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邵阳老家的变迁(一):致敬90年代南下广东打工的兄弟姐妹
邵阳老家远眺照片

本文由乡土天下发布,原创保护

作者:陈胜乔  编辑:文翟

我的老家位于湖南邵阳市最南边,具体坐落于衡邵交界的皇帝岭山下,离本乡中心高桥约3公里,离邵东市城区34公里,名叫“江子冲”。

小时候听父亲讲,“江子冲”最初叫“江氏冲”,缘于最早定居村里的人姓江,只是不知何故,到我们陈氏祖先到此定居时,江姓已无繁衍,但村名流传下来。之后“江氏冲”虽然口口相传,但最终变成与之近音的“江子冲”,以至于今天少有人知道它本来的名字。岁月的力量一竟如此。

江子冲村里一角

客观而言,江子冲这个名字比“江氏冲”更贴合实际。因为沿着村口往里走,两侧山峰入云,山上长满翠竹,一条小溪从冲里头发源,流向村外。这条小溪在光绪《邵阳县志》中名叫“江(缸)子冲水”,是湘江一级支流蒸水的源头之一,说它是“江之子”名符其实。

读初中之前,我一直在江子冲生活,对这里的人和物十分熟悉。30年前的江子冲,全村有近四百人,因为山多地少,人均不足三分田,大家把田土看得比命还重。我至今记得父亲牵头为村里修公路,按照规划,公路要占用二伯父的一小块土地,为此,平时脾气尚好的二伯父对父亲大动肝火,说父亲拿他的土地给公家送人情,老俩兄弟你一言我一语激烈争论,差点动起手来。当时年少的我看着他们大声争吵,既心惊胆战,又难以理解,直至成年以后,才明白一切不过是为了生活而已。

记忆里的江子冲,有过很多欢乐,但更多是谋生的艰难

农历六月搞“双抢”,全村人早上五点多钟起床割稻子,八点多钟才回家吃早饭。吃完早饭忙着打禾、担谷、挖田、插秧,一直干到中午再回家吃中饭。中午休息两个小时,大约三点钟出门,此时烈日当头,空气犹如蒸笼,置身田中,双脚犹如泡在开水里。就这样,在皮肤几乎被晒裂的太阳底下,一直干到太阳下山才回家吃晚饭。吃完晚饭,还要乘着月光用风车车谷,收粮入仓,临近子夜才睡觉。

上山耕种亦很辛苦。播种时挑肥担粪上山如攀登天梯,费尽力气,汗湿衣衫;收获时挑百斤担子下山,双腿发软,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虽然辛苦如斯,却只够糊口。因此,很多父母从小就叮嘱子女要努力读书走出冲里,改变命运。

难忘的“双抢”打禾岁月

江子冲人守着土地谋生,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才慢慢改变。当时的广东最先实行改革开放,广州、深圳、东莞等地兴起外来加工贸易业,需要大量的手工工人,因为开的工资较高,村里的年轻人纷纷“逃离”家乡进厂打工。我的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也辍学加入到南下打工的队伍中。

岁月荏苒,一晃20多年过去。今天的江子冲除了老人和个别儿童,几乎都在外打工或读书。我上次回乡统计,全村户籍人口有近四百人,其中常年在家的不到六十人,大部分都是老人。因为人口减少,村里显得比以前冷清,对此,有人认为这是社会的倒退和悲哀。笔者对此持反对看法。

愚以为,虽然老家村里的人比以前减少,但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不仅不是倒退,反而是进步。因为江子冲本身除了山清水秀,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本身养活不了太多人,上世纪90年代以前,大家天天“脸朝黄土背朝天”,要得个温饱都不容易。村里人一年要吃半年杂粮,住的全是清一色的土墙屋,就是证明。因此,村里的年轻人要想改变命运,除了拼命读书考学、参军,剩下的途径就是外出打工。

江子冲最近十几年修建了不少房子

回顾江子冲过去20余年的变化,从90年代末开始,村里有了红砖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子,到今天,几乎家家都建了新房,村容村貌发生根本变化。相比以前,大家不仅居住条件变好,吃的、穿的、用的也有极大的改善。除此以外,最近十来年村里年年有人考上大学,并且不乏重本名校生,而之前村里很多年都难出一个中专生。

之所以如此,根本原因在于既往从第一代打工人在广东打工,源源不断给家里寄钱。十几年前还没有移动支付,高桥每逢赶场,邮电局总挤满取汇款的人,而钱几乎都是从广州、深圳等地寄来的。很多家庭就是靠家人在外面打工,才有钱买修建房屋的材料,送子女读书。这种情况其实不只是江子冲如此,邵阳很多农村都是这样。

如果要问谁是改变老家的最大功臣,我认为应该是上世纪90年代离开老家到广东打工的那一代人。尽管他们普遍文化不高,在工厂里干的是最苦最累的活,被称为农民工,但如果不是他们率先走出家门,将打工得来的钱源源不断寄给家里,包括后来带动更多人外出打工,我们的老家到今天很可能仍像30年前一样,仍然难得温饱。很多年轻人也不可能有机会读书上大学。

其实,社会发展也要求山冲里的人主动适应外出谋生。

中国持续40多年改革开放,已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未来仍会持续走工业化之路。在此背景下,既往的小农经济必定势微,代之而起的是大规模工业化生产,大部分人都要走进工厂谋生。如果一个地方既无交通优势,又无矿产资源,工业发展不起来,谋生的唯一途径就是外出打工。

就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虽然我少时比村里的同龄人多读了几年书,但这并不构成我的优势。某种程度上讲,我和大家一样,也是一个农民工。我之所以能和很多人一样摆脱父辈的命运,生活得不再像他们以前那般窘迫,最根本的原因也是这些年一直坚持在外打工。

因此,作为过来人,我想告诫家乡的年轻人,趁年轻一定要敢于外出闯世界,记住“人不出门身不贵”。即使我们的老家地方不错,年轻的时候也有必要外出历练。你只有挣到第一桶金、具备一定的社会阅历和管理经验后,才考虑回家乡发展。千万不要被如今流行的“乡村振兴”搞晕,要看清问题的本质。家乡再好,年轻时也不要守着它不放。

吃水不忘挖井人。

回首老家既往30年的变化,让我们致敬上世纪90年代南下广东打工的兄弟姐妹。

附:【乡土天下】坚持独立、理性,心存善良和敬畏,用朴实语言描写乡土历史人文。长期坚持创作不容易,如果文章引起共鸣,敬请点赞、留言并转发。欢迎加主编微信20734404交流(验证请写真实姓名,哪里人),拒绝广告。谢谢!

作者简介:陈胜乔,湖南邵东人。做过媒体记者、主编,现居南粤,业余专注乡土历史文化写作,希望能为普及大邵阳历史文化尽绵薄之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乡音——母 亲
北上南下看孩族
怀念邵阳老家:外面世界再大,也放不下故乡
周进军:说说我这位小老乡/明诚老家在“一脚踏三阳”(邵阳、祁阳和衡阳)的交界处
怀念伯父:以前农民的苦,是我们想都想不出来的
奋斗女孩与膨胀的东莞【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