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皇帝鼓励读书,一大臣上书曰:臣闻上古民风淳朴,请陛下多多保重

宋太祖赵匡胤本身是武将出身,为了稳固统治,他制定了一整套制度来限制武将,也采用了许多手段笼络武将。但这都不能把他心中对于武将的厌恶和警惕消除。他曾经对赵普说过这样一句话: “选择一百个文官派到全国各地去当地方大吏,哪怕他们全部变成贪官污吏,都赶不 上一个武将可能带来的祸害。”

赵匡胤不仅自己心存偏见,而且将这种偏见传给了他的后世子孙。但后来的事实说明,武人为祸固然可怕,文人乱法也是王朝不能承受的伤痛。

在古代帝王中,赵匡胤应该说是一个比较另类的人,他出身草莽,没有接受过世家子弟的系统教育,但他又喜欢读书;他是武将,但却极为尊重读书人。据说他平时不大爱说话,但却喜欢读书,行军打仗的空闲也都书不离手。

周世宗攻打淮南时,有人和赵匡胤不对付,就在私底下到柴荣那儿打赵匡胤的小报告,说赵 匡胤攻打寿州时,私藏财货,多达数车。柴荣听了也觉得好奇,于是派人探查,结果打开那些所谓私藏财货的箱子后,发现里面全部是书。柴荣很是困惑,于是就问他:你担任的高级武将职务,不好好收拾甲兵舞枪弄棒,要这么多书干什么? 赵匡胤小心地回答说: “皇上重用我,我常恨自己没有奇谋襄赞皇上。看书就是想找到这方面的智虑见闻。”

瞧瞧,虽然是武夫,到底是读过几本书,回答的也如此得体,想必柴荣重用赵匡胤也有很大部分因素是因为这个原因。很多人也许不知道,这位未来赵家天子在当了皇帝后还开始写诗了,虽然水平不怎样,数据也仅仅只有一首半,但足以说明他对于文学教化的看重和仰慕。赵匡胤的那半首诗虽然只是半首,但却也气象十足,颇有些味道。这半句诗内容如下:

未离海底千山墨,才到中天万国明。

五代十国时,文人命如草芥,若不能为武人所用,可以说随时面临被屠戮的风险。时人记载说:士子生于斯者,经常要为如何保全身家性命而烦恼。

因此,众多的北方文人士子,为了避祸跨越千山万水远逃四川和江南地区。宋朝建立后,赵匡胤倡导文教,尊重读书人,甚至建立了文制武的官员管理制度,毫无疑问受到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特别是士人阶层的拥护。饱受战略之苦之后,人们更愿意相信,国家是真正要开启太平盛世。

通过以下几件事,我们可以看出来,赵匡胤对读书人的尊重是真心实意的尊重,而并不是表面尊重,而内心里看不起。

967 年,宋太祖的乾德五年。发生了这样一件事,据说君臣几人谈起了年号的问题,赵匡胤自己对“乾德”这个年号相当得意,认为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好年号。宰相赵普见状,赶紧附和,并且列举了近些年来的一些好事情来佐证,说这都是因为赵匡胤改的这个年号好。赵普的对头翰林学士卢多逊,极有学问,跟赵普极为不对付。他悄默声地等赵普拍完马屁后,面色平静地说了一 句:“可惜,乾德是伪蜀用过的年号。”

乖乖,这下不得了,赵匡胤恼羞成怒,马上命人查验,结果还真是前蜀的年号,并且还是亡国年号。尴尬了!赵匡胤这个气呀,心说这下可丢人丢大发了。看到旁边的赵普,更是气不打一处来,他阴沉着脸坐了半天,实在咽不下这口气,于是便让赵普过来,赵普以为要挨揍了,又不能抗命,于是战战兢兢地走过去,赵匡胤拿起御笔,蘸饱了黑墨,在赵普脸上就是一阵乱画,把个赵普弄得满脸满身墨汁。一边涂,赵匡胤还一边骂: “你不学无术,怎么比得上卢多逊?”

