”字形分布,共6层,立面三段式构图,顶层有装饰性檐口。

Navy Y.M.C.A大楼,摄于1925-1940年

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个国际性组织,1844年由美国人乔治·威廉斯创立于伦敦。19世纪下半叶,在美国殖民势力向外扩张的同时,美国基督教掀起海外传教热,中国成为主要推广地。1900年2月,上海基督教幼童会成立。1902年,改名为上海基督教青年会。上海青年会最初在北苏州路17号的临时租赁屋内,后几经搬迁,于1907年10月在四川路购地建成正式会所。

YMCA大楼,摄于1910-1920年

1931年9月,位于敏体尼荫路123号的青年会大楼建成,因地处八仙桥区片,俗称八仙桥青年会大楼。12月,上海青年会迁入八仙桥青年会大楼,四川路会所成为少年活动中心。

在基督教青年会男生楼屋顶上打排球,江西路水塔的一部分在右侧可见,摄于1890-1930年

基督教青年会不同于教会,而是以基督教精神服务社会的团体,是跨教派的社会服务机构。发源于19世纪的英国,当时英国工业革命和圈地运动,导致大量青年从农村到城市务工,他们遇到很多困难,需要从信仰上、实际生活上帮助解决。
女青年会是1855年由金纳德夫人(Lady Kinnaird)发起,也是基于同样目的,且较于男性而言,青年女性进城务工的生存状况更加处于弱势,初期的女青年会为她们提供寄宿、组织她们在工余时间读《圣经》等。

香港路117号(摄于2018年)

优秀历史建筑编号:HP-J-043-V

现名称/现使用单位:凯恩宾馆

地址:香港路117号

香港路中央车库(Central Garage),摄于1920年,可以看到远处江西路水塔。

香港路117号,建于1919年。新古典主义风格建筑。最初是由德利洋行设计的公共车库——“中央车库”(Central Garage)。上面的老照片中用英文写着中央车库是远东最大的车库。二、三十年代的上海,是这座城市的鼎盛时期之一。许多设施不是亚洲第一,就是远东第一。

对比老照片上的建筑和现在的香港路117号建筑发现,三层以下的外形结构没有太大变化,三层以上后来进行了加建。

1948年版《上海市行号路图录》

三、四十年代入驻此楼的有英商广告及出版公司美灵登有限公司(Millington, Ltd.);英商驻华邓禄普橡皮有限公司 [ Dunlop Rubber Co. (China), Ltd.];英商柳荫印刷公司(Willow Pattern Press);利喴机汽车行(Auto Palace Co.),此车行始为法商开办,后成为沙逊集团投资关系公司,抗战胜利后,孔令侃成车行实际所有人;等等。

“中央车库”,从四川路入口到轮胎服务部,摄于1921年

香港路117号后面的停车场

经过了一百年,这里又变成了车库,历史来了一个轮回。

香港路117号今貌

建国后,大楼作为上海鞋帽批发部的仓库使用。后成为凯恩宾馆。如今,作为百联与wework共创的一处“百空间”,成为一座集聚了多家画廊的“艺术仓库”。

香港路150号今貌

香港路150号,原铁业公会(Shanghai Iron Merchants Association)大楼。建于1916年。

1923-01-23《申报》

据《申报》资料,香港路铁业公会,自民国五年(1916)由该业领袖张乃镕陆鉴微等发起组织。

香港路150号铁业公会大楼,摄于1916年

从新老照片对照看,底层门窗位置、形状都已改变,二层以上基本保持了原来的外形特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百年历史的“上海银行公会”当初的建设与选址
百年风雨之旅,从苏州河畔一条小马路启航——上海银行公会大楼之前世今生
#老上海影集#之江西路等(1)
(11)香港路59号原上海银行公会大楼
荡荡马路 || 158岁的宁波路,将迎来属于它的时代变迁......
(1)上海静安——四行仓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