赵普因为这件事儿,受了刺激,将此事视为奇耻大辱。 从此,赵普开始发愤读书,他搞了一个大书匣,不许别人乱动。人们只看见他每天从里面拿出一本书来读,但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书。直到赵普照死后,有人打开书匣,才发现里面只有半部《论语》。而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也因引而传开了。至于是不是真的只有半部《论语》,无从考证,但至少赵普受到刺激而读书这件事假不了。因为按照赵匡胤的脾气,如果赵普不读书长学问,很有可能把他从宰相位置上给扒拉下来。

而在宋朝时,文臣和武将的关系已经和五代时大不相同了,文人再也不用低眉顺眼,小心翼翼的面对武将,反而武人“见大臣必执梃趋庭,肃揖而退”。太祖皇帝一句不得“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更是收尽了天下读书人之心。东华门唱名也成为了所有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寒窗苦读只盼,能够一飞冲天,鱼跃龙门,成为天子门生,最后出将入相。

时人曾言,书生们的风光,已经超过统兵十万,踏破敌国的大将军了。而这一现象,早在大宋建立之初就开始逐渐成为共识。科举考试在那个时代就代表着绝对地位和文明,甚至于一些军中武将也迫于压力而不得不。

据说赵匡胤曾经告诫武将说:“天下可以在马上得之,却不能骑在马上治之,更不能躺在马上守之。”因此要重用读书人,周围的武将一看也有了危机感,也想方设法的拽文嚼字,以表现自己也是读过书的。

党进是很受赵匡胤重用的将领,但他不识字,甚至搞不清楚自己所统率部队的种种统计数据。为了应对皇帝的提问,他提前让幕僚们把相关数字写在手板上,皇帝问到他时,他就举起来给皇帝看。有一次他被外派戍边,按规矩在赴任前要向皇帝致辞。皇帝体谅他,准备免了他的致辞。可党进却坚决不同意。帐下幕僚们只好把致辞写在手板上,并教他背熟。可好笑的是,党进在跪拜如仪时,竟然抱着手板跪在那儿一句话也说不出来。他在紧张之下一下子全给忘了。最后,他突然抬起头来,看着皇帝大声说道: “臣闻上古民风淳朴,请陛下多多保重。”

这两句完全不相干话一出,殿堂上的众人都差点没笑出声来,个个憋的无比难受,几乎要君前失仪。事后,有人问他: “为什么要说出这么两句来?”他回答说: “我早就看那帮措大 (当时骂人穷酸的俚语)们喜欢在皇帝面前掉书袋,我也掉几句给他们看看,让皇帝知道知道,我也读书来着。”

历代皇朝都会有一些“祖宗家法”,例如,汉代的“不要封异姓王”,明代的“后宫和宦官不得干政”,清代的“骑射为业”。这些所谓家法鲜有被严格执行的,有的家法还成为王朝的覆灭的原因之一。但大宋朝的“祖宗家法”却是五千年华夏文明史中,独一无二的一份,它出自皇帝之手,内容有着极高文明底色,通篇闪光耀着人性光辉。

史载“太祖勒石,锁置殿中,使嗣君即位,入而跪读,其约有三:

一、保全柴氏子孙,不得因有罪加刑;

二、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之人;

三、不加农田之赋。

誓约中,极为严厉地警告:子孙后代不得背弃上述誓言,否则将遭天谴。

这块石碑,置于太庙寝殿的夹室内,严密保管。北宋每有新天子继位,在拜完太庙之后,必须进入密室,跪着默诵誓词。这个石碑,除了历任皇帝,没有人见其真容。直到靖康之变,金人攻入汴梁,大肆掠夺之时,才将密室宫门打开,这块石碑才得以面见天日。

#不只是历史故事#

(此处已添加纪录片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普与《论语》
中国最能说实话的皇帝
王立群读宋史第一部《宋太祖》(二十一)百官读书
太祖誓碑,宋朝文人利益的最大保障,却隐藏着对文人的“轻视”
两宋是十八朝皇帝之太祖赵匡胤(2)
二十六史精选故事541、宋朝大兴读书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